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女,88岁,因“反复胸闷气喘10年,再发10 d”于2016年9月22日8:50分由120送至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患者近10年来反复出现胸闷气短,曾在本院心内科多次住院治疗,明确诊断为冠心病,缺血性心脏病,慢性心房颤动,慢性心力衰竭。此次10 d前在劳累下再次出现上述症状,伴双下肢浮肿,在家休息及自服药物(具体不详)无缓解。既往否认高血压病、糖尿病等其他慢性病史。入院查体:T 37 ℃, P 116次/min, R 30次/min, BP 120/77 mmHg(1 mmHg=0.133 kPa), SPO2 90%,嗜睡,高枕位,呼吸急促,颈静脉怒张,肝颈静脉反流征阳性,两肺闻及干湿性啰音,HR 126次/min,律绝对不齐,第一心音强弱不等,未及杂音,肝脾肋下未触及,双下肢轻度浮肿。2016年8月7日本院床旁心脏超声示:左室下壁、前壁中下段活动减弱,左室收缩、舒张松弛功能下降,符合冠心病诊断(左房径31 mm,左室径50 mm,左室射血分数48%); 入院后本院急诊心电图示:室率快速性心房颤动,心室率126次/min,Ⅱ、Ⅲ、AVF及V1-4导联ST段压低;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7.34×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5.28×109/L,红细胞计数3.45×109/L,血小板计数230×109/L; 血生化:钾4.82 mmol/L,肌酸激酶同工酶45 U/L,肌酸激酶263 U/L,血糖6.0 mmol/L,肝肾功能正常; 肌钙蛋白I < 0.05 μg/L,脑利钠肽3 210 pg/mL。血气分析(吸氧5 L/min):pH 7.44,PCO2 24.1 mmHg,PO2 90.8 mmHg,HCO3- 15.2 mmol/L,BE -6.5,乳酸3.2 mmol/L。初步诊断:冠心病,缺血性心脏病,室率快速性心房颤动,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加重,心功能Ⅳ级。予吸氧、速尿40 mg静推利尿减轻心脏负荷,西地兰0.4静推强心及硝酸甘油5 mg静滴扩管等治疗上述症状缓解不明显。患者于10:30突发呼吸、心脏骤停,血压测不出,立即给予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及肾上腺素静推,同时予以持续胸外心脏按压,10:45操作者发现患者胸骨塌陷,考虑胸肋骨骨折,向家属交待病情,家属同意使用腹部提压心肺复苏仪对患者进行腹部提压心肺复苏,10:56患者恢复自主心率,心电监护提示心房颤动,HR为107次/min,血压130/84 mmHg,11:30家属要求转入当地医院进一步诊治。
2 讨论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CA)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脏突然停止搏动,丧失泵血功能,导致全身组织严重缺血、缺氧,若不及时处理,会造成脑及全身器官组织的不可逆损害而导致死亡,是临床上最危急的疾病状态。目前,针对心脏骤停的主要治疗手段仍然以胸外按压心肺复苏术(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为核心,但复苏成功率及生存率并不理想。另外,胸外按压心肺复苏术应用也受到很多的限制:首先,受其胸外按压禁忌证制约而限制了其临床应用的范围; 其次,传统胸外按压中约有1/3以上被救者发生胸肋骨骨折,这直接影响了CPR的效果,在指南不断强调按压深度要加大的情况下,势必会导致此类并发症出现会越来越多; 再次,胸外按压还存在着仅注重循环复苏而不能兼顾到呼吸复苏的片面性[1]。
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术(腹部提压CPR)是利用腹部提压装置对患者腹部实施加压和提拉进行心肺复苏的一种新技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腹部提压CPR在心脏骤停抢救中有明显的复苏效果[1-3]。因此,2013年“腹部提压心肺复苏专家共识”正式颁布,其适应证包括:胸部创伤性心脏骤停、呼吸肌无力及呼吸抑制的全麻患者,尤其适用于存在胸廓畸形、胸部外伤、胸肋骨骨折、血气胸等胸外按压禁忌以及窒息与呼吸肌麻痹的心脏呼吸骤停患者[4]。本例患者经标准CPR方法复苏15 min后发生了胸肋骨骨折,如果继续按压胸部则会加重胸部损伤,同时骨折断端还会伤及肺、胸膜,据美国心脏病协会推荐,此类患者应行开胸心脏按压术,但现场不能立即开展时会延误抢救时间,致生存率下降。即便现场可立即实施,但对此类患者,也不建议行创伤性如此大的抢救措施,此时腹部提压CPR则是一种最优选择,该患者经腹部提压CPR 10 min后成功地恢复了自主循环。目前认为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术可能作用机制是通过胸泵、腹泵、肺泵及心泵机制产生人工循环和通气功能。进行腹部按压时,腹腔内压力增大,使膈肌受压上移,胸腔内容积减小,压力增大,负压变小,心脏受压容积减小,血液流出心脏,产生前向血流,同时腹部器官及容量血管受压,利于血液流回心脏,从而形成连续不间断的前进血流循环; 进行腹部提拉时,腹腔内压力减小,膈肌下移,胸腔内容积增大,压力减小,负压加大,心脏舒张,血液回流入心,为下次按压心脏泵血做准备[5]。
故对于心脏骤停患者,在无法实施标准胸外按压CPR的情况下,适时联合腹部提压CPR是一种很好的选择。
[1] | 王国涛, 张思森, 刘青, 等. 腹部提压心肺复苏临床应用研究:附40例报告[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5, 24(11): 1264-1267.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5.11.018 |
[2] | 黎敏, 宋维, 欧阳艳红, 等. 腹部提压心肺复苏的临床应用[J]. 中华危重病急救学, 2016, 28(7): 651-653. DOI:10.3760/cma.j.issn.2095-4352.2016.07.018 |
[3] | 王立祥, 宋维, 张思森, 等. 腹部提压心肺复苏多中心临床实验报告[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7, 26(3): 333-336.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7.03.019 |
[4] | 中国腹部提压心肺复苏协作组. 腹部提压心肺复苏专家共识[J]. 中华急诊医学志, 2013, 22(9): 957-959. |
[5] | Liu R, Liang ZJ, Liao XX, et al. Enhanced external Counterpulsation improves cerebral blood flow following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J]. Am J Emerg Med, 2013, 31(12): 1638-1645. DOI:10.1016/j.ajem.2013.08.0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