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3, Vol. 32 Issue (3): 282-287   DOI: 10.3760/cma.j.issn.1671-0282.2023.03.002
中国急性中毒十年研究回顾与展望
高艳霞1 , 孙同文2     
1.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河南省中毒类疾病研究医学重点实验室,郑州 450052;
2.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综合ICU,河南省重症医学重点实验室,河南省重症医学工程研究中心,郑州 450052

急性中毒是指毒物短时间内经皮肤、粘膜、呼吸道、消化道等途径进入人体,使机体受损并发生器官功能障碍,具有起病急、症状重、病情变化迅速等特点[1]。我国引起急性中毒的毒物范围广泛,分为工业性毒物、农业性毒物、动物性毒物、食物性毒物、植物性毒物和药物性毒物等[2]。我国卫生部2008年发布的第三次全国死因调查结果显示,在城市和农村,损伤和中毒是继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后的第五大死亡原因,占总病死率的10.7%[3]。十年来,急性中毒病例数不断增加,尽管我国缺乏急性中毒总体的流行病学资料,但多个区域性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急性中毒病例约占同期急诊患者的2.7%~3.6%,呈逐年增长趋势,急性中毒患者病死率居高不下[4-6]。急性中毒是急诊医学的重要内容,是急诊科常见疾病之一,严重危害我国人民的身心健康,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深入研究急性中毒疾病的发病特点、发病机制、提高诊治水平、降低发病率和病死率,是急性中毒领域研究者共同的目标。

十年来,随着我国工业科技水平的高速发展,新化合物、新材料和新药品不断出现,毒物谱的不断更新和增加对急性中毒研究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更大挑战。我国对急性中毒防治工作的支持力度也不断加大,科研人员在急性中毒领域的研究水平较前也显著提高。现对我国十年来有关急性中毒的研究情况,包括中英文文献发文数量和质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获批项目、急性中毒共识或指南等进行总结分析,以期更好地把握下一个十年的研究方向,不断取得急性中毒诊疗的突破,共同促进我国急性中毒专业的发展。

1 我国急性中毒的研究现状 1.1 实验研究

急性中毒的实验研究主要包含毒物检测分析、细胞实验和动物实验,通过实验研究可以分析了解各种毒物的化学物理性质、毒性作用、毒物代谢及毒代动力学、中毒机制等。快速检测、鉴定急性中毒毒物种类对指导临床医生明确诊断、对症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促进了毒物检测手段的日渐提升,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和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等技术在急性中毒患者的毒物检测过程中已广泛应用[7]。通过检测中毒患者的血液或各种体液,甚至毛发、指甲,临床医生可以在第一时间对急性中毒患者进行明确诊断,开展精准治疗,避免误诊漏诊[8]。细胞实验在评估毒物的细胞毒性作用、检测解毒药物有效性和耐药性、探究毒物的发病机制等方面均发挥重要作用[9]。动物实验更是在急性中毒研究中发挥着不可被替代的作用,十年来研究人员创造和更新了多种急性中毒疾病模型,比如一氧化碳中毒、百草枯中毒、有机磷中毒、氧中毒和元素中毒等疾病模型[10]。通过已构建的中毒疾病动物模型,研究人员不仅能深入探究急性中毒的发病机制,也可以研发和检测急性中毒的有效解毒药物。十年来,我国在毒物检测分析技术、急性中毒动物疾病模型构建和急性中毒机制探究等多项领域均收获颇丰,但是与国外相比,我国急性中毒的实验研究起步晚,基础较弱,研究仍不够深入,尽管进步飞快,但是仍有很大提升空间。

1.2 临床研究

临床研究是急性中毒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急性中毒的临床研究主要依托于医疗服务机构,以急性中毒患者为主要研究对象,以疾病的诊断、治疗、预后和预防为主要研究内容。总结分析临床经验是一种非常直观、迅速的认识疾病发生发展的研究方法,通过对急性中毒患者临床资料进行筛选和临床验证,不仅可以为急性中毒疾病的诊断和分级提供依据,也可为制订、修订急性中毒诊治方案提供客观依据。将临床经验和循证医学相结合是急性中毒临床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11],科研人员通过对急性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包括毒物接触后的发病潜伏期、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结果、病程发展、疾病转归和对治疗措施的反应等,可以更好的探究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12]。目前我国在急性中毒领域的临床研究多为临床医生开展的有关农药中毒、有毒气体中毒和元素中毒等疾病的回顾性研究,多学科联合和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相对较少,研究范围相对较窄[13-14]。我国人口基数大,急性中毒患者临床资料丰富,利用循证医学明确急性中毒疾病发病规律,可为急性中毒疾病的诊治和预防提供高质量的依据。

1.3 流行病学研究

急性中毒有其独特的流行病学特征,通过详细的流行病学调查和资料分析,可确定急性中毒的危害因素,找到急性中毒疾病患者的分布及发病特点,有助于预防急性中毒的发生。流行病学的研究成果可以明确显示急性中毒疾病的种类、人群、季节和地域等特点,十年来研究结果显示急性农药中毒仍是我国急性中毒流行病学研究的重点,尤其是病死率较高的百草枯和有机磷中毒[15]。流行病学研究结果为我国急性中毒疾病的防治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持,有助于改善目前急性中毒疾病的防控现状,比如研究结果发现百草枯中毒患者病死率较高[16],社会危害较大,因此我国于2016年7月1日起开始禁售百草枯水剂,继而于2020年9月26日起全面禁售百草枯所有剂型,大大降低了百草枯中毒患者的患病率和病死率。目前我国开展的流行病学研究具有明显的地域局限性,有关全国范围内的急性中毒流行病学资料分析相对较少[17]。开展大范围内的流行病学调查或许是我国未来急性中毒流行病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2 我国急性中毒的研究成果 2.1 发文数量及研究质量

笔者基于中国知网文献检索平台,以“急性中毒”为主题词进行检索,对发表于2013年1月至2022年12月期间有关急性中毒的文献进行统计分析,由于存在数据库的选择偏倚,可能会对收录在其他数据库中的文献有所疏漏。在中国知网共计检索到有关急性中毒的研究文献6600余篇,年发文量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见图 1A);同时也对急性中毒专业影响力较高的十种权威期刊十年内有关急性中毒文献的发文数量进行统计(见图 1B)。目前我国急性中毒领域的研究热点主要围绕有机磷中毒、一氧化碳中毒、酒精中毒、百草枯中毒、职业暴露中毒和药物中毒,因误服、过量或滥用导致的药物中毒(包含镇静安眠药、抗精神病药、解热镇痛药和中草药等)相关研究逐年增多,元素中毒(比如铅、铊、汞、铜、砷等)的研究具有散发性,毒蘑菇中毒、蜂螫伤、蛇咬伤和毒品中毒等研究具有地域性。

图 1 2013年1月至2022年12月我国急性中毒中文文献发文情况

笔者基于PubMed检索平台对2013年1月至2022年12月期间全球发表的有关急性中毒的文献进行检索,共计检索到10万余篇文献,年发文量稳定在1万余篇,说明急性中毒一直是全球关注的一个研究热点。经初步统计分析,在2013年1月至2022年12月期间,中国在全球急性中毒领域的发文数量占比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见图 2A)。为了进一步探究我国在全球急性中毒领域的科研影响力,笔者基于毒理学专业影响因子排名前十的杂志,对2013年1月至2022年12月期间中国和全球的文献发表数量进行初步统计分析,通过对比发现在毒理学专业顶级期刊中国发表文献数量占比相对较低,在Annual Review of Pharmacology and Toxicology、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Letters和Environmental Science-Nano三个杂志上面发表的有关急性中毒的文献数量较少(见图 2B)。我国在Clinical Toxicology和Toxicology等部分毒理学专业期刊中发文数量不高,考虑可能和期刊专业性较强、影响因子偏低和关注度不高等有关。

图 2 2013年1月至2022年12月我国急性中毒英文文献发文情况

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有关临床回顾性研究和药物干预中毒疾病模型的研究发文数量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研究热点主要聚焦在农药中毒、有毒气体中毒、酒精中毒、毒蘑菇中毒和元素中毒等方面。与我国相比,国外急性中毒领域研究人员的研究热点则主要集中在阿片类药物、毒品、酒精、解热镇痛药以及元素在内的中毒,开展的大规模临床回顾性和前瞻性研究较多,对临床常见中毒疾病研究比较深入,将急性中毒的研究与包括生态环境在内的多种学科相结合,急性中毒相关综述及评论性文献丰富,对临床治疗和社会科普具有较高的指导意义。在急性中毒的研究深度和广度方面我国和国外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有待进一步发展的提升。

2.2 国自然基金获批情况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是我国支持基础研究的重要机构之一,急性中毒作为急诊常见病,也是基金委资助的一个重要方向。笔者以“中毒”为项目关键词,检索、筛选并分析了批准年度为2013年1月至2022年12月期间有关人类急性中毒领域研究项目的资助情况。十年间,基金委共资助急性中毒相关研究项目74项,累计资助经费3052万元。其中,面上项目36项(48.6%),总金额2 073万元(67.1%);青年科学基金项目24项(32.4%),总金额571万元(18.5%);地区科学基金12项(16.2%),总金额426万元(13.8%)。2016年是我国急性中毒国自然基金获批项目最多的一个年份,2016年之后呈现下降趋势,2018—2022年获批项目数量和经费金额均趋于稳定(见图 3)。急性中毒领域获批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有百草枯中毒、一氧化碳中毒、有机磷中毒、毒蘑菇中毒、元素中毒、氧中毒和硫化氢中毒等。十年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对中毒领域的持续支持,有力地推动了急性中毒研究的发展和人才培养,但相比其他优势学科,急性中毒领域的项目资助规模还有很大上升空间。

图 3 2013年1月至2022年12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对急性中毒领域的资助情况
2.3 急性中毒共识、指南和政策法规的制定

急性中毒的诊疗依据从经验医学逐渐向循证医学、精准医学转变,我国于2016年制定了“急性中毒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十年来,在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和中国毒理学会中毒与救治专业委员会等学术团体的组织下,我国已经制定或更新了包含常见农药、有毒气体、酒精、毒蘑菇和有毒动物致伤等中毒疾病在内的20余项共识,极大的规范了急性中毒的诊疗方案,提升了急诊医师中毒的诊疗水平。面对日新月异变化的毒物种类和救治水平的不断提升,我们需要加快完善和更新中毒疾病专家共识,《中华急诊医学杂志》、《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中国急救医学》和《临床急诊杂志》等是我国急诊医学专业的权威中文期刊,在推动我国急性中毒疾病专家共识的制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十年来制定的急性中毒领域专家共识如表 1所示。

表 1 2013年1月至2022年12月急性中毒领域专家共识
2013 急性百草枯中毒诊治专家共识(2013) 中国急救医学
2014 2014年中国海蜇蛰伤救治专家共识 临床误诊误治
2014 急性酒精中毒诊治共识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5 化学毒剂与有毒化学品中毒急救处置中国专家共识2015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2016 突发中毒事件应急医学救援中国专家共识2015 中华卫生应急电子杂志
2016 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诊治临床专家共识(2016) 中国急救医学
2016 混合气体中毒卫生应急处置与临床救治专家共识(2016) 中华卫生应急电子杂志
2016 急性中毒的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7 毒蛇咬伤中医诊疗方案专家共识(2016版) 中医杂志
2018 胡蜂螫伤规范化诊治中国专家共识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2018 2018年中国蛇伤救治专家共识 蛇志
2018 急性酒精中毒中医诊疗专家共识 中国中医急症
2019 注射性肉毒中毒专家共识 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
2019 中国蘑菇中毒诊治临床专家共识 临床急诊杂志
2020 中国含鹅膏毒肽蘑菇中毒临床诊断治疗专家共识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0 刺激性气体中毒诊治专家共识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0 急性敌草快中毒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1 中国急性铊中毒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21)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2021 CO中毒迟发性脑病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
2022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诊治专家共识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22 急性乌头类生物碱中毒诊治专家共识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2 急性百草枯中毒诊治专家共识(2022)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临床指南包含关于医疗最佳实践的专家共识,将医疗行为标准化,极大的提高了医疗质量。我国目前制定的有关急性中毒的临床指南数量相对较少,覆盖面局限在蛇咬伤、毒蘑菇中毒以及一氧化碳中毒等,检索到的有联合战伤体系临床实践指南、贵州省毒蕈中毒诊断与治疗指南(2020版)和一氧化碳临床治疗指南等。随着医学实践的不断深入,将会有更多的急性中毒相关指南制定。

职业中毒是指接触工业毒物者在劳动过程中吸收工业毒物所引起的中毒,其中急性中毒指毒物一次或短时间内(几分钟或数小时)大量进入人体后所引起的中毒。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不仅制定和更新了包含元素(如汞、铅、铬、钡等)、有机溶剂和有毒气体等毒物在内的职业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置流程,而且制定了职业中毒的防护措施规范,降低了急性职业中毒人群数量,目前我国急性职业中毒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

3 我国急性中毒研究方面的局限 3.1 缺乏急性中毒信息共享平台

与国外相比,我国仍待建立完善的急性中毒监控、调查与信息共享一体化平台,急性中毒患者信息在研究者之间难以共享,导致我国急性中毒流行病学研究具有数量多、证据力度低和影响力弱等特点。伴随化学制品和药品的广泛应用,毒物已经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我国急性中毒患者数量呈上升趋势,了解掌握目前我国急性中毒人群的年龄、职业特征、毒物种类、中毒途径、中毒原因及病死率等流行病学特征,为中毒疾病的预防控制提供依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但我国目前全国性的急性中毒患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相对较少[18-19]。我国目前开展的单中心、地域性流行病学研究较多,在一项有关全国急性中毒流行病学概况的荟萃分析研究中,共计入选26篇文献,其中4篇为多中心研究,3篇来自市急救中心,16篇来自三级医院,3篇来自二级医院[20]。为了改善目前的研究现状,建立健全完善的全国范围内的急性中毒患者信息共享数据库,及时研究和掌握急性中毒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为急性中毒研究提供数据支撑。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于2004年1月1日开始运行,在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报告和管理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21]。基于该系统开展的一项有关职业中毒的研究发现,在2006-2016年期间我国急性职业中毒事件发生呈逐年减少趋势, 但病死率却没有下降[22],这为我国职业病的防治提供了重要依据,比如国家应加大对企业安全生产的监督与管理、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安全性教育等。期望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能够完善急性中毒监控、调查与信息共享一体化平台,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中毒患者资料共享,提升我国流行病学研究结果的证据力度,提高我国急性中毒科研的全球影响力。

3.2 多中心、大样本临床研究较少

我国急性中毒患者数量多,中毒疾病谱广,但单病种中毒患者数量较少,部分急性中毒疾病具有较强地域性和季节性,使临床研究工作比较困难。急性中毒疾病的“散发性”使得高证据级别的临床研究举步维艰,随机对照实验难以开展,导致目前的临床研究结果普遍具有证据力度不强、可信度不高的特点。基于国内各级医院诊疗水平的差异,临床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受中毒患者人数、治疗方式不同等限制,多中心联合研究较难开展。目前我国已经制定了包含农药和有毒气体等多种常见中毒疾病在内的共识[23-25],极大的规范了急性中毒疾病的临床诊治。如何基于目前已制定的共识开展大规模临床研究对促进我国急性中毒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尽管部分急性中毒疾病共识已经制定多年,但是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回顾性或前瞻性研究在我国依然较少,如何改善目前的研究现状,这是一个值得我国科研人员思考的问题。在斯里兰卡一项九家医院联合开展的观察农药中毒患者病死率的研究中,通过分析发现对农药进行监管可降低中毒的发生率和病死率[26];在韩国开展的一项历时22个月的有关一氧化碳中毒心肌损伤的前瞻性研究中,根据患者的心脏磁共振成像、经胸超声心动图、肌钙蛋白等结果发现,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可短期引起心肌损伤和远期心脏纤维化改变,对临床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诊治具有重要参考意义[27]。上述两篇文献基于急性中毒常见疾病,开展大规模或者前瞻性研究,均取得高质量研究成果。参考学习国外高质量文献的科研设计,联合开展多中心注册临床研究是我国科研人员亟待关注的一个重点方向。

3.3 急性中毒科研人才相对较少

急性中毒领域科研人员数量少、专业人才相对匮乏是我国急性中毒研究的一大重要问题。面对繁多且不断更新增加的中毒疾病种类,现有的急性中毒科研人员更是相对较少,致使我国急性中毒的研究范围仍局限在农药、一氧化碳、酒精等常见中毒疾病,许多急性中毒疾病的研究仍未开展,且已开展的有关发病机制的探究局限在中毒疾病模型构建及药物干预,研究深度较浅,和国外研究成果相比还有很大提升空间[28]。为了增强我国急性中毒的科研力量,我们应该加强急性中毒相关领域的学科建设,积极创建学术交流平台,促进急性中毒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临床毒理学是从临床角度研究毒物对人体影响的一门学科[29],在部分国家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医学专业,作为一个急性中毒患者数量较多的国家,我国也应抓紧临床毒理学相关领域的学科建设,培养毒理学相关科研人才。中毒事件卫生应急相关人才在急性中毒事件处置和研究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推进中毒卫生应急人才队伍的培养,我国卫生健康委员会组织编制了《2012-2015年全国卫生应急培训规划》,并开展了覆盖全国的突发中毒事件卫生应急处置培训,培养储备了大批急性中毒卫生应急处置专业人才,如孙承业教授的团队在中毒控制、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病因研究和职业病防治等领域就不断取得重大突破[30-31]。我国在“十二五”期间,启动急诊医学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促进了急性中毒亚专业的发展;在“十三五”期间建设国家突发中毒事件紧急医学救援中心,进一步加强了中毒检测鉴定实验室和信息平台建设等;在“十四五”期间,我国要改革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处置机制,加强实验室检测网络建设,建立健全统一的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加强公共卫生学院和人才队伍建设。总之,在国家和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急诊医学学科不断完善,急性中毒专业作为应急救援的重要组成部分得以快速发展,急性中毒科研人才的培养力度不断加大。

4 总结与展望

我国引起急性中毒的毒物种类繁多,急性中毒事件逐年增加,如何避免接触毒物和预防急性中毒发生等相关知识的科普也是急性中毒研究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比如,十年来我国不断出现家庭聚集和群体性发病的毒蘑菇中毒事件,其中具有肝毒性的鹅膏菌属品种中毒病死率高达80%,导致蘑菇中毒已成为我国食源性疾病中病死率最高的一类急症,加强急性中毒有关知识的科普工作刻不容缓。

急性中毒是急诊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与许多临床学科交叉性极强,比如消化内科、呼吸内科、肾内科、血液内科和神经内科等,通过多学科联合不断学习优势学科的新方法、新技术和新理论,优化临床救治方案和开阔科研思维,有助于促进急性中毒专业发展。十年来,我国科技水平变化日新月异,借助基因检测和单细胞测序等高新技术,将传统和现代毒理学研究方法相结合,从细胞、分子水平探究毒物发病机制,可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随着5G通信时代的到来,5G通信技术对医疗行业产生了重要影响,为临床医学创新带来了新的契机与活力,通过联合人工智能及大数据等最新技术开展急性中毒领域的真实世界研究,相信经过下一个十年的努力,我们必将取得新的突破。

十年来,我国针对急性中毒的研究进入了快速发展期,研究数量迅速增长,研究质量逐步提高,研究成果不断创新,但是我们的研究也存在许多不足和需要提升之处。总之,目前我国急性中毒的研究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相信在急性中毒相关领域所有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我国急性中毒研究事业将得到全面而快速的发展。

利益冲突  所有作者声明无利益冲突

参考文献
[1] 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 中国毒理学会中毒与救治专业委员会. 急性中毒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6, 25(11): 1361-1375.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6.11.004
[2] 孟庆义, 邱泽武, 王立祥. 突发中毒事件应急医学救援中国专家共识2015[J]. 中华卫生应急电子杂志, 2016, 2(2): 77-83.
[3] 陆一鸣, 盛慧球. 我国急性中毒的现状分析及其专业发展特点[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0, 19(4): 341-343.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0.04.001
[4] 卢中秋. 我国急性中毒救治现状: 机遇与挑战并存[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6, 25(11): 1351-1354.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6.11.001
[5] Zhang YJ, Yu BX, Wang NN, et al. Acute poisoning in Shenyang, China: a retrospective and descriptive study from 2012 to 2016[J]. BMJ Open, 2018, 8(8): e021881. DOI:10.1136/bmjopen-2018-021881
[6] 乔莉, 张劲松, 陈建荣, 等. 1965例急性中毒多中心前瞻性临床流行病学调查[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6, 25(11): 1376-1380.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6.11.005
[7] van Wijk XMR, Goodnough R, Colby JM. Mass spectrometry in emergency toxicology: current state and future applications[J]. Crit Rev Clin Lab Sci, 2019, 56(4): 225-238. DOI:10.1080/10408363.2019.1585415
[8] Borowska S, Brzóska MM. Metals in cosmetics: implications for human health[J]. J Appl Toxicol, 2015, 35(6): 551-572. DOI:10.1002/jat.3129
[9] Skrzydlewski P, Twarużek M, Grajewski J. Cytotoxicity of mycotoxins and their combinations on different cell lines: a review[J]. Toxins (Basel), 2022, 14(4): 244. DOI:10.3390/toxins14040244
[10] 孙昊, 乔莉, 张劲松. 正确认识动物实验在我国临床中毒研究中的价值[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9, 28(3): 278-281.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9.03.002
[11] Szajewska H. Evidence-based medicine and clinical research: both are needed, neither is perfect[J]. Ann Nutr Metab, 2018, 72(Suppl 3): 13-23. DOI:10.1159/000487375
[12] Jeon SB, Sohn CH, Seo DW, et al. Acute brain lesions 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and delayed neurological sequelae in carbon monoxide poisoning[J]. JAMA Neurol, 2018, 75(4): 436-443. DOI:10.1001/jamaneurol.2017.4618
[13] 侯跃辉, 赵倩, 吴一旭, 等. 某综合性医院急性中毒患者的临床及流行病学分析[J].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2016, 34(7): 506-509. DOI:10.3760/cma.j.issn.1001-9391.2016.07.007
[14] 姚硕, 柴湘平. 我国近10年急性中毒中文文献分析[J].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17, 12(10): 935-937. DOI:10.3969/j.issn.1673-6966.2017.10.008
[15] 朱传明, 施会珠, 方华媛. 1623例急性中毒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9, 28(6): 766-770.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9.06.021
[16] Yi JH, Zhang ZC, Zhang MB, et al. Role of epithelial-to-mesenchymal transition in the pulmonary fibrosis induced by paraquat in rats[J]. World J Emerg Med, 2021, 12(3): 214-220. DOI:10.5847/wjem.j.1920-8642.2021.03.009
[17] 赵倩, 洪广亮, 赵光举, 等. 我国综合性医院急性中毒流行病学现状分析[J]. 临床急诊杂志, 2016, 17(2): 131-136. DOI:10.13201/j.issn.1009-5918.2016.02.015
[18] 陆一鸣, 周伟君. 建设中毒控制中心, 提高我国的中毒治疗和预防水平[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1, 20(11): 1128-1130.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1.11.002
[19] 林锦乐, 张文武. 急性中毒防治工作应重视的3个问题[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2, 31(3): 270-272.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22.03.002
[20] 刘圣娣, 何斌, 张劲松, 等. 我国2012—2016年急性中毒流行病学概况分析[J]. 临床急诊杂志, 2018, 19(8): 528-532. DOI:10.13201/j.issn.1009-5918.2018.08.008
[21] 周静, 袁媛, 郎楠, 等. 我国中毒事件卫生应急能力建设与提升[J]. 疾病监测, 2020, 35(10): 883-887. DOI:10.3784/j.issn.1003-9961.2020.10.005
[22] 郎楠, 周静, 袁媛, 等. 2006至2016年全国急性职业中毒事件分析[J].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2017, 35(11): 829-831. DOI:10.3760/cma.j.issn.1001-9391.2017.11.006
[23] 急性敌草快中毒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组. 急性敌草快中毒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0, 29(10): 1282-1289.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20.10.002
[24]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诊治专家共识组.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诊治专家共识[J].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22, 44(6): 481-486.
[25] 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 急性百草枯中毒诊治专家共识(2022)[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2, 31(11): 1435-1444.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22.11.001
[26] Buckley NA, Fahim M, Raubenheimer J, et al. Case fatality of agricultural pesticides after self-poisoning in Sri Lanka: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J]. Lancet Glob Health, 2021, 9(6): e854-e862. DOI:10.1016/S2214-109X(21)00086-3
[27] Cho DH, Ko SM, Son JW, et al. Myocardial injury and fibrosis from acute carbon monoxide poisoning: a p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study[J]. JACC Cardiovasc Imaging, 2021, 14(9): 1758-1770. DOI:10.1016/j.jcmg.2021.02.020
[28] 乔莉, 张劲松. 我国急性中毒临床救治的现状与思考[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5, 24(11): 1193-1196.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5.11.001
[29] 张玉温, 赵琳, 姜岳明. 临床毒理学在急性中毒救治中应用的研究进展[J].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2020, 38(1): 58-62. DOI:10.3760/cma.j.issn.1001-9391.2020.01.015
[30] 孙承业. 蘑菇中毒防治工作亟需加强[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6, 25(8): 981-984.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6.08.001
[31] 孙承业. 我国化工园区卫生应急的问题与思考[J]. 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 2019, 37(4): 299-301. DOI:10.16369/j.oher.issn.1007-1326.2019.04.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