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4, Vol. 33 Issue (2): 256-258   DOI: 10.3760/cma.j.issn.1671-0282.2024.02.022
吉安市中心人民医院2级创伤急救中心建设经验分享
康建华1 , 习丽娟1 , 张平文1 , 熊诗峰1 , 刘欢2     
1. 吉安市中心人民医院,吉安 343000;
2. 吉安职业技术学院,吉安 343000

为使创伤患者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在国家卫健委关于创伤急救中心建设文件精神的指引下,笔者所在医院迅速行动落实2级创伤急救中心建设,并于2019年7月正式投入使用。创伤急救中心建设具体实施方案:根据国家卫健委办公厅下发的[2018]477号函,关于进一步提升创伤救治能力的通知,江西省随即成立创伤急救中心建设办公室,制定江西省1、2、3级创伤急救中心评审细则[1],本院严格按照江西省2级创伤急救中心建设标准要求进行改建,新设外科诊查室1间、清创缝合室1间、留观病床10张、抢救床8张、外科病床25张,EICU病床8张、急诊专用手术室(2间),建立直升机停机坪,同时按功能区添置所有相应医疗设备。另外医院成立创伤急救中心建设委员会,院领导担任创伤急救中心主任,本人担任创伤急救中心副主任(急诊科主任、主任医师、从事神经外科专业工作27年),面向全社会公开招聘急诊外科医生12名,含神经外科、普外科、胸外科、骨科等专业,配备急诊科护士56名,医院同时成立急诊科党支部,通过党建全面引领创伤急救中心工作。主要救治流程包括:安装紫云系统,运用院前院内协同救治信息平台[2],创伤急救中心优先分诊,并提前做好接诊准备,建立以实体化的急诊外科团队为核心的多学科协作创伤救治团队,实行团队化救治[3]。患者到达时,第一时间按照中国创伤救治培训(CTCT)要求的ABCDE原则进行快速评估和复苏[4],创伤救治团队快速决策,将患者直接送急诊手术室、急诊EICU或创伤病房。应用急诊信息系统,将患者从预检分诊到离开急诊科过程中的各个诊疗时间节点进行实时记录[5]

本研究拟通过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单位创伤急救中心建设前后严重多发伤患者救治相关指标,评价笔者所在单位2级创伤急救中心运行效果,分享本单位2级创伤中心建设经验。

1 资料与方法

整理本单位2级创伤中心2019-2023年数据资料并分析,伦理声明:数据均获得患者知情同意,且通过吉安市中心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伦审(2022)第L120601号。

1.1 纳入标准

(1)损伤严重度评分(ISS)≥16分;(2)损伤部位:损伤累及至少2个及以上部位,按ISS包括:头颈部、面部、胸部、腹部、四肢、体表;(3)创伤至入院时间≤24 h;(4)创伤后本院首诊。

1.2 排除标准

(1)创伤后外院首诊,随后转至本院;(2)ISS<16分;(3)损伤部位仅包含单一部位。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到达医院后至开始进行抢救的时间、从就诊到完成CT检查时间、抢救室滞留时间及病死率。

1.4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 20.0统计软件,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共纳入严重多发伤患者177例,其中男122例,女55例;年龄2~94岁[(56.6±17.8)岁];ISS评分16~75分[(27.5±13.2)分]。以创伤急救中心建设单位成立后的110例患者为观察组,成立前的67例患者为对照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受伤部位及ISS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表 1 两组严重多发伤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组别 例数 性别(n, %) 年龄(岁) 受伤部位(n, %) ISS(x±s
头胸四肢 头腹四肢 头四肢
观察组 110 77(70) 33(30) 54.9±18.1 54(49) 32(29) 24(22) 27.5±13.0
对照组 67 45(67) 22(33) 59.5±17.0 33(49) 22(33) 12(18) 27.4±13.7
χ2/t 0.16 -1.70 0.50 0.04
P >0.05 >0.05 >0.05 >0.05
注:ISS为损伤严重度评分

观察组开始抢救时间、完成CT检查时间、抢救滞留时间(min)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见表 2。观察组病死率[16.4%(18/110)]明显低于对照组[29.9%(20/67)](P<0.05)。

表 2 两组严重多发伤患者开始抢救时间、完成CT检查时间、抢救滞留时间比较(x±s
组别 例数 开始抢救时间(min) 完成CT检查时间(min) 抢救滞留时间(min)
观察组 110 2.4±1.3 22.3±8.4 49.0±30.3
对照组 67 3.3±1.4 28.1±8.5 71.5±64.1
t -4.414 -4.503 -3.148
P <0.01 <0.01 <0.01

典型病案:患者,男性,28岁,因车祸外伤致意识不清1 h于2019-7-3 09:10入院,入院诊断:(1)重度颅脑伤:①开放性双侧额骨骨折伴脑组织外溢(AIS4分);②开放性双侧额叶挫裂伤(AIS3分)。(2)胸部伤:①双肺挫裂伤(AIS3分);②创伤性皮下气肿(AIS3分)(3)腹部伤:创伤性肝破裂(AIS4分);(4)四肢伤:①左侧锁骨粉碎性骨折(AIS2分);②左侧肩胛骨粉碎性骨折(AIS2分),并发症:失血性休克、肺部感染。ISS评分:42+42+32=41分。进入手术室时间:09:25。行开颅探查+血肿清除术、剖腹探查+肝修补术、左侧锁骨粉碎性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3个月后患者痊愈出院。

图 1 入院时

图 2 出院时
3 讨论

过去,国内大部分医院急诊科采用会诊救治模式,对于多发伤患者,存在救治时效性差、各专科之间相互推诿、患者滞留急诊室的弊端[6-7],延误了多发伤患者最佳抢救时机,严重影响预后。因此,2018年国家卫建委下达《关于进一步提升创伤急救能力的通知》指示建立各级创伤急救中心,实现创伤患者的院内集中救治。陈玉国等教授牵头发起建设“急诊急救大平台”,无论是公共突发事件的医疗救援,还是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急诊的社会影响力及专业性得到广泛认可[8]。2018年6月江西省卫健委指定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作为全省创伤急救中心建设的牵头单位,制定了《江西省创伤急救中心建设指南(试行)》并国内首次明确提出:创伤急救中心设置在急诊外科;创伤急救中心分级,创伤患者集中在创伤急救中心治疗。笔者所在医院采用江西模式2级创伤急救中心标准实施运行后,所有多发伤患者一律收治在急诊外科,构建完整“一条龙”作业的救治体系,包括现场急救、院前转运、急诊室、手术室、ICU、专科病房和康复科,每个环节采取最合理的救治方案及高效衔接,通过绕行专科病房直接进入手术室开展救治,大大缩短了抢救等待时间,严重创伤及多发伤患者的救治效果得到显著改善[9-14]

通过4年来2级创伤急救中心运行情况分析,有几点经验体会分享:①急诊内外科一体化管理的优势,使内外科医生知识点互补,气管插管、床旁切开、床旁B超、穿刺置管、支气管镜等一系列操作技能迅速提升。②急诊内外科医生一线值班均采取24 h双班制,紧急抢救时内外科多人在场,相互增援,确保患者安全。③以江西模式为根本,适当结合每家医院自身的特点,比如根据医院急诊科与住院部各专科及辅助科室的服务半径远近制定适合自己医院的严重创伤救治流程等等。④培养创伤学专业的急诊外科医生队伍,减少院内专科会诊频率,缩短抢救及手术时间。⑤通过建设重症医学专科大数据平台,应用自动化评分系统、智能辅助诊断预测模型等人工智能和大数据,能够更好地进行临床诊疗与临床科研[15]。⑥着力培养介入医生,严重创伤多发伤特大出血患者,常规手段不能奏效情况下,可以考虑在介入方面有所作为。⑦有条件的医院在急诊科设置杂交手术室。

利益冲突  所有作者声明无利益冲突

作者贡献声明  康建华:研究设计、实施研究、论文修改;习丽娟:采集及整理数据、统计学分析;张平文:论文撰写;熊诗峰:提供病案

参考文献
[1] 曾元临, 陈海鸣, 罗礼生, 等. 江西省创伤急救中心建设要点分析[J]. 中华创伤杂志, 2019, 35(12): 1126-1129. DOI:10.3760/cma.j.issn.1001-8050.2019.12.012
[2] 蔡建军, 万毓华, 曾元临, 等. 创伤急救中心院前院内协同救治信息平台的建设与应用[J]. 中华创伤杂志, 2020, 36(1): 82-85. DOI:10.3760/cma.j.issn.1001-8050.2020.01.017
[3] 杨鹏, 陈恒峰, 王龙刚, 等. 创伤救治中心建设前后严重多发伤患者救治效果比较[J]. 中华创伤杂志, 2019, 35(10): 913-917. DOI:10.3760/cma.j.issn.1001-8050.2019.10.008
[4] Zhang LY, Zhang XZ, Bai XJ, et al. Current trauma care system and trauma care training in China[J]. Chin J Traumatol, 2018, 21(2): 73-76. DOI:10.1016/j.cjtee.2017.07.005
[5] 李小勤. 急诊预检分诊信息系统结合预挂号新模式应用的临床意义[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7, 26(7): 802-806.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7.07.016
[6] 程晓斌, 毕玉田, 黄坚, 等. 严重创伤院内急救程序的建立[J].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12, 28(3): 226-228. DOI:10.3760/cma.j.issn.1000-6672.2012.03.023
[7] 程晓斌, 赵先柱, 张连阳, 等. 多发伤院内紧急救治规范探讨[J]. 创伤外科杂志, 2010, 12(1): 4-7. DOI:10.3969/j.issn.1009-4237.2010.01.002
[8] 何小军, 马岳峰, 张国强. 高质量发展时代的急诊医学学科建设[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2, 31(1): 1-3.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22.01.001
[9] 陈国庭, 谭军, 刘中民. 急诊创伤外科的新进展和挑战[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09, 18(12): 1334-1336.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09.12.032
[10] 姚元章, 张宇, 孙士锦, 等. 急救绿色通道在严重创伤早期救治中的作用[J]. 中华创伤杂志, 2008, 24(4): 268-270. DOI:10.3321/j.issn:1001-8050.2008.04.009
[11] Rutledge R. The Injury Severity Score is unable to differentiate between poor care and severe injury[J]. J Trauma, 1996, 40(6): 944-950. DOI:10.1097/00005373-199606000-00013
[12] Utter GH, Miller PR, Mowery NT, et al. ICD-9-CM and ICD-10-CM mapping of the AAST Emergency General Surgery disease severity grading systems: conceptual approach, limitations,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future[J]. J Trauma Acute Care Surg, 2015, 78(5): 1059-1065. DOI:10.1097/TA.0000000000000608
[13] 刘思海, 王爱民, 杜全印, 等. 损伤严重度评分在脊柱脊髓型严重多发伤救治中的应用[J]. 创伤外科杂志, 2006, 8(3): 209-211. DOI:10.3969/j.issn.1009-4237.2006.03.005
[14] 张茂, 赵小钢, 白祥军, 等. 努力提高综合香医院严重创伤急救救治水平[J]. 中华创伤杂志, 2017, 33(11): 970-973. DOI:10.3760/cma.j.issn.1001-8050.2017.11.003
[15] 许杰, 周瑜, 夏星球, 等. 重症医学专科大数据平台的建设及应用[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2, 31(1): 129-132.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22.0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