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310009 杭州,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急诊医学科, 浙江大学急救医学研究所
我国公众意外伤害发生率高,但自我急救能力弱,如何提高公众急救能力一直是个重要社会问题[1]。随着数字化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MOOC)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MOOC现已被广泛的用于各种教育中[2],在医学教育领域也进行了不少探索和研究,并取得良好效果[3]。为探讨MOOC教学在大学生急救培训中的应用和效果,笔者在浙江大学城市学院进行了试点,取得良好效果,现本项目也获得浙江大学的进一步资助,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采取便利抽样原则,于2015年9月至2017年2月间选取浙江大学城市学院选修公选课《关爱生命-急救与自救》课程的在校大学生共96名,来源于全校各个专业, 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其中实验组男生21人,女生27人,平均年龄21岁,对照组男生23人,女生25人,平均年龄20岁。两组学生从年龄(t=1.026)、性别(χ2=0.168)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首次上课时对选课学生的急救知识了解情况进行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96份,有效收回96份。
1.2 教学方法 1.2.1 教学方法实验组采用MOOC教学方式:选择上海交大开设的《关爱生命-急救与自救技能》MOOC课程,学期初学生通过MOOC平台完成选课和账号的有效激活,其后通过网上学习平台完成线上课程的自主学习,完成每一章节学习后需进行在线测试,测试完成后方可进入下一模块内容的学习。限定时间内学生须完成模块内容的学习,并在指定时间组织所有学生参加线下见面课,见面课安排在浙大城院临床实践中心,开展已经完成自主学习模块的急救技能培训和练习。见面课采用小组化培训,8人一组,每组配备一位医学生(已完成并通过急救技能培训考核)作为指导[4]。实验组中MOOC平台累计学时为14学时,见面课累计学时16学时。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即先以讲授式教学完成急救知识的理论内容学习,随后开展相关实践技能操作的练习,实践操作同样采用小组化培训,总计理论学时14学时,实践学时16学时。
1.2.2 教学内容2组大学生课程培训内容相同,主要包括:(1)急救现场与患者的评估;(2)心肺复苏;(3)外伤救助四项基本技术,包括止血、包扎、固定和转运;(4)家庭的常见急救技能培训,如海姆立克急救法等。
1.2.3 效果评价2组大学生在培训结束后统一考核,满分为100分,成绩占比是课堂考勤(30%)、理论考核(40%)和实践操作考核(30%)。根据签到情况决定课堂考勤成绩;理论知识考核中实验组通过MOOC平台的在线期末考试章节完成,对照组则通过线下闭卷考试完成;实践操作考核中两组学生均由本人随机抽取一道题进行考核,包括“心肺复苏”、“止血+包扎/固定+转运”和“海姆立克急救法”等三个类别六道题目。总成绩≥60分者为合格,考核成绩 < 60分者为不合格。考核完成后,对所有学生进行有关课程评价的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96份,有效收回96份。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成组本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96名大学生急救知识基本情况问卷调查结果见表 1,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大学生在参加急救培训意愿、急救知识掌握现况、急救技能掌握现况和获得急救知识的途径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调查内容 | 实验组(n=48) | 对照组(n=48) | χ2值 | P值 | 合计(例,%)(n=96) | |
参加急救技能培训意愿 | 非常想 | 46(95.83) | 42(87.50) | 88(91.67) | ||
一般 | 2(4.17) | 3(6.25) | 3.382 | 0.184 | 5(5.21) | |
无所谓 | 0(0.00) | 3(6.25) | 3(3.13) | |||
急救知识掌握现况 | 120急救电话知晓率 | 45(93.75) | 47(97.91) | 1.044 | 0.307 | 92(95.83) |
心肺复苏知识知晓率 | 26(54.17) | 23(47.92) | 0.375 | 0.540 | 49(51.04) | |
外伤急救知识知晓率 | 19(39.58) | 24(50.00) | 1.053 | 0.304 | 43(44.79) | |
气管异物急救知识知晓率 | 9(18.75) | 14(29.17) | 1.429 | 0.232 | 23(23.96) | |
烧伤急救知识知晓率 | 24(50.00) | 26(54.17) | 0.167 | 0.683 | 50(52.08) | |
急救技能掌握现况 | 掌握心肺复苏技能 | 4(8.33) | 3(6.25) | 0.154 | 0.695 | 7(7.29) |
掌握外伤急救技能 | 5(10.42) | 7(14.58) | 0.381 | 0.537 | 12(12.50) | |
掌握海姆立克急救法 | 4(8.33) | 1(2.08) | 1.899 | 0.168 | 5(5.21) | |
获取急救知识的途径 | 手机和网络等新媒体 | 30(62.50) | 36(75.00) | 1.746 | 0.186 | 66(68.75) |
书本和报纸等传统媒体 | 16(33.33) | 19(39.58) | 0.405 | 0.525 | 35(36.46) | |
学校课程或各种培训 | 14(29.17) | 13(27.08) | 0.052 | 0.820 | 27(28.13) | |
从未学习过 | 4(8.33) | 6(12.50) | 0.447 | 0.504 | 10(10.41) |
2组学生培训合格率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实验组大学生课堂考勤成绩(28.96±2.91)高于对照组(27.37±4.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77,P < 0.05);2组大学生在急救理论知识考核(t=0.677)、实践操作技能考核(t=0.789)和总成绩(t=1.303)等方面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 2。
组别 | 课堂考勤成绩 | 理论知识考核 | 实践操作考核 | 总成绩 |
实验组(n=48) | 28.96±2.91 | 90.81±14.93 | 86.96±10.50 | 91.46±10.63 |
对照组(n=48) | 27.37±4.41 | 88.90±12.73 | 85.35±9.38 | 88.60±10.83 |
t值 | 2.077 | 0.677 | 0.789 | 1.303 |
P值 | 0.041 | 0.500 | 0.432 | 0.196 |
2组大学生课程评价问卷调查结果见表 3。实验组大学生在学习兴趣(t=2.483)、学习自主性(t=5.887)、学习效率(t=2.907)和总体课程满意度(t=2.283)等方面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大学生在教学内容满意度(t=0.827)和急救实践能力(t=0.237)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调查项目 | 实验组(n=48) | 对照组(n=48) | t值 | P值 |
教学内容满意度 | 4.41±0.71 | 4.29±0.77 | 0.827 | 0.411 |
激发学习兴趣 | 4.58±0.58 | 4.25±0.73 | 2.483 | 0.015 |
提高学习自主性 | 4.69±0.51 | 3.89±0.78 | 5.887 | 0.000 |
提升急救实践能力 | 4.77±0.42 | 4.75±0.44 | 0.237 | 0.813 |
提升学习效率 | 4.46±0.62 | 4.08±0.65 | 2.905 | 0.005 |
总体课程满意度 | 4.81±0.39 | 4.60±0.49 | 2.283 | 0.025 |
调查发现, 大学生的急救知识知晓率比普通群众更高,但“掌握心肺复苏技能”、“掌握外伤急救技能”和“掌握海姆立克急救法”的比例分别仅为7.3%、12.5%和5.2%。可见大学生虽然能通过各种渠道获得急救知识,但是对于需要实践操作练习的急救技能还是掌握甚少[5]。但91.67%的大学生都对急救技能培训表达了强烈的兴趣,因此对有能力有精力有时间并且愿意学习急救的大学生开展相关急救培训刻不容缓[6]。
调查显示, 现阶段大学生急救知识主要来源于手机和网络(微信和微博)等新媒体,而报纸、课堂、讲座等传统形式也仍是获取急救知识的重要补充。在新形势下,如何利用新媒体工具更有效的开展急救培训是一个崭新的课题[7]。MOOC作为“互联网+”时代背景与教育深度结合产物,其形式新颖,教学手段灵活,学生可利用各种新媒体在碎片化时间进行自主学习,接受度高[8]。国内目前已经开设多门急救相关的MOOC课程,选课学习者众多。本研究也证实对于科普层次的急救知识, 学习能力较强的大学生完全可以通过MOOC平台完成高质量的自主学习。但同时仍应看到,目前国内大部分MOOC急救课程均以理论学习为主,缺乏实践练习和考核,从而影响其教学效果[9]。由于急救知识和技能不同于一般的理论知识,如果不通过实践技能培训,很有可能不能正确掌握各项急救技能,甚至连前面学习的急救理论知识也很容易遗忘[10],因此在实践中,对实验和对照2组同学均采用小组化培训,并且每组配备一位医学生作为实践导师,利用高仿真模拟技术等手段来提高实践训练的效果[11], 并取得满意效果。由于本门课程系全校性公选课,考核上注重过程评价,并通过随堂签到等各种教学手段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因此总体课程通过率较高,达到94.8%,2组比较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但在课程评价上实验组学生在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自主性、提升学习效率和总体课程满意度等方面高于对照组(P < 0.05),这提示大学生对于机动灵活的MOOC教学更加容易接受,也更容易激发更多的大学生加入到急救知识的学习中来。
本研究证实大学生对急救知识培训需求高,但急救技能掌握率低;应用MOOC平台先自主学习然后再开展线下实践技能训练的模式在大学生急救培训应用效果良好,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自主性,提升学习效率,在大学生中接受程度高,满意度也高。因此MOOC是普及大学生急救培训的有效方法,可进一步宣传和推广应用。
[1] | 祝益民, 刘晓亮. 现场救护需强化三个"一"理念[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6, 25(8): 997-999.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6.08.005 |
[2] | Robinson R. Delivering a medical school elective with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 (MOOC) technology[J]. Peer J, 2016, 4: e2343. DOI:10.7717/peerj.2343 |
[3] | 俞赤卉. 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在医学教育中应用的探讨[J]. 中华医学教育杂志, 2014, 34(2): 169-171. DOI:10.3760/cma.j.issn.1673-677X.2014.02.003 |
[4] | Kobras M, Langewand S, Murr C, et al. Short lessons in basic life support improves self-assurance in performing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J]. World J Emerg Med, 2016, 7(4): 255-262. DOI:10.5847/wjem.j.1920-8642.2016.04.003 |
[5] | Xu F, Zhang Y, Chen Y.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training in China: current situation and future development[J]. JAMA Cardiol, 2017, 2(5): 469-470. DOI:10.1001/jamacardio.2017.0035 |
[6] | 花嵘, 燕宪亮, 赵宁军, 等. 大学生心肺复苏教学效果的研究[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7, 26(10): 1212-1215.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7.10.026 |
[7] | Nambiar M, Nedungalaparambil NM, Aslesh OP. Is current training in basic and advanced cardiac life support(BLS & ACLS) effective? A study of BLS & ACLS knowledge amongst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of North-kerala[J]. World J Emerg Med, 2016, 7(4): 263-269. DOI:10.5847/wjem.j.1920-8642.2016.04.004 |
[8] | Pursel BK, Zhang L, Jablokow KW, et al. Understanding MOOC students: motivations and behaviours indicative of MOOC completion[J]. Computer Assited Learning, 2016, 32(3): 202-217. DOI:10.1111/jcal.12131 |
[9] | 朱晓蕾, 王敏, 卢朝晖, 等. 国内外MOOC医学课程对比分析[J]. 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 2015, 24(9): 76-80. DOI:10.3969/j.issn.1671-3982.2015.09.016 |
[10] | Malta Hansen C, Kragholm K, Pearson DA, et al. Association of bystander and First-responder intervention with survival after 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 in north Carolina, 2010-2013[J]. JAMA, 2015, 314(3): 255-264. DOI:10.1001/jama.2015.7938 |
[11] | 刘力松, 秦俭, 孙长怡, 等. 高仿真模拟技术在研究生急救技能培训中的应用[J]. 中华医学教育杂志, 2015, 35(1): 95-97. DOI:10.3760/cma.j.issn.1673-677X.2015.01.0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