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8, Vol. 27 Issue (8): 863-865
湖南省院前急救调研情况分析报告
刘作良, 龙燕琼, 仇向东, 岳阳, 胡静, 杨明施     
410013 长沙, 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急诊科

院前医疗急救是指对发生在医院外的、危及生命的急危重症、意外事故、创伤、中毒、灾难等造成的患者及时进行现场抢救,使之迅速脱离险境,维持其基础生命,安全护送至医院的过程。院前急救水平也是当地医疗卫生水平、应急救援能力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标志。它处于整个急救链的前端、上游,它有责任和义务为其下游的急救链部分提供一切可能的先决条件。本文在湖南省卫生厅医政处的领导下对全省各市州县院前急救现状进行了摸底调查,旨在了解湖南省各地区开展院前急救的具体情况,为卫生厅以后对全省急救平台的建设与管理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湖南省14个地州市及其所辖市、县的急救中心和网络医院,采用实地调研和自填问卷的方式进行横断面调查,数据节点为2016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排除标准:1)调查表内容未填写或填写不完整2)调查表数据不符和逻辑(部分调查表填写的数据是整个医院而非院前急救机构)。

1.2 研究方法

实地调研:湖南省院前急救质控中心成员共分为6组,现场调研全省各地市120指挥中心、各级急救中心、急救站52个,查看救护车48台次,访问管理人员、急救人员100余人次。

调查问卷:采用自行设计的《湖南省院前急救现状调查表》,分为市州、县(市、区)、乡镇卫生院三个级别,对不同级别医院院前急救机构进行调研,问卷内容包括基础情况、装备情况、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医护驾调情况、评估与持续改进等,截止2017年7月底共收集到来自全省14各地州市共147份调查表。

2 结果 2.1 调查院前急救机构一般情况

现场调研全省各地市120指挥中心、各级急救中心、急救站52个,查看救护车48台次,访问管理人员、急救人员100余人次;截止2017年11月共收集到来自全省14个地州市共147份调查表;急救机构的平均服务半径为16.2公里,最远可达50公里,平均服务人口为55.2万,急救车辆为1.17辆/10万人;本次调查显示有95.2%开通了120急救电话,仍有54.4%,除120外还有其他急救电话;急救模式独立型22个(占14.9%),指挥型52个(占35.4%),依托型43个(占29.3%),其他30个(占20.4%),包括混合型和网络医院(表 1)。

表 1 院前急救机构的一般情况
  项目 例数(%)(共147例)
开展急救服务 127(86.4)
设置有救援中心 110(74.8)
开通120急救电话 140(95.2)
开通其他急救电话 80(54.4)
急救模式
  独立型 22(14.9)
  指挥型 52(35.4)
  依托型 43(29.3)
  其他 30(20.4)
2.2 急救服务运行情况

急救出诊以日常急救为主,占80.2%;转院占10.8%,主要为县级医院或地市级医院转上级医院;现场保障占5.8%;有效呼叫率仅为41.1%,120无效出车率较高(表 2)。

表 2 院前急救机构总体急救服务运行情况
  项目 n 次数(%)
急救出诊 110 356357(100)
日常急救 110 285921(80.2)
转院 110 36404(10.8)
现场保障 110 20668(5.8)
日均接收呼叫次数 106 2783
日均有效呼叫次数 106 1144
2.3 装备情况

急救车辆以普通转运行救护车为主,占67.9%,平均每个急救机构4.38辆;抢救监护型救护车占26.9%,平均每个急救机构1.73辆;其他如指挥车、通讯车、物资供应车等仍匮乏。车子装备除配备了基本的担架、氧气瓶外,以简易呼吸气囊、心电监护、血糖仪为主,心肺复苏仪、输液泵等较少(表 34)。

表 3 急救车辆情况(n=45)
指标名称 总数 均数
急救车辆 290 6.44
抢救(监护)型救护车 78 1.73
普通(转运)型救护车 197 4.38
其他救护车 15

表 4 车载设备情况(n=136)
  指标名称 总数 均数
呼吸机(台) 186 1.37
简易呼吸球囊(个) 493 3.63
除颤仪(台) 199 1.46
心电监护仪(台) 351 2.58
心电图机(台) 237 1.74
气管插管镜(套) 209 1.54
心肺复苏仪(个) 49 0.36
电动吸引器(个) 287 2.11
血氧饱和度测试仪(个) 207 1.52
加压输液泵 100 0.74
微量输液泵 161 1.18
血糖仪(个) 341 2.51
2.4 人力资源

调查的院前急救机构中,共有医生603人(占27.9%),护士701(占32.2%),调度员168人(占7.6%),驾驶员500人(占22.7%),医护调驾比例为1:1.16:0.28:0.83;学历以本科437人(占.0%)和大专287人(占32.8%)为主,高学历如硕士较少,19人(占2.2%),博士无;职称方面,初级职称426人(占49.9%),中职165人(占19.3%),无职称217人(占25.4%),中高级职称较少,共46人(占5.4%),且主要为管理人员,不在急救一线;年龄以40岁以下为主,共占79.9%(图 1)。

图 1 院前急救人员构成
3 讨论 3.1 急救电话设置

除120外,还有54.4%的机构开通了其他急救电话;部分医院推出自己的急救号码,自发地承担院前急救业务以争取病源,不利于整体调度,不能有效地达到急救目的;因此,我们需要建立一个更加完善的院前急救网络系统。

3.2 急救服务

急救出诊以日常急救为主,占80.2%;转院占10.8%,主要为县级医院或地市级医院转上级医院;现场保障占5.8%;有效呼叫率仅为41.1%,120无效出车率较高;这样不仅浪费了大量急救资源,也不利于整体调度,因此,对民众的院前急救、呼叫常识的普及也很有必要。

3.3 装备

救护车数量较少甚至匮乏,救护车陈旧老化,标识不清晰;车内急救设备匮乏老旧,一些救护车仅配备药箱、氧气瓶等最基本的设备,心电图机、除颤仪、气管插管镜、心肺复苏机、输液泵等较少甚至匮乏;药品保存不安全,如毒麻药管理、温度过高等,且药品过期现象较多。院前急救装备是院前急救工作的基础保障,加强院前急救装备不仅有利于院前急救工作的顺利开展,也有利于提高院前急救工作质量,从而保证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因此有必要争取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的支持,进一步完善院前急救装备。

3.4 人力资源

院前急救医务人员以本科/大专学历为主,高学历医务人员数量较少;有些调度不具备医疗背景,甚至同时承担医院总值班、咨询、急诊值班等其他任务;出诊人员不固定,来自急诊值班、专科轮转、新近人员轮训等;担架员配备匮乏,仅靠医务人员,难以满足当前高强度高楼层急救;工作人员待遇低、流动性大、积极性不高。

3.5 院前急救管理不统一

模式不统一,车辆、人员着装标识不一等。缺乏院前急救知识和技能基本培训。信息平台不健全,形成孤岛,数据缺失,指挥失控,缺少监管、质控。乡村院前急救半径过大,急救能力低,且财政投入严重不足,存在工作人员积极性差、运行困难的情况,因此仍需争取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的支持。

3.6 急救收费

不同地区、不同级别收费各不相同,没有制定一个标准,经常因此陷入乱收费纠纷,有必要跟物价部门协调,制定一个符合实际的收费标准。院前急救涉及医疗、管理、交通、通信等众多交叉行业,因此需要多行业多部门协作,需争取政府、职能部门、交管部门等的支持,才能够给患者提供优质院前急救医疗服务。

总之,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采用了实地调查和自填问卷调查两者相结合的方式,实地调查所得到的资料基本是定性资料,难以进行定量分析;而自填问卷调查,由于受问卷回收率、问卷质量影响,且由于湖南省各地州市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的差异,本研究可能存在选择性偏倚。此分析报告只就获取的数据进行简单分析,虽不能完全说明全省的急救现状,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一些问题。

基于本次调查收集到的数据信息,对本省院前急救工作的开展提出以下建议:

① 建议广泛征求行业内人员意见,尽早建立全省的统一规范,为全省急救人员提供执业指南。

② 建议完善全省的急救网络体系,以卫生厅紧急救援中心信息管理平台为中心覆盖各地州市,各地州市救援中心为分中心向辖区内区县及网络医院辐射。

③ 依据全省急救现状调查,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并适当投入部分资金到网络医院,增加优质医院加入到网络医院,缓解院前急救资源缺乏的现状。定期对从业人员进行培训与在职教育,提升服务质量;投入经费,鼓励、奖励各急救中心、站、网络医院对民众进行急救知识培训。

④ 与相关部门协调,制定合理的收费标准,部分解决资金困难问题;畅通急救车绿色通道,免除急救车辆的通行费与车船使用税以及紧急情况下的违章处罚,倡导为生命让行的良好氛围。

⑤ 加强自身建设,加强学术交流,开展相关科学研究,争取政府和职能部门支持。

参考文献
[1] 张海涛. 院前急救流程预案[M]. 北京: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9: 1.
[2] 肖力屏. 我国院前医疗急救现状初探[J]. 管理观察, 2010, 13(8): 231-232.
[3] 郭荣峰. 院前急救医学发展与要求[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4, 23(9): 957-959.
[4] 谢晓红. 常德市农村院前急救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中外医疗, 2010, 29(17): 143. DOI:10.3969/j.issn.1674-0742.2010.17.115
[5] 于海玲, 关金保, 赵永春, 等. 我国院前急救网络建设原则的探讨[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07, 16(11): 1227-1228. DOI:10.3760/j.issn:1671-0282.2007.11.034
[6] 赵永春. 关于院前急救队伍继续教育的思考[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08, 17(7): 677.
[7] 张军根, 周梅亚, 钱利娜, 等. 浙江省院前急救队伍现状调查与思考[J].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12, 28(11): 851-854. DOI:10.3760/cma.j.issn.1000-6672.2012.11.017
[8] 蔡兆斌. 国内外院前急救现状与展望[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0, 19(7): 775-777.
[9] Kou K, Hou XY, Sun JD, et al. Current pre-hospital traumatic brain injury management in China[J]. World J Emerg Med, 2014, 5(4): 245-254. DOI:10.5847/wjem.j.issn.1920-8642.2014.04.001
[10] Chan CH. Evaluation of a simulation-based workshop on clinical performance for emergency physicians and nurses[J]. World J Emerg Med, 2015, 6(1): 16-22. DOI:10.5847/wjem.j.1920-8642.2015.01.003
[11] 易艳. 院前急救救护车及急救物品的细节管理[J]. 护理学杂志:综合版, 2011, 26(1): 19-20.
[12] 张海涛, 吕传柱. 2013年院前急救医学进展[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4, 23(9): 959-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