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8, Vol. 27 Issue (8): 827-830
我国航空医学救援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马岳峰, 何小军, 潘胜东, 钱嗣维     
310009 杭州,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马岳峰、何小军、潘胜东);310009 杭州,中华急诊医学杂志(马岳峰、何小军); 310053 杭州,中飞医疗有限公司(钱嗣维)

航空医学救援是使用装有专用医疗救护设备的民用航空器,为紧急施救患者而进行的飞行活动(MH/T1039通用航空术语)。航空医学救援由于其特殊性有其显著的特点:①救助效率高,有效提升伤病员救援成功率并降低病死率;②专业化程度高,对医护和飞行人员要求高;③受地理空间限制少,解决地面交通不通达或不通畅问题;④使用价格高,航空器、人力资源、油耗等成本高于地面运输。在欧美等地区,直升机已常规用于突发事件紧急救援和危重患者的快速转运。但是在中国,由于低空领域的管制等问题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无法完全解决,所以通用航空市场的发展明显落后于世界水平和中国经济的发展水平。可喜的是,无论在中央政府层面,还是在航空相关领域、市场主体等,都已经形成了一个共识:中国必须大力发展通用航空产业。

通用航空是指使用民用航空器从事公共航空运输以外的民用航空活动[1]。通用航空业是以通用航空飞行活动为核心,涵盖通用航空器研发制造、市场运营、综合保障以及延伸服务等全产业链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通用航空种类繁多,从公务航空、短途运输到应急救援、海洋监测等等,多达几十种。发展通用航空产业意义重大:①对经济总量具有明显的拉动作用,是国民经济新增长点;②能全面提升工业制造水平和航空管理水平;③完善综合运输体系,促进军民融合发展;④有利于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保障和改善民生[2]

2016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促进通用航空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6]38号),明确了2020年的发展目标:建设500个以上通用机场,基本实现地级以上城市拥有通用机场或兼顾通用航空服务的运输机场;培育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通用航空企业;生产5 000架以上航空器,明显提升国产化率;实现200万飞行小时,经济规模超过1万亿元;初步形成安全、有序、协调的发展格局[3]。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推动通用航空发展的政策和制度,切实推进解决“上天难、落地难”的问题。特别是建立了应急救助飞行审批绿色通道——民航明传电报《关于建立应急救援飞行计划申请绿色通道的通知》(局发明电[2017]3456号),为我国的航空医学救援发展开启了希望之曙光。

直升机因救援速度快、航线灵活,已经成为现代航空急救的主要载体。近年来,我国也开始不断报道用直升机或飞机运送各种危重伤病员的消息,当航空急救与陆上救护车、海上舰船等救护工具联合,构成“快速反应,立体救护”的医疗救护救援体系,将是未来急诊医疗服务的发展方向[4]

国务院于2018年4月12日发布了关于落实《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部门分工的意见,其中重点提出:要健全应急管理机制,推进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十三五”规划实施,加快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和航空医学救援体系建设,强化综合应急保障能力[5]。因此我国航空医学救援事业的发展必将迎来新的高峰,但如何高效地运用航空医学救援资源,科学、规范化地实施航空医学救援是我们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1 我国航空急救的现状

在我国,航空医学救援的运行主要包括两种模式:空运医疗后送的医疗模式和空运/空降医疗队模式[6]。运行模式主要以第一种为主,其首次大规模开始运用主要用于神舟系列载人航天任务航天员的救护保障,然而于2008年汶川大地震时却暴露出我国现有航空救援资源的严重不足,巨大的灾害面前各种陆路交通瘫痪再次突出了航空救援的紧迫性与重要性,这也是我国航空医学救援的第一次大规模运用[7]

随着我国承担的大型国际赛事、会议保障任务的增多,直升机救护保障也成为紧急医疗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北京急救中心(120),北京国际(SOS)救援中心、北京红十字999急救中心都拥有自己的航空救援直升机,并积极参与到北京周边地区的空中急救医疗服务中;此外,随着高速公路越来越拥堵、人民的经济条件越来越好,救护直升机已逐渐开始用于医院间重症患者的转诊运送。上海市、武汉市的急救中心和医院也通过与警务航空队、航空救援公司的合作,搭建起了“空中120”平台。第四军医大学附属西京医院更是组建了专业的航空医疗救援队伍——西京急救飞行医疗队,我国的航空急救发展欣欣向荣。21世纪初,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升,医院建设速度的加快,许多大型医院前瞻地建设了直升机坪/平台。2001年12月,武汉市急救中心就与武汉直升机通用航空有限公司签订了协议,通过“120”实施调度,开展医疗急救服务。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在2005年就建成了屋顶停机坪,并于2009转运了来自舟山的心梗患者,这是浙江省首次启用“空中120”转运患者。

但由于航空救援动辄几万的转运费用和航线管制的原因,此后的十年间并未再次使用,使得航空救援更多的沦为媒体聚光灯下的新闻效应。

1.1 主要运营模式

从提高效率,平战结合,构建陆海空立体救援网络,增强抢险救灾救死扶伤的综合应急救援能力和满足不同需求/需要等各个方面统筹考虑,在我国逐步开展专业化或准专业化的航空医疗救护已势在必行。但从目前航空医疗救助的盈利模式来看,虽然空中医疗救援市场很大,但高额的费用是个人难以接受的,远未达到全民使用的程度。急需建立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航空医学救援模式,通过国家、保险公司及个人共同承担相应的费用。

目前在中国应用航空医学救援的多是一些机构客户,例如之前的亚洲急救公司,欧洲急救公司的主要客户。因为外企公司的保险意识比较强,所以为他们为驻华员工都上了包含空中医疗救援的保险,这些客户占了当前空中医疗救援市场的90%。因此可以借鉴国外的两种模式。一是与保险公司合作,将空中医疗救护纳入商业保险,其费用由保险公司支付;二是采用会员制收费的方法,会员只要每年交一定金额的会费,便可免费享受相应的救援服务[8]

1.2 旋转翼和固定翼救援飞机的相互补充

《国家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十三五”规划》提出,构建陆海空立体化、综合与专科教员兼顾的紧急医学救援网络;强化远程航空投送能力;加强航空医疗救援和转运能力建设;支持鼓励通用航空企业增加具有应急救援能力的直升机、固定翼飞机、无人机还有其他相关专业设备发挥其在抢险救灾、医疗救援等领域的作用等。

虽然直升机在应急救援中具有种种优势,但它在飞行速度、航程、续航时间、使用地域上依然会受到一定限制。早期的直升机由于空间和载重的限制,机上除担架外,仅配备少量医疗设备,一般不进行较复杂的途中救护,只能进行病情相对稳定的危重患者转运;但随着更先进的监护型直升机进入航空急救体系,能够对现场急救和直升机后送途中重症伤员提供院内ICU病房一样全面的医疗救护,维持重症伤员的生命体征[9]

中国首架航空医疗救援固定翼飞机加入了999急救中心,该机配备世界先进的全套医疗设备:ECMO体外膜肺、监护仪/除颤一体机、呼吸机、供氧系统、真空担架、无线WIFI数字图像传输系统等,可谓是空中的小型ICU。在此之前,999急救中心曾启动救援和救护专用飞机,主要用于病情危重时城市之间的转院,使用的是普通的固定翼飞机(公务机),一次最低费用高达10万元。

2 航空急救的发展趋势

以日本医科大学千叶北总医院为例,该院有三个直升机停机坪,停机坪边上有飞机维护设备,提供了机务备勤条件,停机坪有专门标识的通道前往医院急诊部。这与日本当地那些不便于开设医疗机构的偏远地区,或是因为人口外流缩减了现有医院规模及裁撤急诊部门的地区对航空医疗有着很高的依赖度有关。

随着我国医疗机构改革的深入,三级医院取消普通门诊正成为趋势,各种医联体的建设进入了实质化的阶段,由此急危重症患者的快速、安全转运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航空医学救援体系的建设再次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期。2016年8月14日全国13家知名大医院牵手中飞医疗有限公司在杭州成立了“中国空中急救医院联盟”,目前全国共有68家成员单位。通过整合区域医疗中心的优质医疗资源和中飞医疗的航空急救资源,以更好地服务地方联盟医院的急危重症患者为目标,为我国的航空急救摸索出了一条可行的道路。

2.1 航空救援网络化

区域性航空医疗救援体系的建立,涉及军民航、卫生、民政、发改、国土以及省市人民政府等多个部门,需要建立区域联动机制和军民航协调机制,明确工作职责和流程,形成工作合力,统筹区域内三级航空医疗救援网络节点布局规划,推动网络建立。

2017年,北京市开始构建首都红十字航空医疗救护体系,上海市在打造长三角区域航空救援联合体,河南在构建24小时常态化的航空医疗救援救护圈;湖南在打造黄金一小时救援网络,湖北正在实现省内各市的医疗直升机起降点的全覆盖;2017年12月底,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作为自治区首家直升机救援基地医院与区内各家医院一道努力构建广西空中急救网络。

2016年8月起,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与中飞医疗有限公司合作构建浙江省“一小时”空中急救网络。中飞医疗负责提供直升机救援服务,浙医二院负责医疗保障服务,双方共同从浙江省空中急救医院网络布局、网络医院直升机停机坪设施建设、飞行医生、飞行护士培养、常态化救援飞行机制建设、空地无缝衔接机制等多个角度,构建了国内第一的浙江省“一小时”空中急救网络,使浙江省成为全国唯一具备常态化直升机医疗救援能力的省份,其中飞行数量、覆盖范围、救援难度位居全国首位。截止2018年4月,空中急救医院网络累计实施直升机空中救护84例,其中公益救助飞行23例。包括全国首例直升机-民航无缝对接跨省远程器官转运;完成全球首例空地病患医疗数据同步传输。浙江省“一小时”空中急救网络的建立,将极大地提高浙江省卫生应急救援能力,在进一步优化浙江省医疗资源布局,提高浙江省急危重症患者的综合救治能力及人民群众对优质医疗服务的可及性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2.2 航空救援便捷化

2012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航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4号)中明确提出积极发展医疗救助等新兴通用航空服务,2016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通用航空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再次提出“鼓励和加强通用航空在抢险救灾、医疗救护等领域的应用”。2016年初,国家卫计委提出了“启动陆海空立体化紧急医学救援网络建设”的工作要求,并正式启动《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十三五”规划》的编制。以冬奥会保障为契机,民航华北局也在积极推动京津冀区域航空医疗救援的协同发展。此外,民政部也在积极推动全国航空紧急救援网络的构建。便利的政策为航空救援的便捷化提供了基础与保障。

随着航空救援工作的进展,各种转运衔接的流程也越来越便捷,瑞金医院能做到从医院停机坪到病房仅需16 s,对急救来说时间就是生命,这也是空中救援的意义,但要不断缩短转运时间,背后是流程的规范与优化。

3 发展我国航空急救的工作重点 3.1 航空救援的体系化建设

航空救援的体系化建设是救援网络化的具体落实,也是保障航空救援有效性、患者安全性的必要措施,航空救援的体系化建设,要从航空救援的全程着手,从每一个细节完善救援的流程。体系化建设应当建立结合当地特点和需求的航空医疗救援指挥和管理系统,建立伤病员现场急救-空中救援(空中ICU)-基地医院救治为一体的航空医疗救援体系,实现各个环节的无缝衔接。但即便在天坛医院、安贞医院这样接诊危急患者较多的医院,直升机也经常停在马路上或者附近的运动场;也有医院的停机坪到最近的医疗大楼,有300多米的路程,且全路程和院内道路混行,这些都是目前航空急救缺乏体系化建设的表现。

3.2 航空救援的规范化建设

以上海瑞金医院为首的标准化基地医院,在航空医疗急救的设备与病房配备、医疗救援队伍、院内外衔接流程等多个方面定制出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

目前,上海的基地医院标准化建设已初具雏形,瑞金医院不仅配备有专业的救援设备,还组建了一支专业空中救援队伍,制定了转运标准,以及一整套转运机制。但打造完善、规范、标准化的航空医疗应急救援体系和管理机制以及培养航空医疗救援专业队伍将是下一步工作的重点方向,也是一个较长的累积过程。

3.3 航空救援的人员专业建设

直升机空间有限,同时也有心电监护仪等; 舱内配备心肺复苏设备、外伤包、呼吸器等急救设施,参与航空救援的人员应当接受专业的培训,以掌握在空中救援的各项技能。

上海瑞金医院瑞金医院已组建了一支30人的空中应急救援队,平时工作于外科、急诊、烧伤、重症医学、心外监护等科室,一旦有空中救援任务就会被召集起来执行空中救援任务。2016年5月起,瑞金医院联合上海市应急办、急救中心、公安局警航队等单位,每隔1~2个月就对这支空中应急救援队进行实飞实战演练。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组建了一支专业素质一流、身体素质过硬、心理素质稳定的空中急救医疗队,由急诊中心6名医生和6名护士组成;2016年12月16日举办“中国空中急救医院联盟首届飞行医护人员培训大会暨浙江省直升机医疗救援常态化工作会议”,开启了飞行医护人员培训工作;迄今已经举办了2期培训,完成了100多名飞行医护人员的专业培训。

所有的培训都是为了让专业人员掌握必要的空中急救技能,只有通过实战演练发现问题,完善航空医疗救援标准化流程,让航空医疗救援任务不再是新鲜事,使其成为医院常规救治工作的一部分。

3.4 运营模式的可持续性建设

早期的航空救援,要么是参与政府主导下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救援行动,要么就是患者自费的航空转运,都具有不可持续性,也使得航空救援的发展陷入了困境。由此,航空救援的商业化运作成为走出困境的又一选择,目前,我国的常态化、规范化航空救援还处在探索发展阶段,要形成较为成熟的商业化运作模式,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随着我国的公益基金会、商业医疗保险的介入,专业航空救援公司的发展,区域医疗中心综合实力的提升与重视,人民群众经济实力的提升和对航空救援的需求,我国的航空救援步入了稳步发展的阶段。目前一些保险公司已经推出“直升机医疗救援”专业险种,个人通过购买商业保险,缴纳较少的费用就可以使用直升机医疗这种高效医疗服务。针对一些特发的公共事件、特别的困难人员的紧急救援,公益性的慈善基金也将发挥越来越积极的作用。

总之,我国的航空医学救援服务仍处于初级阶段,但在国家大力发展航空救援体系的趋势下,各项发展条件及体系建设等重大问题均能得到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市场化水平也会逐渐提升,最终使我国的航空医学救援更加贴近大众,惠于人民。

参考文献
[1] 钟振东. 我国航空医疗救护发展分析[J]. 中国民用航空, 2017, 9: 22-23.
[2] 贾凌民, 胡象明, 文国庆, 等. 加快我国通用航空产业发展[J]. 中国行政管理, 2015(12): 94-96. DOI:10.3782/j.issn.1006-0863.2015.12.020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促进通用航空业发展的指导意见[Z]. 2016-5-17.
[4] 袁家乐, 周开园, 任杰, 等. 直升机医疗救援现状与展望[J].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17, 12(2): 164-167.
[5] 国务院. 国务院关于落实《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部门分工的意见[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4.
[6] 李哲, 夏季清, 涂艳, 等. 我国空运医疗后送护理技术体系研究[J]. 中国医院管理, 2016, 36(5): 50-53.
[7] 陶白江, 孙可, 曾丁. 建立我国的直升机空中"120"救援系统势在必行[J].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2014, 9(3): 247-249.
[8] Brown JB, Smith KJ, Gestring ML, et al. Comparing the air medical prehospital triage score with current practice for triage of injured patients to helicopter 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s:a cost-effectiveness analysis[J]. JAMA Surg, 2018, 153(3): 261-268. DOI:10.1001/jamasurg.2017.4485
[9] 航空医学救援医疗装备专家共识组. 航空医学救援医疗装备的专家共识[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8, 27(2): 141-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