现在位置是:首 页 >> 
关键字:
叙事医学解决医患之间的4个落差
Narrative medicine solves four gaps between doctors and patients
作者:赵斌    发布日期:2022-04-06    
赵斌. 叙事医学解决医患之间的4个落差[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2,31 (4):458-458.

解决单个视频无法上传

 医学这个专业与人密切相关,没有人不得病,也没有人长生不老,所以人的一生总要和医学打交道。虽说病得在病人身上,身体的痛苦比医生有心得,但要让病人给自己诊病看病,还真不知从哪里下手。医学的专业性比其他专业只强不弱,因为医学有时按规矩出牌,有时凭经验治病,还有时靠医生的直觉和悟性。所以医生和病人在对待疾病这件事上,各有各的想法,各有各的关心。如果医患之间不能发现这种落差,不在落差中找到平衡点,医患之间的和谐相处就是一句空话。下面谈一下叙事医学解决医患之间4个落差的思考。


1、对病因的认识

说到病因,不管是病人还是医生都想知道。病人了解病因是出于好奇,怎么我就得这个病了?医生了解病因是为了确定诊疗方案。病人的态度是感性的,以自我的认知解读专业的话题;医生的态度是理性的,以公认的标准,科学的分析,做出被普遍接受的推理。在专业与非专业的病因理解上,医患之间有了落差。医生总是以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把病因分析的头头是道,可是病人理解的却是一头雾水。如果对病因的认知,医患不能达成一致,病人很难树立起好的依从性。

而叙事医学融合了医生只讲数据的严谨和病人自作主张的感性思维,让科学放下身段,让非专业的外行也能听懂与己相关的专业话题。医生要站在病人的角度,用病人能接受的话语,帮病人梳理病因的来龙去脉。许多时候医生要具备把医学的复杂问题简单化,简单问题通俗化的能力。

2、对疾病的境遇

一直以来医生的培养模式,是因病成医。在上医学院的时候,安排的几乎所有课程都是与疾病相关。所以,当医生见到病人的时候,可以对人视而不见,但对病需要了解的一清二楚。因为在医生看来,解决病是医生工作的全部。这也就有了在诊室里,医生低着头或背对着病人问病史,开具各种化验检查。也可以不到病人床前,在电脑上看着片子,读着化验报告,就给病人进行了疾病的诊断。在医生们看来,只有剔除来自人为的感性干扰,才能看到疾病的真实性,才能让所学的知识、所看的文献、所做的动物实验、所积累的数据不会偏离科学的准星。

而在病人眼里,人是第一位的,人的躯体痛苦,人的精神被折磨,都是不可回避的事实。病人不会过问疾病的病生理过程,病人也不会追踪药物在体内的代谢途径。病人希望医生关心的是他这个人、体贴的是他这个人、安慰的是他这个人。所以疾病的意义,让病人衍变为人的价值的体现。

叙事医学给了医学从整体观角度审视疾病的机会,虽说是先有了疾病,但疾病是通过病人来发声。如果医生迈过人,径直走进疾病,这一定是不人性的和没有温度的医疗。韩启德院士在《医学的温度》这本书提到:医生面对的不仅仅是疾病,更是有思想,有情感的人,医学是人类情感和人性的表达,目的在于维系人类自身的价值和保护自身的生产能力。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我们都不能忘记医学的初心。

3、对死亡的态度

一般来讲,医生的死亡观都是唯物的,人一旦得病就上了死亡的列车。医疗技术得当,疾病被去除,病人可以中途下车。如果是癌症晚期、老年多器官衰竭、疾病终末期的病人,医学失去了用武之地,最后的结局就是死亡。

而病人对待死亡就没有那么唯物和潇洒了,不管得了什么病,不想死在病人主观心理占了第一位的原因。病人之所以怕得病,除了得病的痛苦外,就是得病会带来死亡的恐惧。疾病对生理功能的影响,死亡对心理的巨大压力,往往会让病人失去了自我。孤独、恐惧、脆弱、焦躁就成了病人对死亡的态度。

叙事医学让医生通过文学作品的细读,使其理解在受到死亡威胁下的病人心理,让医生有感而发地帮助病人平复死亡的焦虑。在《面对死亡的人》一书写到:临终是自然的东西,不应该把它悲剧化:死亡是自然的,那么,我们为什么要费尽心机摆脱自然,生活在自然之外呢?  

4对患病带来的羞耻、自责和恐惧

看病是医生的职业,但这个职业有些特殊,它要了解与疾病相关病人的各种信息和对病人进行全身的身体检查。病人有些患病的信息比较敏感,甚至难于启齿,特别是医生在给不同性别的病人看病时,问及或检查病人隐私部位时,心理总会有些难为情,如问到病人的性生活史、性疾病、检查性器官等。

对病人来讲,得病也不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特别得了性病,更有一种羞耻感。虽然现代医学在肿瘤的治疗上,有了很大的进展,可要是得了肿瘤,还是会被背上巨大的包袱。对于那些慢性病,暂时没有生命危险的病,是不是染上了就觉得理所当然呢?也不一定。如因为生活不规律,平素管不住嘴,抽烟喝酒样样沾,进而得了高血压、糖尿病、痛风、胰腺炎等等,多数病人都会有自责感。所以医生和病人在得病这件事上,彼此还会在羞耻、自责上存在落差。

叙事医学造就了医生的一种素养,就是聆听病人故事的能力。在医患之间的对话中,聆听是对病人的一种尊重,也是对病人的一种鼓励,鼓励病人全盘说出与疾病有关的一切。卡伦讲:接受病人的故事能调动我们内心深处的东西,改变我们,使我们与病人站在疾病的起点上,谦逊地认识病人并欣赏病人必须做的事情的重要性。

面对医患之间的落差,医生不能无动于衷,落差弥合的越快越容易赢得病人的好感。在当今一切都以数据说话的医疗中,医生感性一些,考虑人性的需求多一些,为病人的处境多想想,这就是叙事医学弥合落差的用武之地。

下面是在急诊工作中发生的一些实例,具体反映了医患之间在疾病认识上的差距。

有一天在抢救室查房,十几个病人,我选了3个比较年轻,神志清楚,刚入抢救室不久的病人去看。虽说他们没有马上威胁生命的事,可每一个病人都让医生不省心,不是诊断治疗多么疑难,而是病人太有主见,使得医生的医嘱执行的不顺畅。第一位是60岁出头的女病人,正在准备做床旁血液滤过治疗。基础病是糖尿病肾病,后来心功能也受累了。我问主管医生病人为什么没有收到肾内科做透析?医生告诉我:前两天肾内科专门给病人腾出一张床,但病人不接受透析治疗,住了一天就闹着出院了。回家后,出现呼吸困难,躺不平,就又来急诊了。这才有了在急诊紧急透析的一幕。我问病人:透析后症状好一些了吗?她说:没有那么憋气了。我又问病人憋气多久了?她说:这三个多月都是坐着睡。我说:为什么不早治疗?她说:听别人讲,一透析就会死。听了她的话,也就能知道为什么才住了一天院,病人就吵着要出院了。

第二位是一名32岁的女病人,因为呼吸困难,四肢发麻被家人送到了急诊。原发病是高热,感染性腹泻,呼吸性碱中毒。看病人的时候,除了心率快,其他情况都比较稳定。病人之前有甲亢,吃了三个月的药,自觉症状好了就把药停了。病人有缺铁性贫血史,例假量也比较多,这次来急诊一查血色素只有53g/L。医生早就叮嘱病人要补充铁剂,但病人一直强调吃了铁剂胃不舒服,就没有服用。病人是位大学的高材生,毕业后分配到了IT行业,有干一番事业的理想,所以压力比较大,早早的就吃上了安眠药。我问谁给开的药?她说是医生给姥姥开的,觉得自己吃的管用,就这么一直吃下来了。

第三位是一名不到四十岁的男病人,因为头痛,浑身乏力来看急诊。既往有高血压病,这次一量,高压超过了240mmHg,低压超过了130mmHg。见病人的时候,还是没什么精神,说话有气无力。与病人聊了一下,以前高血压从来没有症状,也就没往心里去,药时吃时断。这次与朋友准备开一个KTV,最近一段时间体力和脑力都透支,出现了承受不了的症状才想到来医院。接诊医生让病人住院进一步治疗,病人说手里还有忙不完的事,只要血压降下来就回去。

这三位病人得的病,在急诊医生眼里很常见,治疗的手段也不复杂,可急诊医生最怕遇到这样的病人,对病因、疾病的境遇和医生想的相差十万八千里,你说你的,我做我的。 医疗行为涉及人命关天,在医患这对关系中,医疗知识又存在着巨大不对等性,所以病人没有好的依从性,独自主张,独自决断,只会使小病变大,大病变不治之症。

当然对于这三位病人,医生就没有再给她们独立做主的机会,但并不是用的强制命令,而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既体现医学在疾病认识的科学性,又不失弥合医患不对等关系上的人文理念。人是懂道理的,明白了道理,医患共携手,才能让疾病没有存在的空间。

利益冲突:作者声明无利益冲突。

参考文献

[1] CHARON R2015. 叙事医学:尊重疾病的故事,郭莉萍,魏继红,张瑞玲,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 韩启德,2020. 医学的温度. 北京:商务印书馆.


DOI号: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