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2, Vol. 31 Issue (8): 1158-1160   DOI: 10.3760/cma.j.issn.1671-0282.2022.08.029
基于“云急救”的磐安县县域医共体院前急救一体化建设
韦霞光1 , 陈健良1 , 黄明伟2 , 申屠敏华3 , 李盛华4     
1. 磐安县人民医院急诊重症医学中心,磐安 322300;
2. 浙江大学金华医院急诊医学中心,金华 321000;
3. 磐安县人民医院医务科、胸痛中心,磐安 322300;
4. 磐安县人民医院医共体信息中心,磐安 322300

院前急救指在院外对急危重症患者的急救,是急救医学的首要环节和重要基础[1-2]。院前急救具有突发性、紧迫性、多样性的特点,同时受病情及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急救期间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3]。磐安县属于加快发展山区县,地处浙中山区,地广人稀,山区急救凸显出患者送不来、送来救不快、救治不规范等问题。目前我国院前急救的状况发展还存在不平衡,与发达国家之间也存在差距[4-7],打造急诊数字化急救大平台是补齐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医疗服务水平的快捷之路[8-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磐安县位处浙中山区,高速公路远离县城,对比临近县域可以说交通十分不发达,能否通过先进的信息化手段为弥补,缩短危重患者各个时点少量抢救时间,以至在抢救总时间上明显缩短,从而提高抢救成功率。因此以一个县域医共体为试点,开展医共体+数字120建设,探索建立基于云急救平台的院前急救综合体系,进一步提高县域医共体医疗急救服务水平。

选择2020年1月至2021年11月在磐安县县域内的120呼叫院前急救病例共计6 362例,其中男性3 685例,女性2 677例;年龄5~96岁,年龄(62.38±15.12)岁;创伤严重程度评分(ISS评分)采用AIS-85版本计算;项目前2 956例,其中脑卒中溶栓95例,急性心梗151例,ISS创伤评分≥16分86例;项目后3 406例,其中脑卒中溶栓120例,急性心梗163例,ISS创伤评分≥16分92例。

1.2 方法 1.2.1 流程改造

由单向的120急救呼叫模式转变为一键呼叫按需多方联动模式。见图 1

图 1 一键呼叫多方联动
1.2.2 制度重建

依据磐安县县域医共体急救体系建设指引和磐安医共体+数字120急救新模式,重建磐安县医共体院前急救一体化制度。

1.2.3 主要设备

医共体+数字120系统(国产定制),5G智能物联网关5GG02(争速),便携式远程单兵(泽世百易),智能视频终端EAHUB S(华为),AR眼镜X2 PRO(耐德佳)。

1.2.4 平台联动

通过网络安全设备进行定向资源开放,制定开放标准与数据集,实现110、120、122平台信息互联互通,实现一方接警多方协同。

1.2.5 多跨场景

完成报警一键达、单兵远程急救、110平台警医联动、交警协同绿波带畅行、高速交警协同、村村救、急救志愿者、全域抢救室互联、5G急救车联网、上级医院互联”等十大多跨部门应用场景。见图 2

图 2 十大多跨场景
1.2.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率形式表示,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计数资料以卡方检验进行比较,P < 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1.2.7 伦理学

本研究符合医学伦理学标准,经磐安县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伦审委2022第(001)号〕。

2 结果

在全县域院前医疗急救统一受理、指挥和调度基础上[10];形成“多跨协同、布局合理、反应快捷、指挥统一”的院前医疗急救体系,明显提升山城医共体的急危重患者医疗救治服务能力。

2.1 “云急救”院前急救综合体系初步建成 2.2.1 体制上改革

建成全县1个急救指挥中心,确定依托医共体牵头单位县人民医院成立县120指挥中心;中医分院、玉山分院、大盘分院、新渥分院4个急救分中心;其他15家医共体成员单位为急救站;村卫生室为急救点。在全县17个公共场所、学校、景区配置AED和急救技能体验站。按照20 min急救圈布局,按照每3万人口配置1辆救护车,配备一医一护组成一个可前移的最小急救单元,每个急救单元按照信息化标准配置。

2.2.2 “云大脑”中枢

在人民医院120指挥中心基于“云急救”平台构建了急救大脑中枢指挥中心,涵盖多种医疗角色、多种医疗场景、多种类型医疗数据、多部门业务协同,数据和信息之间实时动态关联、互补,所有信息在一个大屏中集中实时动态展示。同时具备感能、视能、图能、数能、算能和管能。

2.2 项目建设成效显现

将项目建设前(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磐安县县域内的120呼叫院前急救病例2956例为对照组,项目建设后(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3406例为观察组,比较院前急救质控指标(表 1)、ISS创伤评分≥16分[11]救治成功率有提升(对照组:86% vs.观察组:98%;P =0.131),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DNT(Door to needle time, 入院-静脉溶栓时间)时间[12][对照组:(57.92±20.04)min vs.观察组:(48.97±18.61)min;P=0.047]、急性心梗(Door to balloon time, DtoB)入院—球囊扩张时间)时间[13][对照组:(89.21±45.41) min vs.观察组:(89.21±45.41)min;P=0.037]显著缩短(表 234)。

表 1 院前急救质控指标比较(x±s)
组别 例次 派车时间(s) 出车时间(s) 摘机时间(s)
对照组 2 956 46.25±14.18 86.73±19.50 5.2±2.3
观察组 3 406 37.26±20.24 75.45±18.2 3.5±1.8
t 20.223 23.849 33.029
P < 0.05 < 0.05 < 0.05

表 2 创伤中心ISS创伤评分≥ 16分救治成功率指标比较
组别 例次 救治成功率(%) χ2 P
对照组 86 86 2.278 0.131
观察组 92 98

表 3 卒中中心DNT时间指标比较(min, x±s)
组别 例次 DNT时间(min) t P
对照组 95 57.92±20.04 2.05 0.047
观察组 120 48.97±18.61
注:DNT为入院- 溶栓时间

表 4 急性心梗DtoB时间指标比较(min)
组别 例次 DtoB时间(min) t P
对照组 151 89.21±45.41 2.14 0.037
观察组 163 63.23±25.36
注:DtoB为入院- 球囊扩张时间

ISS创伤评分≥16分患者在项目实施后救治成功率略有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能与创伤严重性不同和原有急危重症救治水平有关,后续可对减少现场病死率进行研究。

3 讨论

基于磐安县人民医院医共体的云急救平台的院前急救综合体系建设的发展[14],提示云平台的信息化手段在院前急救时间的明显缩短,患者信息的快速传递,弥补交通不发达的不足,明显提高县域医共体医疗急救服务水平和抢救成功率。

通过云急救平台救治ISS创伤评分≥16分的创伤患者成功率上升至98%;卒中中心DNT时间缩短至(48.97±18.61)min;急性心梗DtoB时间(63.23±25.36)min。抢救成率的提高和心脑血管缺血事件抢救时间的缩短,主要由于云急救平台缩短了急救车的派车(37.26±20.24)s及出车(75.45±18.2)s每一时段的反应时间,相应明显缩短总的到达时间,急救车上单兵物资的装备的完善和远程专家指导提高了现场抢救成功率,并通过信息平台途中传递患者情况让总院急诊早期能精确诊断和做好导管检查准备,缩短治疗时间;提高创伤和心脑血管事件患者的急救成功率。

克服山城交通障碍,明显缩短急救时间并提高抢救成功率。主要原因在于让专家提前介入,让手术提前准备。这个提前的基础条件是通过云急救平台让患者信息提早跑路。为建设这个云平台,2021年4月,磐安县“医共体+数字120”项目成功入选浙江省发改委公布数字社会第二轮“揭榜挂帅”中榜名单,10月“山城急救”入驻浙江省浙政钉和浙里办服务平台。这一院前医疗急救体系的建成,逐步实现基本县域急救全覆盖、专业医疗精准化、救治体系流程化、全民健康一体化,有效提升县域急危重患者医疗救治服务能力创新示范性。

磐安县“医共体+数字120”通过数字化建设,运用AR、5G、物联网、GIS等技术,整合县域内急救资源,与公安、交通部门横向协同,在山区、海岛地区,地形复杂区域,快速对接急救资源,提高全域急救能力和突发事件应对能力。对于偏远山区、海岛具有高度的可复制推广性。

随着具有高带宽、高速率以及万物互联和边缘计算的特性[15]的新一代5G网络技术的出现,能够实现更多医疗大数据信息共享;有可能提供全景实时VR,实现“上车即是入院”新一代云平台,保障精准远程医疗;联合空中物流,快速调配急救资源。能让资深的急救专家非现场就能对危重患者进行远程精准救治指导,真正实现院前急救信息化[16]

利益冲突  所有作者声明无利益冲突

作者贡献声明  韦霞光:研究设计、论文撰写与修改;陈健良:数据收集与整理、统计学分析;黄明伟、申屠敏华:培训、模拟测试与研究应用;李盛华:信息系统开发与维护

参考文献
[1] 郭荣峰. 院前急救医学发展与要求[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4, 23(9): 957-959.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4.09.001
[2] 吕传柱, 周才旺, 张玉霞, 等. 院前急救在急救医学与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的重要作用[J]. 中国急救医学, 2002, 22(6): 370-371. DOI:10.3969/j.issn.1002-1949.2002.06.057
[3] 孙玺艳. 院前急救中存在的问题及优化对策[J]. 黑龙江科学, 2021, 12(4): 152-153.
[4] 张在其, 骆福添, 陈兵, 等. 我国八个大中城市院前急救流行病学调查分析[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0, 19(11): 1130-1136.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0.11.003
[5] 张旻海, 王旭, 王理, 等. 5G技术在急诊医学领域应用的研究进展[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9, 28(10): 1329-1331.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9.10.031
[6] Shibahashi K, Ishida T, Kuwahara Y, et al. Effects of dispatcher-initiated telephone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fter 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 a nationwide, population-based, cohort study[J]. Resuscitation, 2019, 144: 6-14. DOI:10.1016/j.resuscitation.2019.08.031
[7] Wu ZX, Panczyk M, Spaite DW, et al. Telephone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is independently associated with improved survival and improved functional outcome after 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J]. Resuscitation, 2018, 122: 135-140. DOI:10.1016/j.resuscitation.2017.07.016
[8] 刘军, 谢云, 汪方, 等. 5G应用于严重多发伤救治的探索[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9, 28(10): 1242-1244.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9.10.012
[9] 葛芳民, 李强, 林高兴, 等. 基于5G技术院前-院内急诊医疗服务平台建设的研究[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9, 28(10): 1223-1227.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9.10.008
[10] 中国县级医院急诊联盟, 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 县域医共体急救体系建设规范专家共识组. 县域医共体急救体系建设规范专家共识[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0, 29(5): 642-646.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20.05.005
[11] 靳贺, 刘国栋. 胸部创伤评分研究进展[J]. 中华创伤杂志, 2022, 38(5): 467-472. DOI:10.3760/cma.j.cn501098-20211204-00634
[12] 张重阳, 王耀辉, 刘宇鹏, 等. 溶栓模式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DNT的影响及效果分析[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9, 28(6): 755-759.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9.06.018
[13] 刘璞娉, 苏涛, 罗斯娜, 等. 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缩短就诊到球囊扩张时间的应用效果[J].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3, 32(6): 1270-1272. DOI:10.3760/cma.j.issn.1673-4351.2013.06.071
[14] 陈健良, 陈勇, 黄明伟, 等. 磐安县县域医共体急救体系建设和能力提升实践[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0, 29(5): 653-655.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20.05.008
[15] 陈敏. 2021年度我国智慧医疗新进展与展望[J]. 中华医学信息导报, 2021, 36(24): 6-7. DOI:10.3760/cma.j.issn.1000-8039.2021.24.106
[16] 张茂, 李强, 张旻海, 等. 积极拥抱5G时代, 助力急诊学科发展[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9, 28(10): 1179-1182.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9.1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