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8, Vol. 27 Issue (5): 567-569
全程康复护理模式在脑卒中患者应用效果研究
王兴蕾, 赵存, 韩春彦, 豆欣蔓, 吴银瓶     
730030 兰州, 兰州大学第二医院肝病科(王兴蕾), 护理部(豆欣蔓), 神经内科(吴银瓶); 730030 兰州, 兰州大学护理学院(王兴蕾、赵存、韩春彦)

脑卒中是因脑动脉闭塞或破裂而导致的脑部血液循环障碍[1], 具有“四高一多”的特点:即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并发症多, 是“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2]。在脑卒中幸存者中, 75%~80%的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3]。在临床治疗中, 脑卒中患者偏瘫后肢体功能的康复速度较慢、康复效果较差, 导致很多患者留有肢体残疾, 使个人活动能力受到很大限制,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4]。有资料显示, 在脑卒中患者临床治疗过程中辅以合理的康复干预有利于促进其功能尽快恢复[5]。全程康复护理模式是将康复护理贯穿到患者入院到出院整个护理过程中。笔者将全程康复护理模式应用于脑卒中患者的治疗过程, 并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例来源于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纳入标准:①所选患者接受MRI或CT证实为脑卒中, 符合WHO关于脑卒中临床诊疗指南中的相关诊断标准; ②行肌力检查提示≥2级; ③临床资料完整, 神志清楚且依从性佳; ④生命体征稳定, 获得知情权, 由家属自愿签署同意书; ⑤研究获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标准:①严重并发症, 例如心梗、心衰者; ②严重肾、肝与肺脏器病变者; ③精神疾病、听力障碍以及脑出血开颅术者; ④小脑、脑干与蛛网膜下腔出血者; ⑤脑外伤、癫痫与智能低下者。本研究取得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共纳入76例,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36)和实验组(n=36), 对照组:女19例, 男19例; 年龄(63.81±16.72)岁; 其中脑出血14例, 脑梗死24例。实验组:女17例, 男21例; 年龄(63.85±16.94)岁; 其中脑出血12例, 脑梗死26例。两组一般临床资料(性别、年龄与疾病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均衡可比。

1.2 研究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即遵医嘱给予患者控压、溶栓、营养神经、降颅内压、并发症防治以及脱水等干预; 协助患者卧床休息, 给予2~5 mL/min流量持续吸氧, 头部放置冰帽或冰袋, 若患者痰多或昏迷, 需定时吸痰, 以保持呼吸道畅通; 视病情需要遵医嘱给予150 mL甘露醇20%静脉输注, 8 h/次; 20 mg速尿, 8 h/次, 将血压控制在150/90 mmHg(1 mmHg=0.133 kPa); 日常护理中定时协助患者翻身以及拍背, 加速痰液排出, 避免出现褥疮。

实验组:给予全程康复护理。

(1) 康复体位护理。疾病早期, 依照患者病情选取功能体位, 在充分保障患肢功能位的同时有效预防并发症(例如压疮)的出现, 避免不合理功能锻炼加重病情。患者头部向患侧倾斜30°左右, 肘腕保持伸直位, 肩关节外展外旋, 前臂保持中立位, 手拇指保持背伸, 指关节伸展, 避免畸形。大腿外展外旋15°, 保持膝关节微屈, 维持足部垂直状态, 必要时给予矫形鞋以避免足下垂。

(2) 心理康复护理。加强与患者之间的交流, 鼓励患者面对现实, 建立康复信心, 给予患者充分的支持与肯定, 从而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护理; 依照康复方案的内容将康复锻炼的要求及目标明确告知患者及其家属, 同时讲述康复锻炼属于循序渐进的过程, 积极配合训练有利于病情尽快恢复。鼓励家属积极参与患者的康复锻炼中, 多关爱体贴患者, 使其感受到来自各界的温暖, 保持乐观的心态接受治疗从而保障获得最佳疗效。

(3) 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而言, 康复训练可使脑部循环得到促进, 进而加速重组代偿中枢神经系统, 构建全新的功能系统。尽量于病发早期开展体位护理, 待患者神志清楚且具备稳定的生命体征, 则可实施康复治疗和护理。康复干预期间, 需遵照“先近端后远端”和“先大关节再小关节”的原则进行, 早期主要训练功能位肢体, 其后随着病情的恢复, 再逐渐过渡至被动主动训练、分离训练等。

(4) 康复指导。指导进行康复训练, 上肢:将手作为中心, 保持屈肌; 下肢:则将髋关节作为中心, 保持伸肌, 避免出现痉挛。若患者处于卧床期, 可选取拮抗位放置肢体, 伸展上肢关节, 屈曲下肢关节。未自主运动时可在床上开展肢体被动训练, 其中患肢关节以关节组织、肌腱与挛缩肌肉牵拉等被动活动为主, 尽量多开展拮抗挛缩痉挛的运动, 尤其是前臂旋后、肩外旋与外展、指关节伸展以及踝背伸活动, 能够避免肌肉萎缩、关节变形以及挛缩, 以粗大动作为主, 其后再开展精细动作, 幅度由小至大。训练初期可通过家属或护理人员的辅助开展被动运动, 将患者的手指脚趾握住, 使其小关节反复外展内收、屈曲、外旋、内旋; 促进指间关节屈伸, 使患者可自主运动, 其后再对腕踝关节背曲、足趾手指伸展动作进行训练, 使腕踝外旋、屈曲和内旋得到充分调动, 最后至患者手指可做精细练习为宜, 例如穿针。上述训练每日两次, 15~20 min/次, 以患者无疲劳感适宜。

(5) 康复饮食指导。指导患者进食清淡、低脂、低盐、易消化饮食, 食用适量豆类与鱼类蛋白质, 保证营养均衡; 多食新鲜果蔬, 保障大便畅通; 禁止食用刺激兴奋食物, 例如咖啡、酒、辛辣调料等。

1.3 评价指标

参照NIHSS评定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参照Barthel指数评定患者生活能力改善程度; 参照WHOQOL-100生活质量调查量表调查患者住院期间生活质量, 选定认知能力、整体健康、健康状态、生理功能四项指标, 总分100分, 评分与生活质量呈正比[6]

1.4 统计学方法

实验数据以SPSS 23.0统计软件处理,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 护理前后比较采用自身对照t检验, 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 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神经功能缺损与生活质量

护理前两组NIHSS评分、Barthel指数相当, 尽管护理后都有所改善, 但实验组改善的程度大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见表 1

表 1 两组Barthel指数和NIHSS评分对比
组别 Barthel指数 NIHSS评分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对照组(n=38) 40.28±13.87 72.56±13.79 11.60±1.84 8.53±1.72
实验组(n=38) 41.03±12.65 90.68±12.88 11.58±1.82 5.87±0.90
t 0.246 5.920 0.048 8.447
P 0.806 < 0.01 0.962 < 0.01
2.2 生活质量

两组护理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结果,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见表 2

表 2 两组生活质量对比
组别 健康状态 认知能力 生理功能 整体健康
对照组
  护理前 65.85±5.82 66.42±4.92 68.78±5.06 67.43±5.77
  护理后 84.63±6.71a 86.36±5.17a 85.89±4.76a 85.06±5.22a
实验组
  护理前 65.72±5.70 66.74±4.81 68.90±5.11 67.40±5.83
  护理后 76.54±6.33b 78.09±4.93b 75.87±5.09b 77.01±4.12b
注:对比护理前, aP < 0.05;对比护理后的对照组, bP < 0.05
3 讨论

脑卒中属于临床多发病, 病因复杂, 患者临床症状表现为头痛、恶心、意识以及听力障碍等, 具有较高的致残率以及病死率。脑卒中是由脑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造成病变周围脑细胞缺氧缺血[6]以及水肿坏死进而导致肢体功能障碍引起的, 病情严重时可对患者生命安全带来威胁。饮酒、肥胖、高血压和冠心病等为脑卒中关键危险性因素, 可对患者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7-9]

开展及时有效的全程康复护理, 可使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程度明显降低, 生活自理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此外, 对恢复患者的运动功能, 降低后遗症与并发症发生率均有积极作用[10-12]。本研究对选取的76例脑卒中患者依次施行常规护理、全程康复护理, 结果显示实验组NIHSS评分与对照组对比降低显著, 日常生活能力则提高明显(P < 0.05), 说明实验组采取的护理方案具有科学规范的特点, 能够使患者肢体接近协调, 重建运动模式。此外, 研究还发现两组护理后生活质量不同程度提高, 且以实验组提高的幅度更理想(P < 0.05), 再次证实全程康复护理能够加速肢体功能恢复, 有利于改善患者生活管理能力, 对保障生存质量有重要帮助。研究指出[13], 全程康复护理能够兼顾患者的生理、心理与日常生活护理, 通过采取一系列针对性与个体化康复计划, 提高患者生理舒适度的同时加速机体各项功能的改善与恢复, 避免遗留后遗症以及关节肌肉受损、痉挛加重和足内翻、下垂等并发症; 另外还保障了患者饮食的科学性, 使其身心健康状况提高。

总之, 在脑卒中患者临床护理中运用全程康复护理属于行之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 其对提升患者生存质量、自我生活能力以及减轻神经功能缺损有良好作用。

参考文献
[1] 陈娣, 杨光田. 脑卒中的降压治疗[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2, 21(12): 1409-1410.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2.12.033
[2] Mohan KM, Wolfe CD, Rudd AG, et al. Risk and cumulative risk of stroke recurrence: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Stroke, 2011, 42(5): 1489-1494. DOI:10.1161/STROKEAHA.110.602615
[3] 李水清, 李延萍, 高维亮, 等. 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外伤患者肢体功能及预后的影响[C]. //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学术会议论文集, 延安大学附属医院, 2007: 381-384.
[4] 朱美红, 王晶, 顾旭东, 等. 视觉反馈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J]. 中华护理杂志, 2015, 50(5): 577-581. DOI:10.3761/j.issn.0254-1769.2015.05.014
[5] 肖静. 观察早期康复护理在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5, 3(12): 170.
[6] 向秀芳. 急性脑血栓形成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的效果分析[J]. 中国医药指南, 2011, 8(5): 158-159. DOI:10.3969/j.issn.1671-8194.2011.05.113
[7] 安晓蕾, 郭亮军, 李彦梅, 等. 针灸电刺激康复训练结合因时护理模式在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 山西医药杂志, 2015, 44(18): 2190-2193.
[8] 刘卫华. 超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J]. 中外医学研究, 2015, 13(23): 86-87. DOI:10.14033/j.cnki.cfmr.2015.23.045
[9] 王萍. 中医综合康复护理在脑卒中后尿失禁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4, 11(1): 149-150.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1.086
[10] 王凤英, 王滔, 刘祚燕, 等. 超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障碍改善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 华西医学, 2015(7): 1308-1310. DOI:10.7507/1002-0179.20150376
[11] 梁月香, 严翎, 步红兵. 脑卒中患者全程康复护理效果的比较[J]. 护士进修杂志, 2006, 21(2): 110-112. DOI:10.3969/j.issn.1002-6975.2006.02.006
[12] 宁文帅, 于凤伟, 杨洋, 等. 超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J]. 护士进修杂志, 2013, 28(16): 1490-1492. DOI:10.3969/j.issn.1002-6975.2013.16.024
[13] 毕新颖. 不同的神经康复护理模式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比较[J].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4(11): 2949-2951. DOI:10.3760/cma.j.issn.1673-4351.2014.1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