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是:首 页 >> 
关键字:
亚稀褶红菇中毒的物种鉴定、地理分布、中毒特征及救治
Species identification,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poisoning symptoms and medical treatment of Russula subnigricans
作者:李海蛟,余成敏,姚群梅,章轶哲,孙健,张烁,周静,马沛滨,李朝宏,孙承业    发布日期:2016-06-13    

目的 探索亚稀褶红菇的物种鉴定、地理分布、中毒症状及救治措施,为该物种造成的中毒事件应急处置及病患救治提供借鉴。方法 结合中毒案例,开展流行病学、临床救治调查分析,对毒蘑菇样本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并对亚稀褶红菇造成的中毒特征及救治方法进行系统整理。结果 2名中毒患者2015年7月26日晚食用了自己采集的“火炭菌”,潜伏期2-3小时。主要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伴有酱油色尿,肌酸激酶急剧上升,并伴有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肌酸激酶同工酶和血肌酐等的上升,最终表现为肾功能衰竭和呼吸衰竭,符合以往报道的亚稀褶红菇的中毒表现。2位患者给予血液灌流、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保肝、保肾、抗氧化等对症支持治疗,一名患者于40余天后死亡。另一名患者虽然历经转院治疗,至2016年02月底仍未出院,预后不佳。毒蘑菇样本通过形态学结合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为亚稀褶红菇(Russula subnigricans)。结论:亚稀褶红菇是一种毒性高的有毒蘑菇,其在我国分布较广,形态学分类结合分子生物学(使用ITS片段)方法是物种鉴定的有效方法,此蘑菇中毒者潜伏期短,人中毒靶器官主要为横纹肌,此病重症患者预后差。

李海蛟,余成敏,姚群梅,章轶哲,孙健,张烁,周静,马沛滨,李朝宏,孙承业. 亚稀褶红菇中毒的物种鉴定、地理分布、中毒特征及救治[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6,25(6): 733-738.
DOI号: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31501814)

关键词: 毒蘑菇 亚稀褶红菇 物种鉴定 地理分布



  • 引证文献(引用了本文的文献)
  • 1) 孙承业. 蘑菇中毒防治工作亟需加强[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6,25,8:981-984
  • 2) 宿瑶瑶. 浙江省长兴县一起误食毒蘑菇中毒事件调查[J].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19,31,5:493-497
  • 3) 陈双燕. 一起毒环柄菇和亚稀褶红菇混杂误食中毒事件调查[J]. 预防医学,2019,31,12:1258-1259,1262
  • 4) 林锋. 应用rDNA-内转录间隔区分子条形码技术调查福建省亚稀褶黑菇中毒事件[J].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19,31,3:276-280
  • 5) 章轶哲. 基于Taqman-MGB探针的亚稀褶红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J]. 菌物学报,2020,39,5:937-943
  • 6) 刘佳. 亚稀褶红菇染毒实验动物与中毒人群心肌毒性比较研究[J]. 现代预防医学,2020,47,19:3575-3578,3582
  • 7) 钟加菊. 一起误食光硬皮马勃中毒事件调查[J].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21,33,5:616-619
  • 8) 刘泳廷. 亚稀褶红菇对大鼠致死毒性分级研究[J]. 现代预防医学,2021,48,4:724-726,737
  • 9) 李祥虎. 一起亚稀褶红菇中毒事件调查及救治情况分析[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22,31,7:985-988
  • 10) 李海蛟. 云南蘑菇中毒事件中的毒蘑菇物种多样性[J]. 菌物学报,2022,41,9:1416-14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