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杭州第19届亚运会组委会医疗卫生部,杭州 310016
2. Medical and Health Department of the Organizing Committee of the 19th Asian Games in Hangzhou, Hangzhou 310016, China
第19届亚运会是杭州举办的规模最大、级别最高、影响力最广的全亚洲综合性体育赛事。院前医疗急救作为医疗保障的组成部分发挥着重要作用。院前医疗急救是由急救中心(站)和承担院前医疗急救任务的网络医院按照统一指挥调度,在患者送达医疗机构救治前,在医疗机构外开展的以现场抢救、转运途中紧急救治以及监护为主的医疗活动[1]。在体育赛事的开展过程中优化医疗保障策略,确保一旦发生突发事件救护车辆能迅速、有序、高效地运转,可以最大程度地确保体育赛事的安全举办和参与者的健康安全[2]。本文通过总结与亚运会相关的各项救护车保障方案和运行原则,对亚运会期间救护车的设置分布与出车情况进行梳理分析,探讨在大型体育赛事期间救护车服务的最佳实践,为大型国际体育赛事救护车医疗保障工作提供可参考的依据。
1 一般资料 1.1 救护车保障时间与地点本研究纳入各办赛城市中与亚运会相关救护车207辆,救护车保障时间为杭州第19届亚运会亚运村开村(2023年9月16日)至闭幕式结束次日8点(10月9日),共54个竞赛场馆(其中杭州市41个,宁波2个,温州3个,湖州2个,绍兴4个,金华2个),21个独立训练场(其中杭州14个,温州3个,绍兴1个,金华3个)以及若干非竞赛场馆(亚运村、技术官员村、媒体村等)。
1.2 救护车保障对象与内容救护车保障服务对象以运动员和各国家(地区)奥委会(NOC)、亚奥理事会(OCA)和国际要人、国内贵宾、IFs/AFs等客户群保障为重点,兼顾媒体、转播商、观众、志愿者和工作人员等客户群的保障。主要承担亚运会期间服务对象的现场快速医学诊疗、危重病抢救、监护转运以及突发事件的院前应急医疗救援[3]。
2 方法 2.1 制定救护车保障方案依据杭州第19届亚运会的医疗保障工作实际情况,制定《杭州2022年杭州第19届亚运会场馆救护车设置和调配方案》、《区域保障救护车实施方案》等救护车相关保障方案,用于明确保障任务、严格选用人员车辆、按质按量完成物资储备以及统一救护车运行机制等,确保亚运会期间救护车能够按部就班、及时高质的完成急救、转运等工作。
2.2 救护车设置与场馆、安保和竞赛等业务领域做好沟通协调,救护车停车位的选址要满足方便转诊的要求,需能满足2辆救护车同时停放,出车便利,出口通畅,有充足的回车场地,远离易燃、易爆设施。每个车位空间大小不低于长7 m、宽3 m、高3.2 m。
救护车按照其职能不同分为赛事侧救护车和城市侧救护车。赛事侧救护车是指为涉亚活动以及涉亚人员提供快速医疗服务和紧急病患转移的救护车队伍,其分为场馆救护车和区域保障救护车,场馆救护车是执行场馆医疗保障任务的既定救护车,直接接受场馆医疗服务主任的指挥,包括负责竞赛场馆医疗保障工作的竞赛场馆救护车、负责训练场馆的训练场馆救护车和负责OCA大家庭饭店、媒体村、技术官员村、主媒体中心、抵离口岸等非竞赛场的非竞赛场馆救护车;同时设置一定数量的区域保障救护车,区域保障车是用于场馆补位或应急救援需要的保障救护车车组,竞赛场馆、独立训练场馆按照地理位置划分若干区域,每个区域安排1~2辆救护车实行区域保障,作为场馆的补位救护车,日常在3 km内指定地点待命,当需要执行任务时由需补位场馆医疗服务主任联系区域保障救护车所在场馆医疗服务主任进行补位。同时兼顾城市应急保障。城市侧救护车是执行日常院前急救救护车,由各办赛城市急救中心及各分中心负责调配。整个亚运会期间实行“一车一方案”,即亚运会期间无赛事情况下,部分场馆救护车执行开闭幕式、区域保障任务, 见图 1。
![]() |
图 1 亚运会救护车总况图 Fig 1 Asian Games ambulance master plan |
|
急救中心统筹安排救护车,依据场馆负责制调派救护车,场馆内救护车由场馆保障团队负责调派,按照优先调配场馆待命救护车,后调配区域保障救护车的次序使用救护车。当某场馆待命救护车不足时,需补位场馆医疗服务主任联系区域保障救护车指挥人员,区域保障救护车指挥人员调配区域保障救护车到上述空缺点补位。当场馆待命救护车执行任务返回后,由区域保障车指挥人员通知返回原指定地点待命。
2.3.2 突发事件处置发生突发事件需要多辆救护车时,场馆医疗服务主任就近调派场馆待命保障救护车前往救援,启动区域保障救护车补位。同时向医疗保障组组长汇报,如果伤亡人员较多,医疗保障组视情况通知属地城市侧救护车增援,城市侧救护车到达安保红线后无法进入时,由医疗保障组负责与安保部门协调沟通。
2.3.3 城市侧救护车调配城市侧执行日常院前急救救护车由各办赛城市急救中心及各分中心负责调配,当发生突发事件时,由急救中心(分中心)根据急救中心突发事件应急救治预案进行处置。
2.3.4 涉亚人员120接警调派流程亚运会期间涉亚人员120呼救分为场馆内呼救与场馆外呼救,场馆内呼救按照紧急程度、人员类型安排救护车,场馆外呼救由城市侧救护车转送。见图 2。
![]() |
图 2 涉亚人员120接警调派流程 Fig 2 120 alarm dispatch process for people involved in the Asian Games |
|
依据场馆负责制,亚运村配置4辆救护车负责村内院前医疗急救工作,接警电话为“967120”,由其调派亚运村内保障救护车执行救治任务。若涉亚运村人员直接拨打“120”,人员位于村内的,急救中心(120)发起与“967120”、报警人的三方通话,再由“967120”调派,村外则由急救中心(120)调派最近城市侧急救车执行救治任务。见图 3。
![]() |
图 3 涉亚运村120接警调派流程 Fig 3 Asian Games Village 120 alarm dispatch process |
|
各办赛城市急救中心及各分中心负责场馆救护车应急救治转诊工作。所需要的救护车、医疗保障人员和车上物资由各办赛城市卫健委(局)统筹安排,各急救中心协调落实,各保障单位可根据场馆保障时间和赛事特点对药品和耗材的数量进行调整,以满足赛事的实际需求。竞赛场馆、独立训练场馆和非竞赛场馆按承担的任务配备医疗资源,基本配置按照每个场馆设置1辆救护车(安排1名医生、1名护士和1名驾驶员),在此基础上按承担的任务增减配置,实行“一馆一策”、“一场一策”、“一地一策”。根据保障方案,对参与保障的救护车进行检修、保养和安检,保证所有车辆安全和正常运转,同时保证救护车的配置完善,设备齐全,药品充足,不含有兴奋剂等类的药品,提高救护车保障的效能和安全性。
2.5 智能医疗急救保障系统亚运会期间均使用由杭州市急救中心研发的智能医疗急救保障系统,实现可视化实时监测和查看包括救护车运转情况在内的亚运医疗全流程,帮助医疗人员、救护车组人员录入信息,也可通过系统直接发起救护车呼叫。通过查看当日或累计医疗卫生业务统计数据、当班医护和救护车数量、实时运作情况等,协助指挥决策;同时,亚运会赛事总指挥部综合指挥平台则向亚组委指挥人员、卫健部门管理人员实时展示场馆信息、医疗点(医务室)信息及状态,跟踪患者各流程救治状态等,起到总览全局的作用。
3 结果 3.1 救护车分布情况整个杭州亚运会期间共调派207辆救护车,其中各场馆救护车总数为129(62.3%) 辆,区域保障车共78(37.7%) 辆,场馆救护车中竞赛场馆救护车88(42.5%)辆、训练场救护车11(5.3%)辆、非竞赛场馆救护车30(14.5%)辆。杭州场馆救护车最多,共85辆;在区域保障救护车配置上杭州最多,为37辆,温州仅次于杭州共16辆(见表 1)。依据“一车一方案”,共20辆场馆救护车在其场馆无赛事期间参与区域保障任务。
地区 | 竞赛场馆 | 训练场馆 | 非竞赛场馆 | 区域保障车 | 总计 |
杭州 | 61(49.6) | 7(5.7) | 17(13.8) | 37(30.4) | 122 |
宁波 | 3(27.2) | 0(0) | 4(36.4) | 4(36.4) | 11 |
温州 | 7(25.0) | 2(7.2) | 3(10.7) | 16(57.1) | 28 |
湖州 | 4(40.0) | 0(0) | 0(0) | 6(60.0) | 10 |
绍兴 | 7(38.9) | 1(5.6) | 2(11.1) | 8(44.4) | 18 |
金华 | 6(35.3) | 1(5.9) | 4(23.5) | 7(38.9) | 18 |
总计 | 88(42.5) | 11(5.3) | 30(14.5) | 78(37.7) | 207 |
共转送救治患者345次,杭州市救护车共转送救治患者247次,湖州市转送救治次数最少,为6次。按场馆类型的不同,转送救治患者数竞赛场馆187(54.2%)次、训练场馆14(4.1%)、非竞赛场馆144(41.7%);按救护车类型划分,竞赛场馆救护车使用率最高为70.5%,区域保障救护车使用率最低为42.3%。见表 2、3。
区域 | 竞赛场馆 | 训练场馆 | 非竞赛场馆 | 总计 |
杭州市 | 138(55.9) | 12(4.8) | 97(39.3) | 247 |
宁波市 | 6(42.9) | 0(0) | 8(57.1) | 14 |
温州市 | 9(36) | 2(8.0) | 14(56.0) | 25 |
湖州市 | 6(100) | 0(0) | 0(0) | 6 |
绍兴市 | 19(73.1) | 0(0) | 7(26.9) | 26 |
金华市 | 9(33.3) | 0(0) | 18(66.7) | 27 |
总计 | 187(54.2) | 14(4.1) | 144(41.7) | 345 |
救护车类型 | 提供转运服务救护车数 | 总数 | 使用率(%) |
竞赛场馆救护车 | 62 | 88 | 70.5 |
训练场馆救护车 | 5 | 11 | 45.5 |
非竞赛场馆救护车 | 16 | 30 | 53.3 |
区域保障救护车 | 33 | 78 | 42.3 |
本次转送的患者年龄的中位数为26(21,36)岁,其中男性多于女性,占59.1%;按人员类型划分,运动员占到一半以上,为181人(52.5%),其次为各类工作人员,共137人(39.7%),观众最少为27人(7.8%);转送人员中出现关节损伤情况最多,为58(16.8%)例。见表 4。
指标 | 数值 | 占比(%) |
年龄(岁) | 26(21,36) | 100 |
性别 | ||
男 | 204 | 59.1 |
女 | 141 | 40.9 |
人员类型 | ||
运动员 | 181 | 52.5 |
观众 | 27 | 7.8 |
工作人员 | 137 | 39.7 |
疾病种类 | ||
关节损伤 | 58 | 16.8 |
肌肉骨骼损伤 | 41 | 11.9 |
呼吸系统疾病 | 39 | 11.4 |
消化系统疾病 | 36 | 10.4 |
皮肤浅表损伤 | 25 | 7.2 |
心血管疾病 | 25 | 7.2 |
其他 | 121 | 35.1 |
如表 5所示,在浙江省救护车出车情况中,区域保障车共出车75次,其中转运患者17(22.7%)次(杭州16次,湖州1次);补位58(77.3%)次(杭州38次、温州14次、绍兴3次、金华3次)。
区域 | 转运次数 | 补位次数 | 总计 |
杭州市 | 16(29.6) | 38(70.4) | 54 |
宁波市 | 0(0) | 0(0) | 0 |
温州市 | 0(0) | 14(100) | 14 |
湖州市 | 1(100) | 0(0) | 1 |
绍兴市 | 0(0) | 3(100) | 3 |
金华市 | 0(0) | 3(100) | 3 |
总计 | 17(22.7) | 58(77.3) | 75 |
亚运会是一项国际性赛事,本次亚运会共涉及全亚洲45个国家和地区,包含11 830名运动员、5 711名随队官员、370万观众以及记者媒体等其他辅助人员。因此,需要建立科学、高效的救护车医疗保障机制,以应对赛时出现的运动伤害、突发疾病等情况,同时避免流行性疾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发展[4, 5]。
4.1 “节俭”办会理念充分体现依据救护车分布情况表,每个竞赛场馆配置1~3辆, 对于训练场馆救护车,存在两个或以上场馆共用救护车的情况,与2008年北京奥运会39个竞赛场馆、独立训练场馆、非竞赛场馆派驻急救车221辆(约5~6辆/场馆)[6]、2022年北京冬奥会12个竞赛场馆和7个非竞赛场馆派驻100余辆救护车[7](约5辆/场馆)相比,平均每个场馆配置的救护车数量明显减少。同时,通过区域救护车兼顾场馆区域保障和城市应急保障,大大节约了城市侧应急救护车的安排。
4.2 “智能”办会理念充分呈现本次救护车分布情况、患者的转运次数统计、救护车的协调调派均由EMSS完成。该系统实现亚运智能急救信息系统实现各医疗点(室)、定点医院、管理指挥人员与救护车的互联互通,让救护车实现指挥和使用智能化是救护车得以科学、高效、节俭安排的保障, 也使得“一车一方案”的实行、区域救护车科学配置和调派、救护车管理场馆化运作更加高效、精确。通过系统指挥平台,实时可视化观察到现场和救护车救治情况、救护车转送时实时位置、送往医院情况、医疗资源分布等,救护车的协同调派更加迅速。
4.3 “精准”的精神充分展现“一车一方案”精准到救护车使用的每一天,利用亚运会期间各场馆开赛时间的不同,场馆救护车实现一车多用;利用区域保障车兼顾赛事侧和城市侧,区域保障车一车多能。129辆救护车由各场馆负责,进行场馆化运作,精细到每一辆救护车管理和调派,是本次亚运会救护车精准高效调派的重要因素之一。
4.4 进一步科学优化配置本次亚运会竞赛场馆救护车转送救治的次数最多,超过总次数的一半,提示竞赛场馆是救护车保障的重点区域。除绍兴外,其他地市每辆救护车平均转送救治人数在1~2次之间,绍兴约3人次/辆,结合绍兴市承担的比赛项目(棒垒球、排球、篮球、攀岩),救治患者主要集中在棒垒球和篮球比赛项目中,而与其他城市相比,绍兴市是承办棒垒球项目的仅有城市且该项目极易受伤[8],这可能是绍兴转送救治次数较多的原因,这也提示在棒垒球等容易受伤的赛事上,可按需求增派救护车[9]。
亚运期间训练场馆的转送救治人数较少,原因可能在于训练场仅供运动员使用,且运动员为更好地备赛会尽量避免受伤,从不同类型救护车的使用率来看,训练场馆救护车使用率(45.5%)与区域保障救护车(42.3%)使用率最相对较低,这也为今后的大型体育赛事训练场馆更加合理、精简配置救护车提供了参考。按照救护车转送的人员类型进行分类发现,工作人员占总转送患者数的39.7%,提示除运动员外,工作人员由于工作任务重、压力大也应是救护车重点保障对象[10-11];在转送人员的疾病类型中,关节损伤、肌肉骨骼损伤、呼吸系统疾病位列前三,说明今后救护车的物资配备和医务人员的培训内容应重点关注此类疾病[12]。从区域保障救护车的出车情况来看,除杭州和温州外,其他城市区域保障救护车转送患者和补位极少,主要和其他地区竞赛场馆有2以上辆救护车保障相关,提示有多辆车保障的场馆可适当减小区域保障救护车安排的密度。同时,通过统计区域保障救护车补位场馆的反应时间,得出平均反应时间为5 min(5′±1′35″),表明区域保障车的安排是能够及时满足场馆用车需求的。
本届杭州亚运会已圆满结束,依据亚运会前期制定的各项原则与方案,合理配置救护车,再通过亚运医疗保障信息系统实现各医疗点(室)、定点医院、管理指挥人员与救护车的互联互通, 提高急救保障的时效性[13],合理、高效地完成了救护车保障任务,充分体现了节俭、智能的办会理念。保障方案中各类救护车相互协同,实现了方案设计的目的,确保体育赛事的安全举办和参与者的健康安全。
利益冲突 所有作者声明无利益冲突
作者贡献 张燕军:论文撰写、数据收集;张军根:技术指导、论文修改;孙宝云、袁轶俊、王建岗:指导写作;唐春福、王瑞:统计分析、论文修改
[1] |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EB/OL]. [2023-09 -01]. http://www.nhc.gov.cn/. |
[2] | 徐百超, 骆丁, 张华. 我国体育赛事医疗安全保障的优化策略研究[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3, 32(9): 1152-1157.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23.09.002 |
[3] | Koski A, Pappinen J, Kouvonen A, et al. Preparedness for mass gatherings: rescue and 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s' workloads during mass gathering events[J]. Scand J Trauma Resusc Emerg Med, 2022, 30(1): 15. DOI:10.1186/s13049-022-01003-7 |
[4] | Morimura N, Mizobata Y, Sugita M, et al. Medicine at mass gatherings: current progress of preparedness of 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s and disaster medical response during 2020 Tokyo Olympic and Paralympic Gam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Academic Consortium (AC2020)[J]. Acute Med Surg, 2021, 8(1): e626. DOI:10.1002/ams2.626 |
[5] | Sugishita Y, Sugawara T, Ohkusa Y, et al. Syndromic surveillance using ambulance transfer data in Tokyo, Japan[J]. J Infect Chemother, 2020, 26(1): 8-12. DOI:10.1016/j.jiac.2019.09.011 |
[6] | 陈志, 王立新, 于清, 等. 北京奥运会医疗急救保障体系建设与运行[J].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09, 25(6): 364-367. DOI:10.3760/cma.j.issn.1000-6672.2009.06.002 |
[7] | 吕婧, 娄靖, 杨旭, 等. 北京冬奥会闭环管理下的医疗急救服务[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2, 31(3): 303-306.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22.03.007 |
[8] | Zaremski JL, Zeppieri G Jr, Tripp BL. Sport specialization and overuse injuries in adolescent throwing athletes: a narrative review[J]. J Athl Train, 2019, 54(10): 1030-1039. DOI:10.4085/1062-6050-333-18 |
[9] | Derman W, Runciman P, Eken M, et al. Incidence and burden of illness at the Tokyo 2020 Paralympic Games held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of 66 045 athlete days[J]. Br J Sports Med, 2023, 57: 55-62. DOI:10.1136/bjsports-2022-106312 |
[10] | 张进军, 于清, 陈志, 等. "好运北京" 测试赛1078例患者的分析[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08, 17(1): 99-102. DOI:10.3760/j.issn:1671-0282.2008.01.029 |
[11] | Tanaka H, Tanaka S, Yokota H, et al. Acute in-competition medical care at the Tokyo 2020 Olympic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J]. Br J Sports Med, 2023, 57(21): 1361-1370. DOI:10.1136/bjsports-2022-105778 |
[12] | Soligard T, Steffen K, Palmer D, et al. Sports injury and illness incidence in the Rio de Janeiro 2016 Olympic Summer Games: a prospective study of 11274 athletes from 207 countries[J]. Br J Sports Med, 2017, 51(17): 1265-1271. DOI:10.1136/bjsports-2017-097956 |
[13] | 李强, 田雨, 张旻海, 等. 构建基于5G通讯技术的大型社会活动医疗急救保障系统[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9, 28(10): 1231-1236.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9.10.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