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是:首 页 >> 
关键字:
心脏骤停患者紧急体外膜肺氧合技术的多学科模式探讨
Exploring the Multiple Disciplinary Model of Emergent 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 for Cardiac Arrest Patients
作者:王军红,马青变,郑亚安,张喆,郑慧萍,李硕    发布日期:2017-10-15    

目的 探讨心脏骤停患者紧急体外膜肺氧合技术的多学科协作模式。方法 回顾北京大学第三医院2016年1月至2017年8月因非手术后心脏骤停实施紧急体外膜肺氧合治疗的患者,分析患者的一般资料、实施紧急体外膜肺氧合技术的多学科协作情况及紧急体外膜肺氧合技术的并发症及处理情况。结果 3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45.3±20.3)岁,心肺复苏时间为(34±10)min,2例患者恢复自主循环,但血流动力学持续不稳定。2例患者出院,脑功能评分均为1~2级,1例患者死亡。3次置管均为心脏外科副主任医师或主任医师行直视下行股静动脉置管。从心脏骤停到体外膜肺开始转机的时间为(132±93)min,体外膜肺氧合平均持续时间为(3 858±1 092)min。体外膜肺氧合技术实施过程中需要急诊科、心内科、心外科、麻醉科等医师及护士参与。患者可发生切开部位渗血、血小板降低、凝血功能障碍等并发症,需要介入血管外科医师、血库等参与治疗。结论 心脏骤停患者实施紧急体外膜肺氧合技术需要院前急救医疗系统、急诊科、心内科、心外科、灌注师、麻醉师和血库等协调合作完成。建立以急诊科为先导的体外复苏快速反应团队的多学科协作模式,是急诊开展紧急体外复苏术的重要保障。

王军红,马青变,郑亚安,张喆,郑慧萍,李硕. 心脏骤停患者紧急体外膜肺氧合技术的多学科模式探讨[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7,26(10): 1125-1129.
DOI号:

基金项目:2015 PUHSC-UMHSJoint Institute(JI)联合项目;2016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临床重点项目(BYSY2016005)

关键词: 心脏骤停 紧急体外膜肺氧合技术 多学科协作 模式



  • 引证文献(引用了本文的文献)
  • 1) 于洪涛. 肺动脉持续灌注对胸腔镜下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的肺保护作用研究[J]. 心肺血管病杂志,2019,38,4:409-411
  • 2) 马青变,王军红. 成人体外心肺复苏的现状及展望[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9,39,10:855-857
  • 3) 王旭东,李梅. 急诊科开展体外循环心肺复苏的机遇与挑战[J].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19,47,1:1-3
  • 4) 吕金如. 静脉-动脉-静脉体外膜肺氧合三例经验分享并文献复习[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21,30,10:1202-12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