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是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世界和中国范围,创伤都是青壮年死亡的首要原因,车祸伤是主要受伤机制[1]。我国每万辆车车祸死亡人数超过6人,而发达国家每万辆车车祸死亡为1~2人[2],给社会、家庭、个人都带来巨大影响,极大增加了社会和家庭负担。因此,尽量降低严重创伤病死率是创伤研究的重要课题。
严重创伤是指创伤严重程度评分(injury severity score,ISS)≥16分的创伤,其发生率低,占急诊工作量<0.01%[3]、所有创伤事件的2.5%[4],但是其病死率高达33.82%[5]。缩短创伤事件发生到救治的时间[6]并且提供重症监护治疗[7-9]可以显著降低病死率。因此,严重创伤患者需要尽快送到有可用的创伤重症监护床位的医院。在已经具备院前救治与院内救治信息链接的地区[10],急救车在事件现场就可以通过交互联动系统直接了解附近医院的重症监护床位使用情况,可以快速做出送医选择。而对于尚不具备相关信息链接的地区,危重患者面临多次转诊、救治延误的风险[11],医院应当设置合理数量的创伤重症监护床位,以满足严重创伤患者收治需求。
对于“发生率低、病死率高、无法预测”的严重创伤事件,医院应当如何设置创伤重症监护床位数量才能够:(1)满足创伤重症救治的临床需求;(2)医疗资源得到合理利用?按照2006年的《中国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建设与管理指南》[12],ICU服务病床数或医院病床总数的2%~8%为宜,ICU医师人数与床位数比为0.8~1∶1,ICU护士人数与床位数比为2.5~3∶1以上。但是,2%~8%只是一个推荐范围,两者之间相差了4倍。因此,精确评估创伤重症监护病床数量非常关键,具有很强的卫生经济学意义。
笔者查阅国内外文献,就如何评估重症监护病床数量未见相关建议、指南或研究。为此,我们以本院某分院区的严重创伤患者的临床需求为例,精确评估所需的创伤重症监护病床床位数量,以期为医院和科室管理提供数据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研究对象为本院某分院区2022年1月至2022年6月需要重症监护治疗的严重创伤患者,期间无严重创伤患者因床位问题无法住院或转院。严重创伤患者为ISS≥16的患者。
1.2 研究方法提取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受伤机制、ISS、入ICU时间和出ICU时间。计算每日严重创伤患者需要的重症监护床位(N)。通过统计学方法判断数据的分布形态,计算满足99%临床需求下的重症监护床位数量。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5.0进行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x±s)表示,采用描述性统计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采用单样本柯尔莫可洛夫-斯米洛夫检验(Kolmogorov–Smirnov检验,K-S检验),分析N是否符合正态分布、均匀分布、泊松分布或指数分布。按照其分布规则计算不同N的概率。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022年1月至2022年6月,院区共收治103名严重创伤患者,年龄(51.47±16.06)岁,年龄范围16~87岁。其中男性74人,女性29人。57人为车祸伤,26人为高处坠落伤,12人为跌倒摔伤,4人为重物砸伤,4人为锐器伤。ISS范围16~50。
2022年1月至2022年6月,每日严重创伤患者ICU使用床位数量在0~10张。每日所需的重症监护床位的平均值3.77。鉴于床位均为整数,因此每日所需的重症监护床位平均值的合理取值为4。
单样本K-S检验提示其分布符合泊松分布(P=1.000)(表 1)。
分布类型 | 统计量 | P值 |
正态分布 | 0.128 | < 0.001 |
均匀分布 | 4.192 | < 0.001 |
泊松分布 | 1.175 | 0.126 |
指数分布 | 2.659 | < 0.001 |
按照泊松分布的概率函数计算计算每个N时的概率,其中取平均每日使用的重症监护床位,为4。由此计算得出床位使用概率见表 2。当设置9张创伤重症监护床位时,可以满足99.19%的严重创伤临床使用需求。
每日重症监护床位使用张数(N) | 概率 | 累积概率 |
0 | 1.83% | 1.83% |
1 | 7.33% | 9.16% |
2 | 14.65% | 23.81% |
3 | 19.54% | 43.35% |
4 | 19.54% | 62.88% |
5 | 15.63% | 78.51% |
6 | 10.42% | 88.93% |
7 | 5.95% | 94.89% |
8 | 2.98% | 97.86% |
9 | 1.32% | 99.19% |
10 | 0.53% | 99.72% |
11 | 0.19% | 99.91% |
12 | 0.06% | 99.97% |
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显示,创伤是49岁以下人群的首要死亡原因,使得伤残调整生命年显著增加[1],带来沉重的社会、家庭和个人负担。为挽救生命、减少致残率、降低病死率,严重创伤患者救治中有着“黄金1小时”的名言[13],这类患者需要尽快接受现场急救并转运到有接诊能力的医院,不得耽误。对于某一次严重创伤救治事件而言,一家医院“有接诊能力”至少包括了两方面的含义:(1)有创伤救治团队[14](受过创伤救治培训的团队);(2)有创伤救治空间(可接收患者的创伤重症监护床位)。这样才能尽可能挽救严重创伤患者的生命,降低病死率。就创伤救治团队方面,在我国创伤救治体系建设中[10, 15],已经包括了创伤救治专业团队培训体系建设,如全国严重创伤规范化救治培训班、中国创伤救治培训课程等。就创伤救治空间方面,虽然部分地区已经建成了院前救治与院内救治信息链接,急救人员可以直接看到医院重症监护病床使用情况,但大部分地区发展缓慢[15],相关信息无法直接传递给急救人员。此时,为保障创伤重症患者得到对应的重症监护治疗,就需要医院或创伤中心设置足够数量的创伤重症监护床位。
按照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的建议,ICU服务病床数或医院病床总数的2%~8%为宜,可根据实际需要适当增加[12]。如果按照比例低限配备重症监护床位,可能无法满足严重创伤患者的临床需求;如果按照比例高限配备重症监护床位,需要配备的医护人员数量会成比例增加,且每增加一张床位需要增加4名医护人员,从医院管理角度来说,可能会降低医院运营效率[16],从卫生经济学角度考虑,可能造成医疗人力资源和医疗成本的极大浪费。因此,针对某一家具体医院而言,很难直接参考指南的建议设置创伤重症监护床位数量,而应按照临床实际需求来进行精确评估。
本研究中分析了每日重症监护病房严重创伤患者使用床位(N)的情况,发现每日床位使用数量有时为0,最多时为10,其分布符合泊松分布。进一步按照泊松分布的概率函数可以计算得出每日使用N张床位的概率。如果设置N张床位,则可以覆盖0~N张床位的需求。因此,将每一个0~N的概率进行累积,即是其可满足临床需求的概率。可以发现,当重症监护病房设置9张床位可满足99.19%以上的严重创伤患者的临床需求。由此推论,按照创伤中心建设要求,创伤重症监护床位至少需要在9张或以上。
按照上述评估,还有少于1%的时间严重创伤患者可能无法即刻接受重症监护治疗。此时,可以有两种解决办法:(1)如果医院配有其他ICU病房,那么可以将患者收入其他ICU病房进行治疗;(2)也可通过增设重症监护床位数量来尽可能覆盖严重创伤救治的临床需求(如10张床位可覆盖99.72%的临床需求,表 2)。
需注意,因为严重创伤事件无法预测、动态变化,因此,评估需要反复进行,以及时发现临床需求的变化。
在严重创伤事件中,需尽快将患者转运到有空置创伤重症监护床位的医院。年收治超过200名严重创伤患者的创伤中心而言,重症监护病房需要至少9张床位能够满足严重创伤救治99%以上的临床需求。但严重创伤事件具有突发性、发生率低、无法预测,故临床需要定期评估,以及时发现临床需求的变化。
利益冲突 所有作者声明无利益冲突
作者贡献声明 王储:方案设计、数据采集、文章撰写;张亚军:数据采集、文章撰写;李睿:数据采集;晋菲斐:统计分析;王天兵:方案指导、技术支持、论文修改
[1] | Collaborators GDaI. Global burden of 369 diseases and injuries in 204 countries and territories, 1990-2019: a systematic analysis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9[J]. Lancet, 2020, 396(10258): 1204-1222. DOI:10.1016/S0140-6736(20)30925-9 |
[2] | Jiang BG, Liang S, Peng ZR, et al. Transport and public health in China: the road to a healthy future[J]. Lancet, 2017, 390(10104): 1781-1791. DOI:10.1016/S0140-6736(17)31958-X |
[3] | Harris T, Davenport R, Hurst T, et al. Improving outcome in severe trauma: trauma systems and initial management: intubation, ventilation and resuscitation[J]. Postgrad Med J, 2012, 88(1044): 588-594. DOI:10.1136/postgradmedj-2010-74245 |
[4] | Kong GL, Yin XF, Wang TB, et al. Current state of trauma care in China, tools to predict death and ICU admission after arrival to hospital[J]. Injury, 2015, 46(9): 1784-1789. DOI:10.1016/j.injury.2015.06.002 |
[5] | Yin XF, Wang TB, Zhang PX, et al. Evaluation of the effects of standard rescue procedure on severe trauma treatment in China[J]. Chin Med J (Engl), 2015, 128(10): 1301-1305. DOI:10.4103/0366-6999.156768 |
[6] | Harmsen AM, Giannakopoulos GF, Moerbeek PR, et al. The influence of prehospital time on trauma patients outcome: a systematic review[J]. Injury, 2015, 46(4): 602-609. DOI:10.1016/j.injury.2015.01.008 |
[7] | Nathens AB, Rivara FP, MacKenzie EJ, et al. The impact of an intensivist-model ICU on trauma-related mortality[J]. Ann Surg, 2006, 244(4): 545-554. DOI:10.1097/01.sla.0000239005.26353.49 |
[8] | Hu H, Yao N, Lai XQ. Factors related to early and rapid assessment of in-hospital mortality among older adult trauma patients in an earthquake[J]. World J Emerg Med, 2022, 13(6): 425-432. DOI:10.5847/wjem.j.1920-8642.2022.099 |
[9] | Turgut K, Sarihan ME, Colak C, et al. Falls from height: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J]. World J Emerg Med, 2018, 9(1): 46. DOI:10.5847/wjem.j.1920-8642.2018.01.007 |
[10] | 姜保国, 王天兵, 周继红, 等. 严重创伤规范化救治[J]. 中华创伤杂志, 2013(6): 485-488. |
[11] | 曾迎楠, 杨琦, 康洋波, 等. 45例创伤性主动脉损伤转诊救治流程及效果分析[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1, 30(5): 542-544.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21.05.006 |
[12] | 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 《中国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建设与管理指南》(2006)[J].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2006(7): 387-388. |
[13] | Clark DE. R A cowley, the "golden hour, " the "momentary pause, " and the "third space"[J]. Am Surg, 2017, 83(12): 1401-1406. |
[14] | 赵小纲, 何晓娣. 严重创伤初始救治: 从多学科合作到多医院协同[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1, 30(5): 517-519.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21.05.001 |
[15] | 高伟, 白祥军. 中国创伤中心现状与展望[J]. 创伤外科杂志, 2018, 20(4): 241-244. DOI:10.3969/j.issn.1009-4237.2018.04.001 |
[16] | 国家卫生健康委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工作领导小组. 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操作手册(2020版)[EB/OL]. 2020-06-30). http://www.nccl.org.cn/showE%aPtDetail?Code=08&id=11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