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现在位置是: | 首 页 | >> |
![]() | 关键字: |
急性循环衰竭(acute circulatory failure,ACF),是指由于失血、细菌感染等多种原因引起的急性循环系统功能障碍,以致氧输送不能保证机体代谢需要,从而引起细胞缺氧的病理生理状况[1-2]。休克是急性循环衰竭的临床表现,常常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并具有较高的病死率[2]。换言之,休克的最佳定义即是急性循环衰竭[3]。
研究显示急性循环衰竭(休克)中,分布性休克占66%(其中脓毒性休克占62%),低血容量性休克占16%,心源性休克占17%,梗阻性休克占2% [1,4]。急诊严重脓毒症的发病率为6.4%,其中约31%的患者发生休克 [5];伴有颅脑伤的多发伤患者,其休克发生率高达26%~68%[6];心肌梗塞患者发生心源性休克的比例约为7.5% [7]。
急性循环衰竭(休克)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如严重脓毒症病死率30%,而合并急性循环衰竭(休克)患者病死率可达50%[8]。但目前我国尚无关于急性循环衰竭的共识或指南,而且临床诊断标准不够清晰。近年国际上陆续发表了数篇急性循环衰竭(休克)相关的文献、共识和指南以便于规范其诊断和治疗,其中最具有影响力的是在2014年发表的欧洲休克血流动力学监测共识[2],该共识提出了急性循环衰竭(休克)诊断的新观点。为促进我国急诊急性循环衰竭(休克)诊疗的标准化和规范化,降低患者病死率,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学医师分会组织国内急危重症领域专家制定此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