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现在位置是: | 首 页 | >> |
![]() | 关键字: |
“超长待机”的温暖守候
李晓霞,蒋春明
西湖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310006
基金项目: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五批教师专业学习社群立项(浙中医大办〔2024〕89号)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24.12.024
介绍:敬佑生命、救死扶伤,是急诊人的初心,甘于奉献、大爱无疆,是急诊人的使命。日夜穿梭,生生不息,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在生与死的边缘,我们时刻准备着、守护着、见证着……时间静静地流淌,在与疾病角逐的跑道上,总有一些人如同夜晚的灯塔,与每一位患者温暖同行,以匠心,守初心,与死神战斗,与时间赛跑,散发出熠熠的光辉!但“药以治病,医以疗心”,随着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医疗体系的日益复杂化,现代医学的双重使命已然成为医疗工作的基石。身疾虽易治,心病却难医,那些24小时“超长待机”的温暖守候,是争先恐后地奋然前行,也是永不止步的生命护航。医者不仅需有仁术,更要有仁心,在叙事医学语境下,提升“生命健康叙事素养”的综合能力,通过倾听和理解患者的感受、经历和思想,给予积极沟通和情感支持,建立信任和治疗关系,整合家庭和社交支持系统,同时鼓励患者勇敢打开内心世界,敢于表达,积极应对,帮助其重新构建对自己和周围世界的认知,使治疗“由身到心”,从病症治疗、心理康复拓展至社会功能重建,更加全面,这样才能正确地把握医学的发展方向,提升整体治疗效果,为人类健康服务。
急诊抢救室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一个个厚重的生命符号,汇集着悲欢离合,也演绎了生离死别,一场场生死时速轮番上演,一个个急诊故事感人肺腑。秋冬季的夜晚往往是急诊儿科最为忙碌的季节,高热惊厥、哮喘发作、呕吐腹泻的患者与日俱增,可谓络绎不绝,急诊医护人员每天都面对着巨大的压力,面临着不可预知的挑战,一边要安慰焦虑等待的家长,一边还要按部就班地进行诊疗工作,一切仿佛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
冬之况味,深邃如渊。时间静静地流淌,突然,急诊预检系统发出一阵刺耳的警报声,伴随着120急救车蓝色警示灯的闪烁,所有急诊值班人员都知道即将要面临一场硬仗。很快,120急救医护人员护送担架床推进来一名青春期的女孩,瞳孔缩小、心跳呼吸减慢、血压下降,此时孩子的父母早已泣不成声,紧握着一个安眠药空瓶的手不住地颤抖。经过简单沟通后得知女孩平时寡言少语,性格比较内向,在班级里没有什么好朋友,成绩也总是排倒数,父亲经常去外地出差,孩子主要跟着母亲生活,由于母亲平时忙于工作,陪伴孩子的时间很少,于是孩子渐渐迷上了手游,开学后,甚至把手机偷偷带到学校,被老师发现后没收并告知了父母。父母因为孩子的教育问题大发雷霆,家庭气氛降至冰点,面对指责,女孩一言不发,只是低着头默默地听父母的训斥,晚饭过后,孩子回到房间没有任何声响,母亲不放心,推门进去发现孩子躺在地上,已经不省人事,呼之不应,旁边还放着一个安眠药空瓶,手忙脚乱的家人赶紧将她送往附近卫生院抢救,并呼叫“120”急救车迅速送至上级医院急诊抢救室进一步救治。急诊室里,女孩处于昏迷状态,瞳孔缩小、手脚发凉、呼吸心跳减慢、血压低,情况十分危急,医护人员马上给孩子留取了胃液及血标本送检,完善孩子的肝肾功能、心肌酶、三大常规检查,经过检查,女孩被确诊为安定过量中毒,尽快清除毒物是挽救患者生命的关键。此时,年过四十的父母早已在急诊抢救室外后悔不已、泣不成声,这是他们唯一的孩子,若有闪失整个家庭都会陷入绝境!女孩父母有气无力地双双跪倒在医生面前苦苦哀求,医生连忙搀扶并向家属交代孩子目前的病情、救治方案和可能预后,并签署了病危通知书,孩子父母一致表示愿意牺牲一切代价救治。面对花苞一般摇摇欲坠的生命,看到家属如此果决和配合,莫大的信任和期盼更加坚定了整个抢救团队的意志和信念。紧急心电监护、气管插管、有创呼吸支持、保肝、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营养脏器、补液等一系列对症治疗,急诊团队上演着与死神殊死博弈的战斗!现场每个人都已经汗流浃背,但没有丝毫松懈与退却,除了娴熟的抢救技能,还有每一位医务人员的仁心守护!
孩子的生命体征终于平稳了,被安全地转运至儿童重症监护病房,但父母悬着的心日夜不敢松懈,不眠不休地祈祷奇迹的降临,24小时手机不敢关机,一接到医院电话,立刻就像蚱蜢一样蹦起来,忐忑不安地听医生一次次地告知孩子的病情,一次次陷入深深的担忧和焦虑中,不是身在其中的人,真的无法体验这份艰辛。医护人员对患者实行24小时的严密监护,并依据实际情况,制订了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呼吸支持、保护重要脏器功能、血液灌流等。渐渐地,她的自主呼吸恢复了,意识逐渐清晰,呼吸、心率趋于正常,呼吸机的参数越来越低。3天后,女孩已经脱离生命危险,拔管撤机后顺利转入普通儿科病房,仿佛一切都在朝着最好的方向发展。72小时的经历对孩子父母来说恍如隔世,对参与救治的医护人员来说更是惊心动魄、记忆犹新!
但命运之神并不眷顾这个正值青春期的孩子,正当父母感到如释重负、欣喜万分,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的时候,醒来后的孩子却眼神黯淡,稚嫩的脸上未露出一丝重生的喜悦,她不愿意吃药,对住院这件事情也很抵触。作为她的主管医生,潜意识告诉我接下来可能要面对更严峻的考验,这恐怕是治疗过程中最难过的一关!如果度不过这关,之前的所有努力可能会再次付诸东流。在了解了她的病情,完善了头颅磁共振、心超等检查,排除器质性的病变后,经过心理科医生会诊评估,女孩最终被确诊为“抑郁症”,应用舍曲林稳定情绪改善睡眠。得知这一情况的孩子父母惊愕不已,内心充满了愧疚与自责。当年近半旬的父母再次受到心理打击的时候,仿佛是对人性、良知和爱的又一次真实拷问,他们的眼中充满了悔恨和失望,仿佛站在十字路口,该何去何从,对未来迷失了方向,在那一刻,是选择放弃学业还是选择坚持?让这对父母当初不惜一切代价救治,打算重返校园的坚定信念也开始动摇了。
抑郁症也称为抑郁障碍,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情绪障碍,病情会影响个体的感觉、思维和行为,而且疾病不仅影响患者情绪,还会导致各种身体和心理症状,进而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青少年时期是大脑和神经系统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大脑的神经递质水平和神经回路都可能经历调整,因此这个阶段更容易受到情绪问题的影响,并且青春期伴随着荷尔蒙水平的剧烈波动,这可能对情绪状态产生影响。青少年抑郁症是发生于青少年的严重心理健康问题,会对患者的行为、身体健康、学业成绩以及社会关系产生负面影响,会让患者表现出一些情绪症状、认知症状,还会有行为和社交不良状况。如何帮助孩子重获新生并重返校园,如何让这个家庭再次充满爱和温暖?在生命健康叙事语境下,除了药物和手术刀之外,还有没有更有效的治疗方案?这些问题一直在我的脑海中萦绕。根据挪威著名叙事文化学家、心理学家约翰·麦克劳德(John McLeod)所说,“一切治疗都是叙事疗愈”,反之,没有叙事,疾病就没有得到真正的治疗。于是,我再次组织医疗团队一方面制定精准的治疗方案,另一方面主动和孩子父母进行有效的沟通,达成共识,不要轻言放弃。起初,女孩表现出内向和不愿分享的倾向,不轻易表露自身想法。为了打开她的心扉,我经常去病房陪她,告诉她我是她的主管医生,可以帮助她,她才勉强愿意跟我交流。通过和她的父母沟通,聆听他们的故事,我才真正理解孩子的感受、经历和思想,找到办法去建立信任和治疗关系。孩子父母告诉我,她平时喜欢看动物小说,喜欢听流行音乐,于是我买了全套《西顿动物故事集》送给她,书中那些真实的引人深思的动物故事,或悲壮、或感染、或有趣、或讽刺,这些或鲜活或悲惨的小生命,不但能够展现动物世界的精彩和无奈,也看得到当今人类所缺乏的勇气、果敢和智慧。慢慢地,女孩从开始喊我李医生,到主动加我微信,在深夜睡不着的时候,也会和我分享书中的故事和自我的感受,我也终于有机会帮助她寻找生活经历中的积极元素和成长机会,整理情感和思想,并在叙述中找到意义。每当这一刻,她的眼里都会闪过一丝光芒。冬夜的户外寒风凛凛,但总有微光点点,聚而成炬,那些24小时“超长待机”的温暖守候,是争先恐后地奋然前行,也是永不止步的生命护航。每天早晨醒来,习惯性的第一件事就是查看朋友圈和微信动态,看到孩子的笑容越来越多,一天比一天开朗阳光,我开始鼓励她表达和认知自己的情感,包括愤怒、伤心、恐惧等,和她一起制定个人目标,看到未来的希望,整合家庭和社交支持系统,挖掘出她很多的强项,和她一起寻找应对压力的方式,增强了她的自尊心和应对能力,引导她通过反思过去的经历,帮助其重新构建对自己和周围世界的认知。
半个月后,女孩恢复得很好,终于可以出院了,那天虽然是一个普通的日子,但对于她的全家来说,是重获“新生”的一天。为了能更好地照顾家庭,孩子的父亲已申请调回本地工作,在和孩子沟通问题时,父母也不再是之前或焦虑或抗拒或质疑的态度,而是以健康积极的心态,理性客观地去应对。一家人特意送来了锦旗和鲜花,并和医护人员合影留念,既是为了表达对医护的感激之情,也是为了庆祝她重获新生,孩子的父母紧紧地握着我的手,流下激动的泪水,医护人员也衷心地为孩子送上祝福:祝福她永远健康平安、开心快乐!期待她的生命能再次绽放出绚烂且坚韧的希望之花,去拥抱每一个未知的明天!
当下,青少年所面对的压力,包括学业的压力、社会家庭及自身的期望值都在不断增加,过高的期望值势必会形成更大的压力,加大青少年产生精神心理相关问题的风险。抑郁障碍、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孤独症谱系障碍、自杀与自伤、物质使用障碍是儿童青少年常见的五大精神心理问题。约一半精神心理问题始于青少年时期,如果其中多数问题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不及早干预,最终会在成年时期发展为精神心理疾病。在生命健康叙事语境下,除了药物和手术刀之外,故事也是重要的健康处方。生命复元力或自我修复的奥秘就在于叙事。人人都拥有生命,但不同的人却可以拥有不同的生命质量,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能否掌握生命叙事的智慧。生命健康叙事就是一种帮助患者通过叙事来掌握生命智慧和健康智慧的后现代理念。如果我们能积极想象一个符合当下的开放式的故事空间,并融入当前的生命叙事进程,我们就能重新找回失落的健康或者重新开启健康的人生旅程。在这个案例中,医疗团队凭借精湛的诊治技术和应用叙事生命健康理念,不仅挽救了一个年青的生命,也挽救了一个家庭,在扮演治疗者的角色的同时,更成为了患者重拾生活信心的引导者。这一过程体现了现代医学人文照护的理念,即从病症治疗、心理康复拓展直至社会功能重建,彰显了医护人员掌握“生命健康叙事素养”在促进患者整体健康方面不可或缺的作用。
叙事生命健康理念强调人在本质上是叙事的人。耶鲁大学斯特林讲席荣休教授彼得·布鲁克斯(Peter Brooks)指出:我们的生活不停地和叙事、和讲述的故事交织在一起……我们被包围在叙事之中。人与人之间没有比说故事更紧密的联系。除了维持身体营养所需要的食物、遮风避雨需要的庇护所和亲友的关心陪伴之外,故事是我们立足于世的最重要必需品。”我们需要与人建立叙事连接,这种需求就像人体需要食物、水和空气一样,从出生到死亡,这份需求终其一生不会消失。在叙事性人际互动过程中获得满足,包括获得他人肯定和接纳带来的归属感会让人心身愉悦,继而引发有利于生命健康的生理效应,在某种程度上而言,等同于药物和食物对身体造成的积极影响。当“I”变成“We”,illness(疾病)就变成了Wellness(健康)。
在叙事医学语境下,“生命健康叙事素养”是一种综合能力,拥有这种能力的主体对生老病死有深刻、正确的认知,善于通过阅读、讲述、写作和反思他人故事来形成人际叙事智慧,帮助自我和他人回顾过去的人生故事、想象未来的人生故事,走出不利于身心健康的叙事闭锁状态,重构与自我、与家庭、与他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提升战胜疾病的生命复元力,实现心身全人健康。一个人在生命过程中,内化发展出的、为生命提供意义感和统合感的自我生命叙事是生命健康的基础。每一个生命主体的生命叙事进程是一个不断向前发展的包含着“潜在不确定的过程”。如果生命主体在某个人生过渡阶段或在遭遇了某个重大的变故事件之后,没有及时与家人和周围亲友建立关于这个事件的叙事连接,导致主体的大部分“心力”停留在这个阶段或闭锁在这个事件里,而“身”却还要随着生命叙事进程向前推进,那么,主体的“心” 和“身”就会处于撕裂的状态。而在闭锁之处,由于血脉不周流,我们内心会“化脓”“溃烂”,如果置之不理,久而久之一定会变成一触即发的健康危机。闭锁者需要对自我生命叙事进行调节或者接受叙事素养高的人的叙事介入。
所以,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赋予了医学更丰富的内涵,拓展了医学的境界,强调关心病人,关注社会。作为健康行业的从业者,医护人员应该培养成为具有良好的自我生命健康叙事素养的生命主体,能够深刻理解人际叙事连接对于人的健康的重要意义,在生命叙事进程中主动维系亲密叙事关系,同时愿意主动阅读、聆听、讲述和分享故事,在故事互动中提升自己的抗挫折能力和生命复元力。具备生命健康叙事素养的医者也能够将自己积累的叙事资本,随时用于其他处于疾病、危机或困境中的生命主体,运用自己储存的故事,灵活地帮助他们从困境和叙事闭锁中调节出来,走出生命安全和心身健康危机,能够更高效地帮助民众预防、疗愈叙事闭锁引发的健康问题。仁心为引,医术为翼,以情入药,将生命视为一个动态、开放的故事,并且可以从多重观点反映出个体与故事的差距……从他人的故事中学习,并且介入、改变他们自己的叙事过程,以便创设新的故事。在这个过程中,闭锁者的生命健康叙事素养得到提高,一方面顺利走出闭锁状态,一方面成为当下自我生命故事的主导者,创设新的生命叙事空间以此加快旧故事的消亡。
在生命健康叙事语境下,除了药物和手术刀之外,故事也是重要的健康处方。疾病让一个人孤立自己或被孤立,变成一座孤岛,但叙事能让我们彼此连接,当我们愿意与他人分享故事,分享情感,分享生命的意义,我们的生命也会变得更健康。从故事中寻找医学灵感能让我们更加坚信医患之间那份不可分割的信任与依赖,激励着医护人员成为有情怀、有本领、有理想、有担当、有温度的行医人!因此,在发展医疗技术的同时更要注重技术的医学人文价值,让患者得到舒适安宁,获得生命的尊严与善终,这样才能正确地把握医学的发展方向,为人类健康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