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 SCD)[1]是目前威胁人类生命的常见原因之一,我国每年约有54.4万[2]人死于SCD。美国注册登记研究表明,院外发生心搏骤停者抢救成功率为9%[3],而我国的院外心肺复苏成功率不足4%[4-5],猝死抢救最佳时间是在4 min[6]内,>10 min则生存概率极低[7]。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中最便捷的基础心肺生命支持(basic cardiopulmonary life support, BCLS)技术是决定预后的关键因素。
北京警力充足,分布合理,常为出现应急情况时第一批赶到事发现场人员,笔者曾多次遇到猝死患者被警察及院前急救人员一同送往医院,但很少有被先赶到的警察实施BCLS的情况。通过对西城区民警CPR知识进行问卷调查,进行CPR技能培训,对影响实施CPR意愿进行探讨,以逐步提高本地区院前CPR成功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17年11月至2018年3月采用便利采样方法抽取1 000名西城区在职工作民警,其中男性698名,年龄34.4±8.8岁(22~56岁), 参警年限11.1±6.7年(1~35年),知情同意接受调查及培训。
1.2 调查内容及方法采用自制问卷式调查表,调查前对参与调查人员统一培训,要求用统一指导语解释调查的目的、意义及填写方法。内容包括:①一般资料,如性别、年龄、参警年限、是否经常出警等; ②是否学习过CPR知识,通过什么途径学习,是否接受过医务人员专业培训等; ③如何判断患者需要CPR等; ④按压部位、深度、频率,是否人工呼吸等; ⑤是否遇到过可能需要CPR的情况、是否参与,未参与的原因; ⑥是否知道CPR启动越早越好及学习CPR意愿。
1.3 培训方法及培训后问答① 采用在被调查民警单位现场模拟人演练讲授,视频播放,发放简洁培训资料包括自编CPR口诀等方式; ②培训后即刻CPR技能知识问答; ③对希望社会促进CPR的措施问答; ④最喜欢培训方式回答。
1.4 统计学方法用SPSS 18.0软件及Excel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频数(%)表示。
2 结果 2.1 培训前调查资料由表 1可知,38.8%的被调查民警表示曾接受过CPR学习,接受学习者当中有20.2%表示接受过医务人员的培训; 表示通过入职培训学习者占18.2%;学习途径中最常见方式是通过宣传栏,占30.2%。通过电视节目、报纸杂志,网络依次占14.4%、13.4%、10.8%。
指标 | 人数 | 百分率(%) |
经常出警 | 868 | 86.8 |
学习过CPR | 388 | 38.8 |
学习途径 | ||
电视节目 | 56 | 14.4 |
报纸杂志 | 52 | 13.4 |
网络 | 42 | 10.8 |
宣传栏 | 117 | 30.2 |
入职培训 | 71 | 18.2 |
医务人员讲授CPR | 78 | 20.2 |
由表 2可知,如何判断患者需要CPR选项中意识丧失、呼喊、拍打无反应,大动脉(如颈动脉)无博动,不能言语、但有均匀呼吸,无呼吸或仅叹气样呼吸,只有肢体不能活动,占比依次为42.6%、31.4%、51.4%、27.4%、2.0%。其中不能言语但有均匀呼吸为最多选项,说明如何判断需要CPR对非医务人员来说存在一定困难,能通过意识状态、大动脉搏动、无呼吸或仅有叹气样呼吸三者联合准确判断者不足28%。
选项 | 例数 | 百分比(%) |
急救之前是否先拨急救电话 | ||
用 | 536 | 53.6 |
不用 | 474 | 47.4 |
如何判断需要PCR | ||
意识丧失 | 426 | 42.6 |
大动脉搏动消失 | 314 | 31.4 |
不能言语 | 514 | 51.4 |
无呼吸或仅有叹气样呼吸 | 274 | 27.4 |
肢体不能动 | 20 | 2.0 |
按压部位选择 | ||
两乳连线 | 378 | 37.8 |
心前区 | 258 | 25.8 |
上腹部 | 364 | 36.4 |
按压深度选择 | ||
3~4 cm | 144 | 14.4 |
4~5 cm | 358 | 35.8 |
5~6 cm | 498 | 49.8 |
按压频率选择 | ||
< 100次/min | 122 | 12.2 |
100~120次/min | 506 | 50.6 |
>120次/min | 372 | 37.2 |
必须口对口人工呼吸? | ||
必须 | 536 | 53.6 |
可不用 | 368 | 36.8 |
不用 | 96 | 9.6 |
成人按压与呼吸的比例 | ||
15:1 | 374 | 37.4 |
15:2 | 180 | 18.0 |
30:2 | 466 | 46.6 |
是否碰到过需要CPR者 | ||
是 | 624 | 62.4 |
否 | 376 | 37.6 |
是否参与了CPR | ||
是 | 332 | 53.2 |
否 | 292 | 46.8 |
没有参与的原因 | ||
没有技能 | 157 | 53.8 |
一知半解怕错 | 59 | 20.2 |
怕家属等惹事 | 35 | 12.0 |
应该是医务人员的事 | 7 | 2.3 |
其他原因 | 34 | 11.6 |
是否知道大脑4~6 min就发生不可逆坏死 | ||
知道 | 352 | 35.2 |
不准确知道 | 606 | 60.6 |
不知道 | 42 | 4.2 |
是否愿意学习CPR技能 | ||
愿意 | 932 | 93.2 |
不愿意 | 68 | 6.8 |
53.6%的被调查民警知道在开始CPR之前应该先拨打急救电话,启动急救生存链。
调查显示能准确说出目前指南推荐胸外按压部位者仅占37.8%,25.8%选择心前区,36.4%选择上腹部。按压深度符合2017年美国心脏协会(AHA)指南[8]推荐的5~6 cm者占49.8%。选择3~4 cm和6~7 cm者占14.4%和35.8%。能正确说出按压频率100~120次/min者约半数(50.6%),选择 < 100次/min者占12.2%,>120次/min者占37.2%。
53.6%的被调查者认为应该必须口对口人工呼吸,36.8%认为可以不必口对口人工呼吸,9.6%认为不需要人工呼吸。如果用人工呼吸,选择按压与呼吸比例为15:1、15:2、30:2的占比依次为37.4%、18.0%、46.6%。不足半数符合2017年AHA指南。
62.4%的被调查民警表示碰到过需要CPR的情况,37.6%表示没有碰到过。碰到过者有53.2%参与了复苏,46.8%没有参与CPR。碰到但没有实施CPR的原因包括:认为自己不具备CPR技能、怕一知半解怕做错、怕家属惹事、认为CPR是医务人员的事和其他原因,分别占53.8%、20.2%、12.0%、2.3%、11.6%。
调查显示35.2%的被调查民警知道心搏停止后4~6 min脑神经细胞就开始发生不可逆损伤及越早复苏患者存活的概率越大,60.6%表示不准确知道,4.2%表示不知道。
在问答是否愿意学习CPR技能时,93.2%表示愿意学习,6.8%表示不愿意学习。
2.2 培训方式及内容通过在被调查民警单位现场模拟人演练讲授CPR技能,视频播放,发放简洁培训资料,包括自编CPR口诀(安全拍打喊老王,叫急平躺喉结旁,数秒不动叹气样,两乳水平压中央,肩肘直线传根掌,压放相等松胸腔,一二五六不要忘,举颏清口头后仰,30:2吹口腔,旁观群众若嫌脏,单纯按压就沾光,初始4分免死亡)等方式培训,96%的被培训民警可以在短时间内掌握正确的CPR技能。
2.3 促进实施CPR意愿因素调查结果99%的接受培训民警认为不用必须口对口人工呼吸增加了他们参与CPR的意愿。95.5%的被调查民警认为发放参加CPR培训技能合格证书,96.4%认为政府、单位鼓励全民参与CPR急救,94.3%认为改善社会诚信环境等有利于增强实施CPR意愿。99%接受了培训的民警表示如果家人或朋友有突发意外他们会给予CPR。95%的被调查民警表示愿意在正规培训机构接受专业的CPR学习。
3 讨论基础生命支持技术(BCLS)培训在发达国家普及程度非常高,如美国心脏协会从1930年开始对社会普通民众开展CPR技术的培训工作,到目前为止每4人中有1人就能实施BCLS操作,并在飞机场、大型商场、火车站、赌场等人口密集场所配备自动除颤仪(AED)等措施。而我国对民众的BCLS技术培训才刚起步不久,建立合适有效的培训模式,从重点人群培训做起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北京急救中心505例院前施行CPR术41例成功(成功率8.12%)资料显示,全部复苏成功病例CPR开始时间 < 8.8 min; 群众参与抢救复苏成功比例为21.92%,群众未参与抢救成功率仅为6.39%[9],充分表明早期急救对CPR成功率的重要意义。我国整体CPR成功率低的原因可能与民众BCLS技能掌握率低,参与BCLS意识或意愿不高,急救系统反应时间滞后等有关。国内外资料证明提高目击者或旁观者在病发现场BCLS的能力是目前有可能提高患者生存率的最有效措施[10-11]。
本研究显示,西城区在职民警既往通过不同途径学习过CPR技能者不足四成,宣传栏、各种医护人员专业培训机会及入职培训是最主要获取知识的途径。但从如何判断患者需要CPR、按压部位、深度、频率四方面判断各自准确率均低于50%,能全面掌握CPR技能(同时能准群判断需CPR,按压部位、深度、频率均正确)者不足10%。调查显示如何判断患者需要CPR是一个难点,对非专业人员而言心搏呼吸停止与昏迷鉴别确实有一定困难,大动脉搏动的检查对非专业人员来说因为缺乏与正常人搏动对比的经验,患者体态的胖瘦,施救者自我脉搏跳动的混淆等易导致判断不准确,从而影响急救链早期启动,建议在CPR培训时加以重视。研究显示对是否必须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的认知仍存在较大的偏差,2010年AHACPR指南认为人工呼吸是必需项,但2015及2017年AHA指南对于非专业人员人工呼吸是非必需项,并强调胸外按压在CPR中的重要性[12],认知偏差可能与知识没有更新有关。调查显示99%的被调查民警表示不用口对口人工呼吸可以增强他们的施救意愿,这可能与担心传染病,不卫生、传统文化习惯等有关。宣传单纯胸外按压,不必口对口人工呼吸明显增加施救者的意愿。62.4%的被调查民警表示碰到过需要CPR的情况,与首都核心区民警常第一时间出现在事故现场有关。但仅53.2%表示参与CPR,遗憾的是此次调查没有对参与复苏的具体形式进行统计。46.8%没有参与CPR,没有实施CPR的原因中,没有CPR技能或技能不全面占75%左右,怕家属惹事,以及认为CPR是医务人员的事等原因占30%左右,可见除了技能培训外,如何提高民警实施CPR的意愿也是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本研究显示95.5%被调查民警认为发放参加CPR培训技能合格证书,政府、单位鼓励全民参与CPR急救,改善社会诚信环境等有利于增强实施CPR意愿。99%接受了CPR培训的民警表示如果家人或朋友有突发意外他们会给予CPR帮助,明显高于前面的62.4%,原因考虑给家属或朋友实施没有社会诚信制约等因素有关。93.2%受调查民警表示愿意学习CPR技能,其中95%的被调查民警表示愿意在正规培训机构接受专业的CPR学习,这对今后推行CPR技能培训方式提供信息参考。本研究显示96%的被培训民警可以在短时间内掌握正确的CPR技能,遗憾的是本研究没有对民警培训后的较长时间如3个月后、1年时CPR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调查。
国外院外CPR指南强调尽早识别出心搏呼吸骤停及启动急救系统、早期高质量BCLS、早期除颤与尽快转运到医疗机构生存链连续施救[13]或所谓的理想PCR(iPCR)[14]可以提高整体结局。BCLS尽管是一项并不复杂的技术,但较长时间不练习或操作可能会遗忘及生疏。本研究显示宣传栏为常用的学习方式之一,宣传栏可以较长时间宣传某一内容,便于反复学习及强化记忆; 宣传栏可以弥补CPR技能易被遗忘这一不足。入职培训是一有效推广普及CPR的途径,国外消防队员、司机等群体指令要求培训的方法可以借鉴。一项研究显示,经过培训合格的成人一年后能在CPR模型上按压部位、按压深度、按压频率正确的比例仅为47%、44%、59%[15]。经常训练或演练,有助于减少遗忘,当然CPR新指南发布亦需要知识更新及再培训。国家成立CPR等急救技能培训中心或CPR培训协会是很多其他国家的通行做法。学校组建大学生经过国家标准化培训合格的“学生CPR学习委员会”[16]进行本校学生或校外社区自愿学习的居民推广BCLS技术取得满意效果; WHO提倡的“孩子拯救生命”计划[17]——让全部中小学生至少在12岁开始学习CPR技能,可以通过CPR急救歌谣或其他让人感兴趣的方式促进全民学习CPR技能、值得借鉴,也利于CPR技能传播。
改善社会诚信环境,政府、单位鼓励全民急救,发放BCLS培训合格证书等有利于提高施救者CPR意愿。绝大部分被培训民警可以在短时间内掌握正确的CPR技能,在正规培训单位培训是民众的最佳意愿。
综上所述,西城区民警既往接受CPR技能培训占比低,宣传栏、入职培训为常见获取技能方式,被调查民警普遍对CPR技能正确掌握水平低。绝大部分民警有学习CPR技能的意愿,更愿意在正规培训机构学习。通过医务人员培训BCLS技能短期掌握率高。政府、单位鼓励全民参与CPR急救,发放技能培训合格证书,改善社会诚信环境等有利于增强实施CPR意愿,民众普及CPR知识仍任重而道远。
[1] | Rosamond W, Flegal K, Furie K, et al. Heart disease and stroke statistics-2008 update: a report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Statistics Committee and Stroke Statistics Subcommittee[J]. Circulation, 2008, 117(4): e25-146. |
[2] | Hua W, Zhang LF, Wu YF, et al. Incidence of sudden cardiac death in china: analysis of 4 regional populations[J]. J Am Coll Cardiol, 2009, 54(12): 1110-1118. DOI:10.1016/j.jacc.2009.06.016 |
[3] | Abrams HC, McNally B, Ong M, et al. A composite model of surviral from 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 using the Cardiac Arrest Registry to Enhance Survival(CARES)[J]. Resuscitation, 2013, 84(8): 1093-1098. DOI:10.1016/j.resuscitation.2013.03.030 |
[4] | 徐胜勇, 于学忠. 心肺复苏的研究热点和进展[J].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2015, 22(3): 330-333. DOI:10.3969/j.issn.1008-9691.2015.03.027 |
[5] | 赵水平, 胡大一. 心血管病治疗指南解读[M]. 3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 278-292. |
[6] | 冯庚. 院前心肺复苏研究中亟待解决的若干问题[J].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06, 5(9): 548-549. DOI:10.3760/cma.j.issn.1671-7368.2006.09.011 |
[7] | Shihara M, Tsutsui H, Tsuchihashi M, et al. In-hospital and one year outcomes for pattents undergoing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fo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J]. Am J Cardiol, 2002, 90(9): 932-936. DOI:10.1016/s0002-9149(02)02656-5 |
[8] | Kleinman ME, Goldberger ZD, Rea T, et al. 2017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focused update on adult basic life support and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quality:an update to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guidelines fo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nd emergency cardiovascular care[J]. Circulation, 2018, 137(1): e7-13. DOI:10.1161/CIR.0000000000000539 |
[9] | 王小刚, 高丁. 院前心搏骤停患者505例心肺复苏的临床体会及其成功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临床医师杂志, 2015, 43(4): 39-41. DOI:10.3969/j.issn.2095-8552.2015.04.015 |
[10] | Vinker S. Out of hospital cardio-pulmonary arrest-Is there a role for the primary healthcare teams?[J]. Isr J Health Policy Res, 2017, 6: 36. DOI:10.1186/s13584-017-0161-4 |
[11] | Iwami T, Kitamura T, Kiyohara K, et al. Dissemination of chest compression-only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nd survival after 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J]. Circulation, 2015, 132(5): 415-422. DOI:10.1161/circulationaha.114.014905 |
[12] | 周明, 何小军, 郭伟, 等. 2017年美国心脏协会关于成人基本生命支持和心肺复苏质量的重点更新[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7, 26(12): 1371-1373.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7.12.006 |
[13] | Kragholm K, Wissenberg M, Mortensen RN, et al. Bystander efforts and 1-year outcomes in 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J]. N Engl J Med, 2017, 376(18): 1737-1747. DOI:10.1056/NEJMoa1601891 |
[14] | 龚平. 理想CPR(iCPR):我们的差距与希望[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8, 27(1): 11-15.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8.01.004 |
[15] | Smith A, Colquhoun M, Woollard M, et al. Trials of teaching methods in basic life support (4): comparison of simulated CPR performance at unannounced home testing after conventional or staged training[J]. Resuscitation, 2004, 61(1): 41-47. DOI:10.1016/j.resuscitation.2003.12.014 |
[16] | Goddard KB, Eppert HD, Underwood EL, et al. Basic life support and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training for pharmacy students and the community by a pharmacy student committee[J]. Am J Pharm Educ, 2010, 74(6): 100. DOI:10.5688/aj7406100 |
[17] | Fonseca del Pozo FJ, Valle Alonso J, Canales Velis NB, et al. Basic life support knowledge of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in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training using a song[J]. Int J Med Educ, 2016, 7: 237-241. DOI:10.5116/ijme.5780.a2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