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0, Vol. 29 Issue (2): 287-289   DOI: 10.3760/cma.j.issn.1671-0282.2020.02.0035
心胸外科术后患者呼吸相关性ICU重回风险预测研究
徐剑锋1 , 毛越1 , 郭芝廷2 , 陈昊天1 , 王千米1 , 赵锐祎1     
1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杭州 310009;
2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 杭州 310015

ICU重回是ICU患者经治疗符合转出标准后,因病情需要再次转入ICU治疗[1]。ICU重回通常伴随转运风险大、住院时间延长及住院死亡率增加等不良预后[2-3]。调查结果显示,ICU重回率为1.3%~13.7%[4-5]。重回ICU的首位原因为呼吸相关问题,占29.17%~47.22%[6-8]。心胸外科手术为创伤性,影响肋间肌和膈肌运动,加之术后体位和活动受限,增加呼吸并发症发生风险[9]。为早期筛查呼吸相关性ICU重回高风险患者,2012年美国呼吸治疗协会发布《成人呼吸相关性再入住风险评估量表》(以下简称重回量表)[10]。本研究采用该量表对心胸外科术后入住ICU患者转出时进行评估,检验量表的预测效度,以期为临床提供一套适合心胸外科术后ICU患者转出的评估工具。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杭州市某三甲医院2017年03月至2018年03月期间入住普胸外科和心脏大血管外科ICU患者。纳入标准:符合ICU转出标准[1],由心胸外科ICU转至本院普胸外科和心脏大血管外科病房接受后续治疗的成年患者。排除标准:直接由ICU转至其他医院治疗;ICU期间死亡患者;放弃治疗转出;研究结束时仍未转出的患者;不可避免的失访。重回患者再次经ICU转出时仍进入本队列。

1.2 研究内容和方法 1.2.1 评估内容

采用重回量表评估患者重回ICU风险。首先,进行量表汉化:由2名英汉双语研究人员分别独立将英文版量表翻译为中文,由此两人协商后形成中文版量表。然后,由2名有国外留学经历者,将中文版问卷回译为英文,与原英文版量表内容进行逐条比对。之后选取15例患者进行预调查,由病区呼吸治疗师进行他评,确认评估者是否理解每个条目的语言表达,最终形成中文版《成人呼吸相关性再入住风险评估量表》。该量表包括患者基本信息、转运前状态、风险预测指标与重回风险4个部分。根据风险预测指标数,将重回风险分3个等级:低危:0~2个风险预测指标;中危:3~4个风险预测指标;高危:≥5个风险预测指标。本研究中,量表具有良好的评定者间信度,Cronbach’s α=0.94。

1.2.2 评估方法

在入组患者转出ICU时建立观察记录,由研究者对照量表内容依次评估并完善ICU入住期间相关记录。根据评分将研究对象分为低、中、高危3组,均随访至患者出院,观察其是否发生重回,并对重回患者进行重回原因分类。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建立数据库,录入资料。本研究采用灵敏度、特异度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 ROC)及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ROC curve, AUC)等指标评价量表的预测能力。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和再入住情况

本研究最终纳入811例患者,平均入住ICU时间为:(34.65±27.77)h,平均机械通气时间为:(10.46±10.05)h。共31例患者发生ICU重回,总重回率3.82%,其中23例为呼吸相关性重回ICU,男性13例,平均63.43±11.17岁,呼吸相关性重回率28.4%;6例发生心血管问题性重回,重回率为0.74%;其他问题导致重回2例,重回率为0.25%。

2.2 不同风险等级重回率

低、中、高危三组间ICU重回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具体见表 1

表 1 不同重回风险等级ICU重回率比较(例)
项目 重回ICU 合计 再入住率(%) Pa
低危 15 756 771 1.90 0.000
中危 8 31 39 20.5
高危 0 1 1 0.00
合计 23 788 811 2.84
  注:a采用Fisher确切检验法
2.3 重回量表预测效果

以ICU重回为结局指标,AUC为0.750±0.061(95%置信区间为0.63, 0.87),最佳截断点为2分,此时灵敏度0.652,特异度0.807,该量表具有中等程度的预测价值。(见图 1)

图 1 《成人呼吸相关性再入住风险评估量表》预测ICU重回的ROC曲线
2.4 24 h疼痛评分联合重回量表预测效应

研究中发现重回ICU患者往往存在拒绝呼吸治疗状况,自述原因多为:“咳嗽时切口疼痛,难以忍受”。因此,为探讨术后疼痛对ICU重回风险的影响,同时避免呼吸机使用期间镇静镇痛药物对疼痛评估的干扰,本研究采用疼痛数字评分法评估术后24 h内脱机拔管的患者术后24 h、36 h疼痛水平。结果发现,术后24 h内脱机拔管者2个时点的疼痛评分分值重回组均高于非重回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具体见表 2。量表联合术后疼痛评分后,ICU重回预测效能显著提高,且联合24 h疼痛评分的预测效能优于术后36 h评分,AUC为0.970±0.014 [95%CI(0.943, 0.997)],曲线下面积比较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Z=2.893,P=0.0038,见图 2

表 2 ICU重回组间不同时项疼痛评分分值比较(Mean±SD)
疼痛评估时间 重回组
疼痛评分
非重回组
疼痛评分
t P
术后24 h 6.65±0.885 4.21±0.757 15.188 0.000
术后36 h 3.22±0.951 2.60±0.613 3.105 0.005

图 2 《成人呼吸相关性再入住风险评估量表》联合疼痛评分预测ICU重回的ROC曲线
3 讨论

本研究811例患者中,31例患者发生重回,总重回率为3.82%。其中重回首位原因为呼吸相关性问题,重回23例,重回率为2.84%,与其他研究报道相近[6, 11-12]。呼吸相关性重回患者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伴低氧血症,伴有咳嗽咳痰能力低下;其次是心血管问题,重回率0.74%,包括心包填塞和心律失常;此外,术后感染等其他并发症也是重回ICU的原因术后,患者术后应合理选择营养剂量与途径,加强营养支持,积极预防感染发生[13-15]

中风险患者重回率明显高于低风险患者,但本研究中高风险组患者并未发生重回,可能与样本量过少有关。对于中度及以上再入住率风险高的患者,应分析呼吸相关性重回的高危因素,积极采取预防措施。同时,本研究发现2次以上ICU重回会增加该次转出时的风险预测分值,多为累积时间选项,包括选项2:ICU期间接受机械通气支持或无创正压通气时间≥36 h;预测选项5:ICU入住时间≥2周。但对于这类患者,再次转出决策的制定往往相对更保守,反而降低了再次重回的几率,提示该量表可能针对初次转出特异性较高,重回后转出可能需修改相应指标的权重赋值。此外,该预测模型中风险预测选项7:意识水平异常(不合作或昏迷),本组患者均未得分,可能与量表构建的医疗环境有关,我国ICU患者转出标准[1]要求患者原发疾病控制后稳定好转,生命体征稳定且病情无可能进展,故不会发生患者意识水平异常情况的转出,提示有必要构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ICU重回预测模型。

模型联合术后24 h疼痛评分,可显著增加原量表预测效能。胸外科术后,患者早期可能因疼痛拒绝咳嗽,增加重回ICU风险,且疼痛体验随时间推移逐渐降低。开胸手术会引发膈肌反射性抑制,术后下肺部活动减少,咳嗽、咳痰能力减弱,分泌物潴留易引发肺部并发症,增加重回风险。临床应加强患者术前健康宣教,使患者了解疼痛的原因及术后早期呼吸锻炼的重要性,同时配合超早期镇痛,改善由疼痛导致的术后呼吸锻炼低依从性情况,降低心胸外科术后呼吸并发症的发生率,降低呼吸相关性ICU重回风险。

重回量表对于心胸外科术后ICU重回有中等程度的预测价值,联合术后24 h疼痛评分可显著增加呼吸相关性ICU重回预测效能。临床可针对预测因素制定并实施呼吸治疗专业计划,加强疼痛管理,降低呼吸相关性ICU重回风险。

参考文献
[1] 高友山. 实用重症医学[M]. 北京: 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0.
[2] Wong EG, Parker AM, Leung DG, et al. Association of severity of illness and intensive care unit readmission: A systematic review[J]. Heart Lung, 2016, 45(1): 3-9. DOI:10.1016/j.hrtlng.2015.10.040
[3] 汪松, 肖雪, 龙仙萍, 等. 院内急危重症转运途中意外死亡研究[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1, 20(12): 1331-1332.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1.12.027
[4] 郝芳芳, 柳文娟, 林辉, 等. 肝胆胰术后患者非计划重返SICU的危险因素及预测模型[J].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2019, 31(3): 350-354. DOI:10.3760/cma.j.issn.2095-4352.2019.03.018
[5] Elliott M, Worrall-Carter L, Page K. Intensive care readmission: A contemporary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 Intensive Crit Care Nurs, 2014, 30(3): 121-137. DOI:10.1016/j.iccn.2013.10.005
[6] Palmisano F, Boeri L, Fontana M, et al. Incidence and predictors of readmission within 30 days of 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the prostate: a single center European experience[J]. Sci Rep, 2018, 8(1): 6575. DOI:10.1038/s41598-018-25069-5
[7] 李玉萍, 谢冬, 杨健, 等. 普胸外科重返重症监护室患者术后并发症分析[J].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2015, 31(9): 545-548. DOI:10.3760/cma.j.issn.1001-4497.2015.09.009
[8] 兰美娟. 对957例ICU患者重回率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J]. 中华护理杂志, 2004, 39(5): 348-350. DOI:10.3969/j.issn.1002-6975.2002.09.008
[9] 潘铁成, 殷桂林. 胸心外科急症和并发症[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
[10] Dunne P, Durbin C, Jones W, et al. Adult Risk Assessment Checklist[J].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Respiratory Care, 2012.
[11] Renton J, Pilcher DV, Santamaria JD, et al.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risk of readmission to intensive care in Australia[J]. Intensive Care Med, 2011, 37(11): 1800-1808. DOI:10.1007/s00134-011-2318-x
[12] Benetis R, Širvinskas E, Kumpaitiene B, et al. A case-control study of readmission to the intensive care unit after cardiac surgery[J]. Med Sci Monit, 2013, 19(1): 148-152. DOI:10.12659/MSM.883814
[13] 何征宇, 皋源, 王祥瑞. 48例转入或重回重症监护室死亡患者的相关因素分析[J].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2006, 18(12). DOI:10.3760/j.issn:1003-0603.2006.12.011
[14] 章小山, 刘旭光, 刘国辉. 危重症患者不同途径的肠内营养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情况的影响分析[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8, 27(2): 223-225.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8.02.024
[15] 姚梅琪, 封秀琴, 郭芝廷, 等. 危重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剂量选择的Meta分析[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8, 27(8): 866-871.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8.08.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