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杭州市儿童医院检验科,310014
距2008年手足口病在我国大范围流行已过去10年,手足口病仍是我国发病率最高、死亡病例数最多的丙类传染病,严重影响儿童健康[1]。近几年浙江省手足口病发病率一直位居法定传染病前两位[2],而且发病数一直位于全国前列,防控形势不容乐观。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灾难和沉重负担,是我国日益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人是肠道病毒的唯一自然宿主,患者与隐性感染者均为传染源且隐性感染者与患者的比例为100:1,散发期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流行期隐性感染者和患者同为主要传染源,提示手足口病隐性感染者应是手足口病传播链上的关键环节[3]。本院是杭州地区定点收治手足口病的一家儿童专科医院,为手足口病的职业暴露风险的防控防护提供重要参考,现调查本院医务人员及行政人员的手足口病隐性感染状况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17年9月(医院健康体检)共调查本院员工90人,其中医务人员共71人:传染科的医务人员23人、非传染科医务人员48例(各内科医生和护士),医院行政人员19人;同时选择某学校健康体检43名老师为对照,所有人员无手足口病发病史,近半月均无感染性疾病史。本调查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
1.2 研究方法抽取实验对象外周血1 mL送实验室,-70℃以下冷冻保存,待检测。
1.3 检测方法利用酶联免疫分析(ELISA)间接法检测血清EVA71和CV-A16的IgG抗体,试剂购于北京贝尔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按照试剂说明书操作,酶标仪读取A值计算Cutoff值,Cutoff值≥ 1.5判为阳性。
1.4 统计学方法以SPSS 20.0软件,计数资料采用四格表χ2检验,例数<40采用Fisher精确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医院90名员工EV-A71及CV-A16IgG阳性率明显高于院外健康成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而医院行政人员EV-A71和CV-A16IgG阳性率也明显高于院外健康成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组别 | 例数 | EV-A71阳性(百分比) | CV-A16阳性(百分比) |
医院员工 | 90 | 40(44.4) | 77(85.56) |
院外健康成人 | 43 | 8(18.60) | 23(53.49) |
χ2值 | 8.423 | 5.907 | |
P值 | <0.05 | <0.05 |
组别 | 例数 | EV-A71阳性(百分比) | CV-A16阳性(百分比) |
医院员工 | 19 | 9(47.37) | 16(84.21) |
院外健康成人 | 43 | 8(18.60) | 23(53.49) |
χ2值 | 5.478 | 5.33 | |
P值 | <0.05 | <0.05 |
71名医务人员EV-A71及CV-A16IgG阳性率与医院行政人员阳性率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但医务人员EV-A71 IgG阳性率明显高于往年(P<0.05)见表 4(资料来源于前期调查[4])。
组别 | 例数 | EV-A71阳性(百分比) | CV-A16阳性(百分比) |
医院员工 | 71 | 31(43.66) | 61(85.92) |
医院行政人员 | 19 | 9(47.37) | 16(84.21) |
χ2值 | 0.083 | 0.035 | |
P值 | >0.05 | >0.05 |
组别 | 例数 | EV-A71阳性(百分比) | CV-A16阳性(百分比) |
2016年医务人员 | 63 | 11(17.46) | 60(95.24) |
2017年医务人员 | 71 | 31(43.66) | 61(85.92) |
χ2值 | 10.649 | 3.312 | |
P值 | <0.05 | >0.05 |
传染科医务人员EV-A71及CV-A16 IgG阳性率与非传染科医务人员阳性率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五,与往年(资料来源前期调查[4])比EV-A71和CV-A16 IgG阳性率有增加但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六),而非传染科医务人员EV-A71和CV-A16 IgG阳性率与医院行政人员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7)。
组别 | 例数 | EV-A71阳性(百分比) | CV-A16阳性(百分比) |
传染科医务人员 | 23 | 9(39.13) | 21(91.30) |
非传染科医务人员 | 48 | 22(45.83) | 40(83.33) |
χ2值 | 1.406 | 0.816 | |
P值 | >0.05 | >0.05 |
组别 | 例数 | EV-A71阳性(百分比) | CV-A16阳性(百分比) |
2016传染科医务人员 | 23 | 6(26.09%) | 21(91.30%) |
2017传染科医务人员 | 23 | 9(39.13%) | 21(91.30%) |
χ2值 | 0.89 | 0.00 | |
P值 | >0.05 | >0.05 |
组别 | 例数 | EV-A71阳性(百分比) | CV-A16阳性(百分比) |
非传染科医务人员 | 48 | 22(45.83) | 40(83.33) |
医院行政人员 | 19 | 9(47.37) | 16(84.21) |
χ2值 | 0.013 | 0.008 | |
P值 | >0.05 | >0.05 |
近半个世纪手足口病在全球范围内已发生过数次大规模暴发流行,规律为每隔2 ~ 3年流行1次[5]。手足口病可由20多种肠道病毒可引起,其中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V-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A71)是引起全球多次大规模手足口病暴发流行的重要病原[6]。前期, 对在流行期间91例EV-A71和CV-A16感染的手足口病患儿密切接触的136名家庭陪护成员进行肠道病毒核酸检测发现阳性占29.6%:其中EV-A71感染患儿家庭陪护成员阳性占28.7%(31/108);CV-A16阳性患儿有密切接触的家庭陪护成员病毒核酸阳性占32.1%(9/28)[7]。中国台湾学者[8]对儿童医院手足口病住院患儿及其家庭成员进行临床评价、病原学研究及问卷调查并随访半年,结论为94个家庭(433名家庭成员)中至少有1名家庭成员获得EV-A71感染,EVA71家庭接触传播率是52%。本院是定点收治手足口病的一家儿童专科医院,特别是传染科的医务人员,接触手足口病机率明显大于其他医院。本调查表明:医院员工血清EV-A71和CV-A16 IgG阳性率均明显高于院外健康成人,说明医院员工特别是医务人员手足口病隐性感染明显多于院外健康成人。但是医院医务人员和行政人员之间手足口病隐性感染率无明显差异。这可能与医院医务人员特别是传染科的医护人员规范反复培训及防控措施和意识强有关。但是传染科的医务人员EV-A71阳性率高于往年,可能与传染科的医务人员需要经常接诊EV-A71感染的手足口病患儿,随着时间推移,原本未被隐性感染的医务人员,在长期与EV-A71感染的患儿密切接触,使得这部分医务人员EV-A71隐性感染的机率增加,故表现出本次高于往年的结果,因此,传染科医务人员对手足口病的防控意识不能放松。成人多由隐性感染获得免疫力,不易发生手足口病包括医护人员,但成人获得肠道病毒感染期间却可能因为密切接触等原因造成儿童手足口病的发生。尽管调查显示医院医务人员手足口病隐性感染高,但曾调查[4]本院医务人员和院外健康成年人粪便均没发现EV-A71和CV-A16病毒。
本组显示医务人员CV-A16隐性感染高达85%以上,这可能与CV-A16感染所致疾病除了手足口病外,还包括疱疹性咽峡炎、非特异性发热、呼吸系统以及消化系统疾病等[11],这些手足口病外疾病可能被其他研究忽略或低估[12]。儿科医务人员要接触大量常见非特异性发热、呼吸系统以及消化系统疾病等。普通门诊和病房的儿科医生和护士防护意识相对不足或者易忽视。故要加强CV-A16感染研究,提高儿科医务人员防护意识,减少职业暴露的风险和交叉感染。
近年在我国流行且引起重症及死亡的绝大多数为EVA71所致手足口病,EV-A71所致手足口病正持续威胁我国低年龄儿童的健康和生命安全[9]。人群普遍对EV-A71易感[10],EV-A71病毒一般由口腔进入胃肠道,首先在咽部和肠道淋巴组织中繁殖,发生病毒血症,随后病毒随血流进入全身各脏器组织,故手足口病防控需引起儿科医务人员的高度重视。
利益冲突 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1] | 钱素云, 李兴旺. 我国手足口病流行及诊治进展十年回首[J]. 中华儿科杂志, 2018, 56(5): 321-323. DOI:10.3760/cma.j.issn.0578-1310.2018.05.001 |
[2] | 吴晨, 吴昊澄, 丁哲渊, 等. 2008-2015年浙江省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分析[J]. 疾病监测, 2016, 31(10): 831-836. DOI:10.3784/j.issn.1003-9961.2016.10.008 |
[3] | 甘志高, 卓家同. 手足口病研究进展[J]. 中国热带医学, 2009, 9(2): 373-375. |
[4] | 赵仕勇, 宋闻, 陈海哨, 等. 杭州市手足口病医务人员隐性感染状况研究[J]. 中国预防医学杂志, 2018, 19(9): 677-680. DOI:10.16506/j.1009-6639.2018.09.009 |
[5] | 张颖, 王鸣. 有关当前手足口病的流行特征和防控对策的探索[J]. 中国病毒病杂志, 2013, 3(2): 81-84. DOI:10.16505/j.2095-0136.2013.02.004 |
[6] | Zhao JJ, Jiang FC, Zhong LF, et al. Age patterns and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of 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in China[J]. BMC Infect Dis, 2016, 16: 691. DOI:10.1186/s12879-016-2008-y |
[7] | 赵仕勇, 林先耀, 滕淑, 等. 肠道病毒71型型感染手足口病患儿的肠道排毒时间及传播机制的初步探讨[J]. 疾病监测, 2015, 30(1): 23-25. DOI:10.3784/j.issn.1003-9961.2015.01.007 |
[8] | Chang LY, Tsao KC, Hsia SH, el a1. Transmission and clinical features of enterovirus 71 infections in household contacts in Taiwan[J]. JAMA, 2004, 291(2): 222-227. DOI:10.1001/jama.291.2.222 |
[9] | 喻文亮. EV71所致手足口病, 完全征服的路还有多远?[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6, 24(6): 587-590.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5.06.003 |
[10] | 赵仕勇, 滕淑, 宋闻, 等. 肠道病毒7 1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病毒载量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研究[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6, 25(6): 718-721.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6.06.0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