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浙江省急救指挥中心,杭州 310014;
3. 浙江省人民医院/杭州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急诊医学科,杭州 310014
创伤是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疾病[1],随着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创伤发生率不降反升[2],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3-4]。但目前创伤中心的建设在“院前—院内”无缝衔接、急救系统的信息数字化、多学科协作效率等系统问题仍面临实际的瓶颈[5-6],必须推进创伤救治体系创新、模式创新、管理创新,推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第五代移动通信(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医疗服务深度融合,使用数字技术优化现有业务流程,构建快速、高效的创伤救治体系[7-8]。笔者所在团队前期作为主要参与者利用数字化手段成功研发浙江省域一体化120云平台[9],同期创新性构建创伤急救数字化绿色通道平台,取得良好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创伤急救数字化绿色通道平台构建 1.1.1 构建基于5G云平台的院前院内急救无缝衔接智能预警系统基于浙江省域一体化120云平台基础,构建院前院内急救无缝衔接智能预警系统,预警内容包含患者信息、创伤分类、病情严重度、生命体征数据与波形、到达时间等各个维度,同时可以动态查看救护车实时路线。院内急诊预检分诊和抢救室设置预警大屏,接收预警信息,信息实时同步更新,为院内快速、全面、精准救治准备提供依据。
1.1.2 构建院内创伤急救快速反应数字化智能平台借助移动互联网,联合院内HIS系统,构建创伤急救快速反应数字化平台。针对创伤急救情景,基于院前预警快速启动创伤急救一键呼叫,通过GPS定位技术和智能化算法,发送救治响应需求、患者病情、救治地点等信息,以手机短信、APP消息推送、语音电话通知三种途径同时定向通知多部门所有参与急救人员,被通知对象收到信息后在APP点击确认,形成闭环机制。同时,设置创伤急救任务查询,急救响应时间、到达时间、转归结果等质控管理功能,对紧急呼叫流程改善提供数据支撑。
1.1.3 构建全流程数字化创伤急救多部门联动系统建立数字化创伤急救多部门预警联动系统,设计创伤电子标识,由预检分诊护士在预检分诊系统启动创伤预警,标识自动植入,预检分诊单显示创伤标识;患者信息进入急诊医护信息系统后,患者信息一览表同步出现创伤标识;一旦开具检查检验、输血等医嘱,医嘱发送后即在相应检查单、检验单、输血单上出现创伤预警标识,警示各环节快速响应创伤救治。
1.1.4 创伤急救数字化精准质控管理系统构建建立以急救时限为目标的标准化创伤急救时间轴数字流程,明确创伤急救各节点急救时限及所对应的急救评估与处置要点,见图 1。以数字化理念,基于信息化,开发创伤救治信息追溯、质量控制数字化管理系统,系统自动提取创伤患者各急救节点相关时间,数据汇总分析后形成以时间轴形式呈现的质控追踪表,进行创伤急救全程追踪。
![]() |
图 1 以急救时限为目标的标准化创伤急救时间轴流程 |
|
基于创伤急救院前预警、院内快速反应、多学科多部门联动及质控闭环管理全流程,构建了数字化创伤急救绿色通道平台。见图 2。
![]() |
图 2 创伤急救数字化绿色通道平台构成/运行图 |
|
选取2021年12月至2022年11月就诊于浙江省人民医院急诊科启动创伤团队流程的Ⅰ级和Ⅱ级多发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021年12月至2022年5月为对照组,2022年6月至11月为平台组。纳入标准:(1)患者均符合浙江省预检分诊Ⅰ级和Ⅱ级的分级标准;(2)年龄≥18岁;(3)创伤发生时间 < 12 h。排除标准:(1)入急诊后60 min内死亡或非医嘱离院的患者;(2)首诊医院非本院患者;(3)患者为孕妇。该项目已通过浙江省人民医院伦理审查,伦理批号为QT2023099。
1.2.2 研究方法对照组患者为平台构建前采用传统模式启动创伤流程。护士接收院前电话告知创伤患者即将来院大致信息,急诊创伤外科医生到位等待,急救仪器设备准备到位。患者到达急诊,预检分诊后入抢救室,医护共同进行创伤急救,电话逐个先后通知MDT成员及检查科室参与急救与检查治疗,诊断明确,术前准备妥善后送手术室。
平台组采用与创伤急救数字化绿色通道平台相结合的创伤急救全流程。创伤急救数字化流程建立后,以情景模拟、工作坊等形式对相关专科的医生护士进行流程应用培训。自院前电话及120云平台创伤预警信息推送即刻起,启用创伤急救数字化绿色通道平台,落实全流程创伤急救工作,直至患者离开急诊送达手术室。创伤急救数字化质控系统基于患者前期的急救过程,生成以时间轴形式呈现的质控追踪表,为后期创伤急救质量管理、教学、科研提供相应信息。见图 2。
1.2.3 评价指标采用急诊准备时间对院前院内急救无缝衔接智能预警系统进行评价;采用多学科呼叫时间、会诊到达时间对院内创伤急救快速反应数字化智能平台进行评价;采用创伤患者急救流程各环节用时(止血药物使用、第一次CT完成时间、FAST超声、输血时间、创伤急救急诊用时)对全流程数字化创伤急救预警联动系统进行评价。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5.0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例(%)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采用中位数和四分位数间距[M(Q1,Q3)]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本次研究共335例患者符合纳入标准,其中对照组176例,平台组159例;且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受伤时间、受伤机制、修正创伤评分上,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见表 1。
指标 | 对照组 (n=176) |
平台组 (n=159) |
统计值 | P值 |
性别(例,%) | 2.406 | 0.121 | ||
男 | 135(76.7) | 110(69.2) | ||
女 | 41(23.3) | 49(30.8) | ||
年龄[岁,M(Q1,Q3)] | 54(47, 67) | 54(46, 63) | -0.824 | 0.410 |
受伤时间[h,M(Q1,Q3)] | 3(2,5) | 3(2,4) | -0.312 | 0.755 |
受伤机制(例,%) | 0.941 | 0.625 | ||
交通事故 | 81(46.0) | 65(40.9) | ||
高处坠落 | 62(35.2) | 60(37.7) | ||
其他 | 33(18.8) | 34(21.4) | ||
修正创伤评分[分,M(Q1,Q3)] | 7(5, 8) | 8(6, 7) | -0.473 | 0.073 |
会诊科室[个,M(Q1,Q3)] | 4(4, 6) | 4(4, 5) | -0.219 | 0.827 |
通过创伤急救快速反应数字化智能平台,救援指令以数字电话、音频信息和文字短息的方式迅速传达到每位急救人员。从第一发现人发起急救任务到急救队所有成员接到任务耗时13(9, 17)s,与传统呼叫方式耗时184(165, 200)s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5.810,P < 0.001)。通过该平台,医院的专用电梯在同步接收指令后,把急救人员直接运送到目的地,进一步缩短了急救团队赶赴现场耗时,会诊科室到达时间由原来9(7, 13)min,缩短到5(6, 8)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7.419,P < 0.001)。
2.3 两组患者创伤急救流程各环节用时比较本次研究中,平台组创伤患者在急救流程各环节用时均有缩短,其中在急诊准备时间、止血药物使用、第一次CT完成时间、FAST超声、输血时间、创伤急救急诊用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见表 2。
指标 | 对照组 (n=176) |
平台组 (n=159) |
统计值 | P |
急诊准备时间 | 5(3, 6) | 3(1, 4) | -7.716 | < 0.001 |
高级气道建立a | (n=83) 9(7,10) |
(n=69) 8(7,9) |
-1.688 | 0.091 |
止血药物使用 | 27(23, 33) | 15(12, 17) | -14.431 | < 0.001 |
第一次CT完成时间 | 39(35, 46) | 25(19, 34) | -12.052 | < 0.001 |
FAST超声 | 16(12, 22) | 6(7, 9) | -12.862 | < 0.001 |
输血时间a | (n=86) 41(35,49) |
(n=83) 28(25,36) |
-8.548 | < 0.001 |
会诊科室到达 | 9(6, 13) | 5(6, 8) | -7.419 | < 0.001 |
创伤急救急诊用时 | 103(78, 128) | 50(43, 55) | -13.671 | < 0.001 |
注:a表示样本量与总样本量不同 |
为进一步提升危重急救患者救治效率,各医疗机构必须重视运用5G技术,加快建立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绿色通道[10]。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本院基于前期已开发的5G云急救平台,创新性构建院前院内无缝衔接智能预警系统。结果显示,在急诊准备时间上,平台组所用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表明院前智能化预警系统促进院内实时精准了解院前患者病情、预计到达时间等,促进院内创伤急救准备工作前移,提前做好创伤急救人员、设备、物资及启动应急流程等创伤急救准备工作,创伤急救响应更快速。
3.2 创伤急救数字化绿色通道平台有助于缩短急救用时,提升急救效率创伤急救具有独特的多学科性和急迫性[11],各学科、各环节的响应速度明显影响创伤急救时效性。创伤急救院内响应快速反应数字化平台规避了传统急救呼叫需逐一电话通知耗时又耗人力的现象,一键同时呼叫多学科人员,大大节省了呼叫用时;也解决了利用广播系统紧急呼叫的信息单向性缺陷,被呼叫人员收到信息后立即确认收到,形成呼叫闭环,确保任务传递有效性。通过这个平台,大幅提高创伤急救通知效率和精准率,同时实现对创伤急救快速反应的效率监控、反馈和流程再造。通过可视化技术,可以直观的了解到数据的动态、敏感度[12],及时做出响应,且不需任何人为因素的参与,大大减轻人员的负担。
结果显示,在止血药物使用、第一次CT完成时间、FAST超声、输血时间等指标上,平台组所用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表明创伤急救全流程数字化预警,以可视化警示标识提醒检查检验等环节及时响应创伤急救需求,并基于以急救时限为目标的数字创伤流程中时限要求完成各项创伤急救措施,大大缩短了各环节急救用时,提升急救效率。创伤急救数字化绿色通道平台的构建,实现整体智治,高效协同,智能化、数字化及5G技术助力创伤救治绿色通道一体化高质量建设。但结果中,高级气道建立所用时间,平台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能与两组创伤患者中需要建立高级气道的患者,在抢救过程中均由急诊抢救室医生和护士进行高级气道建立有关。
3.3 创伤急救数字化质控管理促进管理更精准更科学创伤是一种时间依赖性疾病的观点已被创伤急救医护人员广泛接受。在严重创伤患者的急诊治疗中,必须认识到急救的效果与时间之间的关系[13]。最重要的是本团队建立了创伤急救数字化质控管理系统,数据实时、真实,为院前院内急救改善提供精准、科学的数字化支撑。通过对每个节点的质量控制和管理,加强对创伤时间轴的管理,分析其中数据,发现急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寻找救治过程的解决方案。遵循过程管理、时效性、整体性原则,精准科学质控,持续不断改进,提高创伤救治规范性、高效性。
4 结论创伤急救数字化绿色通道平台构建,充分发挥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优势,提升创伤急救响应速度,及时、连贯、系统实施急救,缩短急救用时,提高救治效率,凸显了创伤急救的数字化、精细化、精准化水平,为创伤急救绿色通道体系建设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数字化建设方案。
利益冲突 所有作者声明无利益冲突
作者贡献声明 石爱丽:直接参与创伤急救数字化绿色通道平台构建与应用、文章撰写、数据采集;蔡文伟:参与创伤急救数字化绿色通道平台构建与应用、研究项目指导;程玲灵:参与文章修改、数据统计、分析;杨晓燕、郑伟、程臻、杜丽萍:参与创伤急救数字化绿色通道平台应用、数据采集;郑悦亮、陈肖敏:文章撰写指导
[1] | 王正国, 张良. 创伤的重要进展[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6, 25(5): 551-553.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6.05.001 |
[2] | 张连阳. 提升创伤中心救治能力的关键途径[J]. 中华创伤杂志, 2018, 34(10): 869-871. DOI:10.3760/cma.j.issn.1001-8050.2018.10.002 |
[3] | 张茂, 王天兵, 白祥军, 等. 以创伤性心脏骤停复苏引导创伤中心能力建设[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2, 31(5): 577-581.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22.05.001 |
[4] | 夏森林, 金禹辰, 徐鑫, 等. 城市区域创伤救治体系建设探索[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2, 31(2): 260-262.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22.02.025 |
[5] | Lv CZ, Chen S, Chen YQ, et al. An overview of the construction of emergency and pre-hospital first aid platform[J]. J Acute Dis, 2018, 7(1): 1. DOI:10.4103/2221-6189.228870 |
[6] | 何小军, 马岳峰, 张国强. 高质量发展时代的急诊医学学科建设[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2, 31(1): 1-3.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22.01.001 |
[7] |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办公厅. 关于进一步提升创伤救治能力的通知[EB/OL]. (2018-06-21)[2023-2-19]. http://www.nhc.gov.cn/yzygj/s3594q/201807/79daad75e4c746118fb7d0237c7588bd.shtml. |
[8] |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关于印发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促进行动(2021-2025年)的通知[EB/OL]. (2021-09-14) [2023-2-19]. http://www.nhc.gov.cn/yzygj/s3594q/202110/9eed14e125b74f67b927eca2bc354934.shtml. |
[9] | 蔡文伟, 缪小燕, 石爱丽, 等. 浙江省域一体化120云平台的构建与体会[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2, 31(12): 1718-1720.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22.12.029 |
[10] | 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浙江省教育厅, 等. 浙江省进一步提升院前医疗急救服务能力实施方案[EB/OL]. (2021-03-08)[2023-02-26]. https://wsjkw.zj.gov.cn/art/2021/4/2/art_1229560650_2320341.html. |
[11] | 陈慧娟, 刘洋, 孙丽冰. 创伤救治护理质量控制指标的研究现状及启示[J]. 中华急危重症护理杂志, 2021, 2(4): 335-338. DOI:10.3761/j.issn.2096-7446.2021.04.010 |
[12] | 薄小永, 许薇, 颜佳. 电网企业信息运维可视化平台研究综述[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6(28): 9. |
[13] | Wang LA, Chen XH, Ling WH, et al. Application of trauma time axis management in the treatment of severe trauma patients[J]. Chin J Traumatol, 2021, 24(1): 39-44. DOI:10.1016/j.cjtee.2020.12.0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