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急诊医学科,杭州 310009;
3.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麻醉手术部,杭州 310009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冠心病等慢性心脏疾病患病率增加,心脏呼吸骤停病例数持续攀升,尤其院外心脏骤停发生率,占所有心脏骤停事件的80%以上。但是在我国院外心源性心脏骤停者的生存率约1%,远远低于欧美国家的10%~12%[1-5]。根据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最新复苏指南报告,目前只有不到40%的成人能够接受到由非专业人员启动的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而仅有不足12%的成人在急救医疗系统(emergency medical system,EMS)到达之前接受了自动体外除颤仪急救[6]。因此,普及公众急救培训,让更多的第一目击者转变成为能够采取行动的第一反应者,是切实必要的。大学生学习能力强,接受知识快,对其进行急救知识培训是提高我国公众整体急救能力的理想途径[7]。我国现在虽然已经开始在大学里推行应急救护课程,但是发展速度缓慢。面对没有医学背景的大学生,如何科学设置课程,确保培训效果,成为一大难题。本研究将理论+视频+实时反馈装置的心肺复苏培训模式应用于非医学专业本科生,并与医学专业本科生进行比较,分析这种新型的培训模式在非医学本科生中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1 纳入标准遵循自愿原则,选取本地区某综合性大学120位非医学专业本科生与120位医学专业本科生作为调查对象。其中医学专业组均为临床医学专业,非医学专业组涵盖法学、外语、哲学、管理、经济、设计、信息、地质、农林等各专业。
1.1.2 排除标准(1) 既往参与过系统急救培训者;(2)有身体疾病不便于参与心肺复苏者。
1.1.3 脱落标准中途退出、信息缺失者。
1.2 考核设置 1.2.1 培训师资培训和评分导师均为同个技能中心的基础生命支持培训课程导师,均接受过美国心脏协会基础生命支持导师资质统一培训考核。
1.2.2 培训及考核方式此研究采取统一培训考核方式。操作考核前,由导师统一进行2 h理论+视频授课,并给予培训人员充足的练习时间(约每人1 h),练习与考核均在带实时反馈装置的复苏安妮(挪度,上海)操作。参考2017版《浙江省住院医师临床实践能力评分表》及《2015美国AHA心肺复苏指南》确定研究内容,制作心肺复苏考核表,对培训人员进行操作考核(满分100分),内容主要包括:评估环境安全、判断与呼救、识别心脏骤停、摆放体位、按压位置、双手姿势、按压速率、按压深度、胸廓回弹、按压中断时间、按压通气比、人工呼吸、通气有效性、复苏效果判断、总体评价等15个项目。见表 1。
评分项目 | 评分要素 | 标准分 |
评估 | 评估环境安全 | 5 |
判断与呼救 | 评估患者有无反应并呼救,立即启动或让人启动EMS系统并获取除颤仪 | 10 |
识别心脏骤停 | 检查有无呼吸或呼吸是否正常,同时触摸颈动脉搏动,用时至少5 s,但不超过10 s | 10 |
摆放体位 | 患者仰卧并放于硬质地面,医生位于患者右侧 | 5 |
按压位置 | 按压部位为胸骨下半段即两乳头连线中点稍下方,不能压于剑突位置 | 5 |
双手姿势 | 双手位置交叉,上臂保持竖直,肘部不能屈曲 | 5 |
按压速率 | 以100~120次/min的速率实施胸外按压 | 5 |
按压深度 | 按压深度达到5 cm,但不超过6 cm | 5 |
胸廓回弹 | 每次按压后胸壁是否充分回弹 | 5 |
按压中断时间 | 按压中断时间不超过10 s | 5 |
按压通气比 | 给予患者足够的通气,30次按压后2次人工呼吸 | 10 |
人工呼吸 | 方法比率正确(每次吹气用1 s,2次吹气时间不超过10 s) | 10 |
通气有效性 | 人工呼吸有效,见胸部抬起,避免过度通气 | 5 |
复苏效果判断 | 5个循环后,检查颈动脉搏动与自主呼吸 | 5 |
总体评价 | 操作过程熟练,顺序正确 | 10 |
合计 | 100 |
根据试卷得分,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22.0软件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调查对象一般特征采用频数和构成比进行描述,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计量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研究对象基本情况本次研究中途退出4人,均为非医学专业组,最后入组236人。其中医学专业组120人,女生65人(54.2%),男生55人(45.8%),年龄(21.23±0.84)岁;非医学专业组116人,女生51人(44.0%),男生65人(56.0%),年龄(19.13±0.52)岁。两组男女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456,P=0.117)。医学专业组年龄略高于非医学专业组(t=34.076,P < 0.01)。
2.2 心肺复苏操作得分医学专业组总分为(93.30±2.99)分,非医学专业组总分为(93.44±4.24)分,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 2。
内容 | 得分数(Mean±SD) | t值 | P值 | |
医学生 | 非医学生 | |||
总分 | 93.30±2.99 | 93.44±4.24 | -0.293 | 0.770 |
评估环境安全 | 4.69±0.92 | 4.88±0.69 | -1.768 | 0.078 |
判断与呼救 | 8.95±1.71 | 9.67±0.75 | -4.273 | < 0.01 |
识别心脏骤停 | 9.16±1.71 | 9.11±1.55 | 0.217 | 0.828 |
摆放体位 | 4.70±0.63 | 5.00±0.00 | -5.103 | < 0.01 |
按压位置 | 4.89±2.93 | 4.91±0.37 | -0.404 | 0.687 |
双手姿势 | 4.83±0.40 | 4.85±0.46 | -0.506 | 0.613 |
按压速率 | 4.31±0.83 | 4.12±1.01 | 1.600 | 0.111 |
按压深度 | 4.47±0.78 | 4.49±0.77 | -0.244 | 0.807 |
胸廓回弹 | 4.64±0.66 | 4.59±0.65 | 0.553 | 0.581 |
按压中断时间 | 4.96±0.14 | 4.64±0.77 | 4.465 | < 0.01 |
按压通气比 | 9.70±0.69 | 9.59±0.87 | 1.076 | 0.283 |
人工呼吸 | 9.60±1.09 | 9.60±1.18 | -0.052 | 0.959 |
通气有效性 | 4.61±0.88 | 4.49±0.96 | 0.974 | 0.331 |
复苏效果判断 | 4.71±0.85 | 4.91±0.36 | -2.359 | 0.019 |
总体评价 | 9.10±1.09 | 8.57±1.35 | 3.303 | 0.001 |
医学专业组和非医学专业组在判断与呼救、摆放体位、按压中断时间、复苏效果判断、总体评价等5个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在评估环境安全、识别心脏骤停、按压位置、双手姿势、按压速率、按压深度、胸廓回弹、按压通气比、人工呼吸、通气有效性等10个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 2。非医学专业组在评估环境安全、判断与呼救、摆放体位、按压位置、双手姿势、按压深度、人工呼吸方法比率、复苏效果判断等7个方面平均得分均不低于医学专业组。
3 讨论据推算,中国心血管病的现患病人数超过3亿[8],每年有超过54万人发生心源性猝死,公众心肺复苏的培训迫在眉睫。而在大学生中推广急救培训,既体现了年轻人的社会责任感,也是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的必然选择。探索大学生心肺复苏的最佳培训路径也是切实和必须的。本研究表明通过理论+视频+实时反馈装置的多模态培训模式,给予充分练习时间,非医学生组总体上能达到与医学生同样的培训效果,甚至在某些方面得分高于医学生组。理论+视频+实时反馈装置的培训模式的优势在于直观,容易掌握和实时调整,例如识别心脏骤停、按压位置、双手姿势三项,通过视频画面直观呈现,非医学生也能够快速找准位置,做出正确姿势,实时反馈装置复苏安妮的运用能够让导师在培训过程中及时发现学员问题,并实时反馈改进[9]。医学生和非医学生在按压位置、按压速率、按压深度、胸廓回弹、通气有效性五项指标比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因为挪度反馈复苏安妮带有“回弹、深度、频率”等指示灯,学员按压及给予人工呼吸过程中可通过查看进行及时有效调整,同时实时反馈装置也可通过连续绿灯闪烁(代表“标准”)提升学员急救自信。王静等[10]研究发现,自信心影响院外CPR施救率,并可随着强化训练,减少学员对反馈装置的依赖。此外,装有反馈装置的复苏安妮在长期培训开展中更具选择优势。以本培训中心为例,2019年1月至2020年10月期间,共使用反馈装置培训心肺复苏10 385人次,共计维修反馈装置10次,平均每一千人次使用出现1次损坏,具有耐用性,跟普通无反馈安妮相比,在非医学类大学生心肺复苏培训中更值得推广应用。
本研究也存在不足,第一,在研究对象上,非医学生组为报名通识选修课——急救技能的在校大学生,非随机抽取,并不能完全代表所有在校大学生,这批学生主观上对急救技能有学习兴趣,可能学习效果较好;而医学生组为本科实习生,在年龄上略大于在校本科生;第二,当日培训效果不代表以后能熟练掌握运用,医学生组的优势在于有较充足的机会接受再培训和临床实践,从而不断提高水平。为持续巩固知识和技能,有研究认为高校心肺复苏急救课程开设可通过设置当日、1个月、3个月等定期多次考核与复习,提升非医学生急救技能记忆度和熟练度[11]。
综上所述,将心肺复苏和急救知识纳入高校健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12]。本研究表明,理论+视频+实时反馈装置的多模态培训模式,对于非医学专业本科生具有良好教学效果,可以作为高校开设急救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方法之一。为响应国家“健康中国”战略,未来各大医院也可探讨如何与高校合作,培训更多的非医学专业大学生,使之作为纽带,为群众的生命急救以及知识普及做出更大贡献。
利益冲突 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1] | 苗晨曦, 吕静, 王丹丹, 等. 国内外居民院外心肺复苏普及培训现状及对我国的培训启示[J].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8, 34(1): 159-161. DOI:10.13463/j.cnki.cczyy.2018.01.052 |
[2] | 陈玉国. 踏遍青山人未老, 风景这边独好[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7, 26(1): 1-3.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7.01.001 |
[3] | 张文武, 窦清理, 陶伍元, 等. 急诊医学, 要还"救"于民[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8, 27(2): 128-130.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8.02.003 |
[4] | 何小军, 陈振英. 2016中国心肺复苏研究发展蓝皮书[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7, 26(8): 979-981.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7.08.034 |
[5] | 李宗浩. 创建我国心肺复苏急救体系提升心脏呼吸骤停抢救成功率[J].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19, 14(1): 1-4. DOI:10.3969/j.issn.1673-6966.2019.01.001 |
[6] | Merchant RM, Topjian AA, Panchal AR, et al. Part 1: Executive Summary: 2020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Guidelines fo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nd Emergency Cardiovascular Care[J]. Circulation, 2020, 142(16_suppl_2): S337-S357. DOI:10.1161/CIR.0000000000000918 |
[7] | 花海明, 徐亦男. 对院外猝死心肺复苏的再认识[J].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12, 7(4): 371-374. DOI:10.3969/j.issn.1673-6966.2012.04.027 |
[8] |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编写组.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0概要[J]. 中国循环杂志, 2021, 36(6): 521-545. DOI:10.3969/j.issn.1000-3614.2021.06.001 |
[9] | Wee JC, Nandakumar M, Chan YH, et al. Effect of using an audiovisual CPR feedback device on chest compression rate and depth[J]. Ann Acad Med Singap, 2014, 43(1): 33-38. |
[10] | 王静, 金晓晴, 刘瑞宁, 等. 强化训练联合实时反馈装置的CPR培训对教学效果影响的研究[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9, 28(2): 199-202.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9.02.014 |
[11] | 徐艳. 非医学专业大学生互联网+现场心肺复苏培训有效性研究[D]. 新乡: 新乡医学院, 2018. |
[12] | 教育部. 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7430号建议的答复[EB/OL]. (2020-10-9)[2020-11-15]. http://www.moe.gov.cn/jyb_xxgk/xxgk_jyta/jyta_twys/202011/t20201102_49782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