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急救中心,成都 610072;
3. 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重症医学中心,成都 610072;
4. 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感染科,成都 610072;
5. 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中医科,成都 610072;
6. 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血液科,成都 610072;
7. 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成都 610072
2. Center for Emergency Medicine, Sichuan Provincial People's Hospital, Sichuan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Chengdu 610072, China;
3. Department of ICU, Sichuan Provincial People's Hospital, Sichuan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Chengdu 610072, China;
4. Department of Infectious Disease, Sichuan Provincial People's Hospital, Sichuan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Chengdu 610072, China;
5. Depart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ichuan Provincial People's Hospital, Sichuan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Chengdu 610072, China;
6. Department of Hematology, Sichuan Provincial People's Hospital, Sichuan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Chengdu 610072, China;
7. Department of Rheumatology and Immunology, Sichuan Provincial People's Hospital, Sichuan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Chengdu 610072, China
自2019新型冠状病毒发现至今,全球疫情仍十分严重,我国疫情情况也有动态波动。采用大规模的方舱医院来防控疫情,是我国公共卫生防控与医疗的一个重大创举[1]。方舱医院大多由从各单位招募的医务人员临时组建医疗队负责管理和运行。临时医疗队的医生来自不同单位不同专业、不同学历背景,存在对方舱医院运行机制和应急救援理念的不熟悉的情况,一定程度上影响工作效率,增加工作风险[2-3]。
国家(四川)紧急医学救援队,由四川省卫生健康委主管、四川省人民医院承建和日常管理,骨干成员主要来自急诊急救、急诊护理、应急管理专业。队伍承担过雅安芦山地震、尼泊尔国际救援、九寨沟地震等应急任务,对突发批量患者短时间快速救援有丰富的经验[4-5]。2020年2月,国家(四川)紧急医学救援队72名队员作为四川第四批援鄂医疗队,带领四川第六批援鄂医疗队303人圆满完成了武汉客厅、汉阳国博两家方舱医院的应急支援工作[6]。2022年4月,国家(四川)紧急医学救援队11名骨干队员再次作为四川援长春医疗队队员,成建制负责长春工人体育馆方舱医院(简称长春工体方舱医院)的运行,为长春市“清零总攻行动”做出了贡献。
本文基于批量伤员灾害救援及急诊预检分诊理论,通过报告四川援长春医疗队在长春工体方舱医院的工作实践和效果,介绍实现批量患者的高效应急救治的措施和经验。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22年4月1日,四川省按照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的统一部署,紧急集结组建303人的援长春医疗队奔赴吉林长春。其中56名队员确认有执业医师资格,并完成院感培训考核,组成医疗组负责方舱医疗工作。收集上述队员的基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派出单位、职称、专业分布。
2022年4月3日至28日,长春工体方舱收治的新冠肺炎感染者共1 293名,所有病例均符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颁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7]中对新冠肺炎的诊断标准。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基础疾病、转归。本研究通过四川省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号SCSYLL2022-AF17)。
1.2 研究方法 1.2.1 管理方案设计除必须的院感培训、三级质控设置、专业小分队分工外,四川援长春医疗队提出了以下管理举措,以提高工作效率,控制工作风险(图 1)。
![]() |
图 1 长春工体方舱医院运行流程图 Fig 1 medical operation flow chart of Changchun Gongti shelter hospital |
|
患者分级分区管理:基于新冠感染者的共性和个性,要求医生对批量患者进行迅速分检,识别高危人群加强监护,识别危重情况尽快转院。分级管理方案为症状轻核酸阴性预计近期可出院者,标记A级;有症状或核酸阳性尚不能出院者,标记B级;伴有慢性病患者或老弱患者,标记C级;症状较重者,标记D级。对C、D级患者尽量集中分区管理,以便巡视、及时处置。A、B级患者收治时采用分区点位式收治,各舱区床单元轮流收治,以减轻医务人员区域性接触,避免其在某一区域里过多暴露,进而减少感染概率,并实现每个区域工作量均衡。
医生动静态排班:基于患者流动性,依次分为进舱期、静态期、出舱期等时段。在无患者出入院的静态管理期,固定医护每4 h轮班进舱。在批量患者收治和出舱期,根据患者数量,增加医生进舱量,设置预检分诊岗,不固定工作时间,任务完成即出舱。
舱内外联动及信息化:安排舱外医生为舱内医生提供信息处理和技术支持,包括完成各种记录、医嘱录入及调药、患者答疑、出院预安排等,让患者可以通过电话与舱外的“保健医生”联系,尽可能减少舱区医生工作量。同时启用方舱云辅助查房系统,舱区医生可以通过手持机终端,查阅患者资料、核酸结果和既往处置记录,通过信息化管理,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
以上措施在4月13日全部完成实施。
1.2.2 医生团队的工作效率和身心状态评价统计描述医疗队收治患者的工作量情况和工作成绩。选择无批量患者出入院的静态管理时段,统计每班医生完成全部舱区患者查房的时间,以每人每小时查房人数代表工作效率。患者收治时间指患者到达入口分诊台到安排床位,信息采集结束的平均时间。
以全体医生为研究对象,在任务开始时、任务第1周、第3周,利用五分评分法,以问卷星方式了解全体医生的状态,包括身体状态得分、心理状态得分、自觉压力评分、工作成就感评分。身体状态、心理状态、工作成就感评分,1~5分分别对应:非常好、很好、一般、较差、很差。自觉压力评分,1~5分分别对应:非常大、很大、一般、较小、很小。35名医生完成全部三次问卷自评。
1.3 统计学方法所有电子版问卷资料由问卷星导出后应用Microsoft Excel 2016进行数据清洗,应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数表示。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非正态分布等级资料采用配对样本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进行组间比较。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医疗队医生团队构成情况2022年4月承担吉林长春工体方舱医院救援工作的56名医生(女性18人),年龄(41.78±7.09)岁,来自成都、南充、绵阳、德阳、简阳、眉山、资阳、达州共8个城市14家医院的12个专业科室(见图 2)。高级职称24人(42.86%),中级职称28人(50.00%),初级职称4人(7.14%)。100%来自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或三级甲等中医医院。
![]() |
图 2 长春工体方舱医院医疗队医生专业分布 Fig 2 Professional distribution of doctors in the medical team of Changchun Gongti shelter hospital |
|
2022年4月3日至4月28日,吉林长春工体方舱医院累计收治新冠确诊患者1 293人,出院1 036人,转院患者70人。收治患者中,最小年龄35 d,最大年龄88岁,14岁(含)以下儿童124人,≥65岁老人170人,214人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舱区零死亡、零事故,无一例在舱转重症病例。4月28日医疗队撤离交回长春市中医院继续管理。
动静态排班及患者分级分区管理方案实施前,每班6~8名医生入舱,每班工作6 h。方案实施后,固定班次每班2名医生入舱,每班工作4 h。批量患者流动时,安排机动班进舱。增加舱外医生排班,二线在指挥部工作,三线远程支持。方案实施后,批量患者入舱收治时间从每人(14.64±10.09)min缩短至(6.80±5.10)min(t=-2.098,P < 0.01),静态查房时段每位医生每小时可查看患者数从(28.50±12.26)人提高到(68.43±19.95)人(t=-1.205,P < 0.01)。
2.3 医生团队状态自评四川援长春医疗队45名医生参与基线问卷,35名(女性12名)完成动态随访,其中20名(57.14%)在派出前无接触新冠感染者的工作经验,平均进舱工作8.5次。
方案实施前,医生身体状态自评分较基线下降(Z=-4.463,P < 0.01,图 3A);方案实施后,身体状态自评分改善(Z=-2.751,P < 0.01,图 3A),与基线相比可维持在很好及以上水平。方案实施前后心理状态评分改善(Z=-2.226,P=0.03,图 3B)、压力感受自评分降低(Z=-2.845,P < 0.01,图 3C)、职业成就感自评分提高(Z=-2.613,P < 0.01,图 3D)。
![]() |
柱状图中色块表示自评分等级,数字代表每个选项的占比,统计学比较在构成比之间进行,a代表P<0.01,b代表P=0.03。图 3A趋势线说明第一周时医生身体状态自评分较基线下降,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方案实施后,身体状态自评分改善,91.43%的医生自评分为“很好”和“非常好”。图 3B、3C、3D分别说明,方案实施后较实施前,方舱医生心理状态评分改善、压力感受自评分降低、职业成就感自评分提高 图 3 分时分级管理方案实施前后医生自评分对比 Fig 3 Comparison of doctors' self scores before and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management strategy |
|
当各种灾害事件发生时,组织医疗队前往现场展开救援,有利于减少灾害损伤、降低人员伤亡,最大限度的挽救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2]。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国各省市及部队医疗机构均有组建多批次医疗队支援加强抗疫工作,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具体体现[8]。
承担应急救援任务的医疗队队员一般来自多个医院。如获得中宣部抗疫“时代楷模”称号的国家援鄂抗疫医疗队,就由北京医院、北京协和医院、中日友好医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的557名医务人员联合组成[9];上海第一批援鄂医疗队由来自上海市52家单位呼吸科、重症医学科、检验科等专业共135人,支援武汉市金银潭医院[10]。2020年2月四川第四批、第六批援鄂医疗队承担武汉汉阳国博方舱医院医疗救助工作,其中109名医生来自46家医院18个专业科室。本文所述四川援长春医疗队承担长春工体方舱医疗救助工作,56名医生来自14家医院12个专业科室。这些临时抽调组织的医疗队队员并非来自同一所医院,故需要尽快建立统一有效的管理组织体系,分级分组进行管理。虽有研究提出,相对地方医疗机构的多线指挥链路而言,军队医院管理机制成建制成体系化,具有更高的效率,但地方医院仍然是应急救援的主要力量[11]。
面对批量患者,有序的组织与科学的管理是救治成功的关键,也可以减少医务人员自身暴露风险,提高救援效率[12]。除了常规加强院感防控培训、三级分工明确岗位职责以外,针对批量患者的共性和个性,提出适合一对多应急救援的工作方案,是需要思考的命题。
在常规医疗机构,照护轻症患者的理想医患比是1︰5,在方舱医院医患比悬殊明显。Liu等[13]报道在武汉东西湖方舱医院,442例患者配置5名值班医生。薛继军等[14]报道,在武汉沌口方舱医院4名值班医生管理195张病床。在长春工体方舱医院,56名医生需合理排班完成1 411张床位的管理。基于新冠病毒感染从发病到康复病程一般为7~14 d,四川医疗队根据患者流动性,设计了动静态分时排班和舱内外联动的医生团队管理方案。在患者入院时,根据预计到达患者数,派出足够的医生进舱对批量患者进行预检分诊、安排分区收治,在出院时主要是护理人员引导患者有序出舱。在静态管理期,安排执行力强、具备一定临床经验的青年医师进舱负责患者巡诊处置、病情反馈。同时安排多名舱外医生通过电话等方式协助患者病情判断,完成文书记录,专家组在指挥部或远程质控决策。这样既保证批量患者出入舱的快速分流,也避免医护工作量激增,还能缩短医护出舱等待时间,减少往返同车人员,保证医护能得到充分休整。
急诊学科在参与新冠疫情防控和患者救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5]。通过开放绿色通道、加强分诊、合理评估病情、明确分工等方式,可以提高批量伤员患者救治成功率。急诊学科这些应对突发批量患者的处置经验值得方舱医院借鉴[16]。有调查显示,非急诊专科医生对检伤概念及胜任力严重不足[17]。国内外均有报道提示,年龄、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免疫功能低下等是新冠感染重症化和死亡风险的高危因素[18-19]。基于预检分诊与检伤分类思想,根据方舱医院收治患者的年龄、基础疾病、症状和生命体征情况,指导方舱医生对批量患者进行病情分级管理,可以帮助医生快速收治批量患者、明确查房重点、提高查房效率。通过这项举措,方舱医院运行期间,危重症风险患者得到密切监护、伴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得到慢病管理、老年儿童孕妇等特殊患者群体得到主动关注。信息化技术有利于避免交叉感染,提高了服务效率。方舱云系统是国家(四川)紧急医学救援队,结合多次地震救援的实战经验,根据方舱医院实际需求,升级改造而成的辅助查房系统[20]。可以解决信息在医生、护士、药事、检验等部门间互联的问题,快速查看患者分级情况、核酸情况、既往处置情况,辅助医疗决策。“舱内点状作业,舱外大量支撑”的舱内外联动机制,在保证医疗安全的前提下,进一步精简舱区医生的工作量。
以上方案的实施,使得医生接诊效率和患者管理效率大幅提高。疫情高峰期,2名医生在接诊护士的协助下,每小时可完成近百例患者的入舱收治;2名医生在8~10名护士协助下,4 h内可完成对500例患者的在舱管理。
国内外研究均显示[21-22],在新冠疫情期间参与感染者救治工作的医务人员,普遍存在心理巨大压力,既对健康造成不良影响,也影响工作注意力、理解能力和决策能力。这些压力一方面来自对自身被感染的担忧、对患者的同情,另一方面来自对新的工作环境、新的工作伙伴的未知。问卷调查结果分析显示,通过上述措施的实施,在长达近一月的高强度救援工作中,医疗队医生的身体状态可以保持在较好的水平,心理状态改善、压力有所缓解、职业成就感提升。
根据方舱批量患者应急救治工作特点,对临时召集的医生团队进行基于舱内外联动机制的动静态分时排班和借助信息化技术的针对性快速培训、患者合理分级分区管理分工、借助信息化技术,有利于提高救治工作效率高效应对批量患者,减少工作压力和风险暴露。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援涉及应急响应、队伍组织、现场管理、方案制定等一系列专业行动,整合多学科优势,建立高效专业的应急救援队伍,需要科学的理论和管理方法。面对新冠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不断发生,对急诊急救、应急救援、应急管理等相关学科从业人员均提出了紧迫挑战。希望本文能为相关同行在应急场景下,快速组建临时医疗队,开展批量患者救治工作提供参考。完善突发事件急救体系,不断提高救援处置能力,吾辈任重而道远。
利益冲突 所有作者声明无利益冲突
作者贡献声明 孙颖、苏明华、章晓红、陈康:论文撰写;黎嘉嘉、罗婷婷、张允:数据收集及整理;孙颖:统计分析;陈康、陈锋、姜涛、吴侗、黄晓波:研究设计;吕传柱:论文修改、指导
[1] | Chen SM, Zhang ZJ, Yang JT, et al. Fangcang shelter hospitals: a novel concept for responding to public health emergencies[J]. Lancet, 2020, 395(10232): 1305-1314. DOI:10.1016/S0140-6736(20)30744-3 |
[2] | 中华医学会灾难医学分会, 中华预防医学会灾难预防医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科学普及分会, 等. 中国灾难应急医疗救援队伍建设专家共识(2018)[J]. 中华卫生应急电子杂志, 2018, 4(3): 129-131. DOI:10.3877/cma.j.issn.2095-9133.2018.03.001 |
[3] | 陈康, 王宇, 张建成, 等. 四川省紧急医学救援人员现场救援胜任力研究[J].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19, 36(10): 753-755. |
[4] | 曾霞, 陈康, 胡卫建, 等. 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的组建及其在4·20芦山地震后的医疗救援实践[J].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4, 11(3): 140-141. |
[5] | 胡卫建, 邓绍平, 曾俊, 等. 中国政府医疗队赴尼泊尔地震医学救援的实践与思考[J]. 中华灾害救援医学, 2015, 3(9): 482-485. DOI:10.13919/j.issn.2095-6274.2015.09.001 |
[6] | Yang Y, Wang HL, Chen K, et al. Shelter hospital mode: how do we prevent COVID-19 hospital-acquired infection?[J]. Infect Control Hosp Epidemiol, 2020, 41(7): 872-873. DOI:10.1017/ice.2020.97 |
[7] | 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J]. 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 2022, 49(2): 73-80. DOI:10.3760/cma.j.cn331340-20220325-00065 |
[8] | 周戎, 雷江梅. 从抗击疫情看中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J]. 湖北社会科学, 2020(10): 13-19. DOI:10.13660/j.cnki.42-1112/c.015472 |
[9] | 孙璐, 田雨, 李海潮, 等. 武汉地区援鄂抗疫国家医疗队管理经验探讨[J]. 中国医院管理, 2020, 40(9): 46-48. |
[10] | 本刊通讯员. 逆行武汉不胜不归: 上海市第一批援鄂医疗队队长郑军华同志先进事迹[J]. 党建研究, 2020(5): 31-32. |
[11] | 邵垌仁, 李民, 徐迪雄, 等. 新冠肺炎疫情应急响应抽组援鄂医疗队的实践与思考[J].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20, 36(6): 452-456. DOI:10.3760/cma.j.cn111325-20200320-00826 |
[12] | 刘燕, 雷红娟, 武敏, 等. 批量新冠肺炎患者院内收治护理的组织与管理[J]. 西南国防医药, 2020, 30(12): 1115-1116. DOI:10.3969/j.issn.1004-0188.2020.12.014 |
[13] | Liu P, Zhang HM, Long X, et al. Management of COVID-19 patients in Fangcang shelter hospital: clinical practice and effectiveness analysis[J]. Clin Respir J, 2021, 15(3): 280-286. DOI:10.1111/crj.13293 |
[14] | 薛继军, 朱强, 李小奇, 等.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中方舱医院医疗运行模式探索[J]. 甘肃医药, 2020, 39(2): 170-172. DOI:10.15975/j.cnki.gsyy.2020.02.024 |
[15] | 郑忠骏, 师琳, 王弋, 等. 浙江省急诊学科参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状况的调查研究[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0, 29(9): 1196-1202.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20.09.011 |
[16] | 陆艳, 魏兴玲, 杨燕. 突发公共事件下医院应急岗位设置实践[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1, 30(1): 128-130.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21.01.027 |
[17] | 张建成, 陈康, 周君, 等. 四川省紧急医学救援人员现场检伤胜任力研究[J].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19, 14(12): 1132-1136. DOI:10.3969/j.issn.1673-6966.2019.12.002 |
[18] | Shang L, Xu J, Cao B. Fangcang shelter hospitals in COVID-19 pandemic: the practice and its significance[J]. Clin Microbiol Infect, 2020, 26(8): 976-978. DOI:10.1016/j.cmi.2020.04.038 |
[19] | 孙昀, 孙伟, 叶珺, 等. 168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临床特点及重症进展的影响因素分析[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0, 29(7): 901-907.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20.07.003 |
[20] | 吴侗, 陈康, 陈锋, 等. 方舱云HIS系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病历的设计及应用[J].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21, 16(8): 845-848. DOI:10.3969/j.issn.1673-6966.2021.08.003 |
[21] | Wang JY, Li DH, Bai XM, et al.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of the medical staff in Wuhan Huoshenshan Hospital during COVID-19 epidemic: a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approach[J]. Eur J Integr Med, 2021, 44: 101323. DOI:10.1016/j.eujim.2021.101323 |
[22] | Hassan M, Jordan F, Tawfick W. Mental stress in health care professionals during COVID-19 outbreak[J]. Ir J Med Sci, 2022: 1-7. DOI:10.1007/s11845-021-0288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