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7, Vol. 26 Issue (8): 976-978
公众“白金十分钟”急救实施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
胡苏珍, 何忠杰     
315104 浙江省宁波,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胡苏珍);100048 北京,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ICU(何忠杰)

“白金十分钟”理念认为,意外事件发生后最初的十分钟左右是急救关键时期,在此期间实施急救可缩短抢救时间或提高抢救成功率[1]。我国各大城市的急救反应时间大都在10 min以上(珠海14.70 min[2];北京市海淀区12.5 min[3]),因此,在紧急事件发生到120到达之前,现场目击者能否开展及时、有效的救护会直接影响抢救成功率[4]。为更好了解宁波市公众“白金十分钟”急救实施意愿及影响因素,笔者在“白金十分钟”全国志愿者联盟和宁波市红十字会的支持下,于2015年1月~12月针对宁波市不同群体开展了调查,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在此期间参加“白金十分钟”自救互救普及和宁波市红十字会救护员培训的学员作为调查对象。共调查了46家单位的1 300名学员,46家单位中,机关、企事业单位28家,公交、旅游等接触意外事件频率较高的单位(下文统称为特殊行业)18家。调查对象纳入标准为小学及以上文化程度,年龄18~60岁,自愿参加且无精神疾患。

1.2 调查工具

一般资料调查问卷由研究者自行设计。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本人及家庭成员健康状况等条目。急救意愿及影响因素问卷在参考何忠杰等[5], 夏哲远[6],周玲燕等[7]的研究基础上编制而成,包含17道选择题,内容涉及急救相关经历,急救意愿,影响急救意愿的因素三大方面。分别经5名相关领域专家进行内容效度(content validity index, CVI)评定,为0.906。方便抽样20名企业员工填写问卷,得出问卷Cronbach’s α值为0.777。

1.3 调查方法

由经统一培训的调查员在培训开始前组织匿名调查,问卷当场回收并密封。共计发放问卷1 300份,收回1 239份,其中有效问卷为1 110份,有效回收率为85.4%。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软件,用频数、百分比、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对所得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男女比例1.7︰1,18~45岁占77.0%,其余见表 1

表 1 调查对象的一般资料(n=1 110)
项目 分类 人数(名) 百分比(%)
性别 701 63.2
409 36.8
年龄 18~45 855 77.0
45~60 255 23.0
职业 机关或企事业单位员工 477 43.0
特殊行业从业人员 633 57.0
文化程度 高中(职高、中专)及以下 459 41.4
大专及以上 651 58.6
本人循环系统疾病病史 54 4.9
1 056 95.1
家庭成员循环系统疾病病史 216 19.5
894 80.5
急救培训经历 447 40.3
663 59.7
遇到过需要急救的状况 204 18.4
906 81.6
有参与急救的经历 59 5.3
1 051 94.7
2.2 “白金十分钟”急救实施意愿

有41.62%和37.84%的调查对象选择愿意在“白金十分钟”为陌生人实施CPR或创伤、急症等救护(表 2)。

表 2 “白金十分钟”急救实施意愿[例,%]
选项 愿意 不确定/不愿意 合计
实施CPR 462(41.6) 648(58.4) 1 110(100)
实施创伤、急症等救护 420(37.8) 590(53.2) 1 110(100)
2.3 急救实施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实施CPR和实施创伤、急症救护的意愿为因变量,以性别、本人循环系统疾病病史等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逐步回归。回归过程中,选入和剔除变量的显著性水准分别为0.05和0.10,各变量赋值见表 3。影响调查在“白金十分钟”实施CPR的因素有:性别、是否认同公众应在“白金十分钟”开展自救互救、本人循环系统疾病病史、急救培训经历、急救能力自评(表 4);影响在“白金十分钟”实施创伤、急症救护的因素有:职业、是否遇到过急救状况、本人循环系统疾病病史、急救培训经历、急救能力自评(表 5)。

表 3 变量赋值表
变量 赋值
性别 男=1;女=2
年龄 18~44=1;45~60=2
职业 公交、建筑、旅游、服务等行业=1;普通机关或企事业单位=2
文化程度 高中及以下=1;大专及以上=2
本人循环系统疾病病史 是=1;否=2
家庭成员循环系统疾病病史 是=1;否=2
急救培训经历 是=1;否=2
是否遇到过需要急救的状况 是=1;否=2
是否有参与急救的经历 是=1;否=2
公众应在“白金十分钟”内开展自救互救 认同=1;不认同=2
急救能力自评 熟悉=1;一般/不熟悉=2

表 4 实施CPR意愿影响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变量 B SE Wals P EXP(B)
性别 0.710 0.140 25.711 0.000 0.491
是否认同公众应在“白金十分钟”开展自救互救 0.505 0.165 9.405 0.002 1.658
本人循环系统疾病病史 1.409 0.332 17.974 0.000 4.090
急救培训经历 0.729 0.134 29.640 0.000 2.074
急救能力自评 1.928 0.330 34.152 0.000 6.874

表 5 实施创伤、急症救护意愿影响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n=1 110)
变量 B SE Wals P EXP(B)
职业 0.314 0.139 5.102 0.024 0.730
是否遇到过急救状况 0.634 0.167 14.513 0.000 1.886
本人循环系统疾病病史 0.627 0.304 4.259 0.039 1.873
急救培训经历 1.184 0.137 74.860 0.000 3.269
急救能力自评 1.201 0.279 18.513 0.000 3.322
2.4 急救意愿分析

提升“白金十分钟”实施急救意愿的因素分析见表 6

表 6 提升“白金十分钟”实施急救意愿的因素分析(n=1 110)
项目 不一定 不会/降低
亲近者 1 080(97.3) 30(2.7) 0(0)
有法律保障施救者权益 983(88.6) 102(9.2) 25(2.2)
有目击者 597(538) 401(36.1) 112(10.1)
周围有可方便获得的防护装置 347(31.3) 483(43.5) 280(25.2)
政府有针对施救者的奖励政策 21(1.9) 262(23.6) 827(56.5)
3 讨论

调查显示,分别有41.6%和37.8%的调查对象愿意在“白金十分钟”内为陌生人实施CPR和创伤、急症救护,这一数据较何忠杰等[5]的30.4%、刘延锦等[8]的29.9%和刘琼文等[9]的20.3%为高,但低于日本学者Enami M等[10]的54.86%,说明调查对象的急救意愿虽高于国内同行的研究结果,但与发达国家仍有很大差距。

调查显示,有急救培训经历,较好的急救能力自评都是影响调查对象是否在“白金十分钟”实施急救的积极因素,这与刘延锦等[8],Lynch等[11]的研究结果一致,可见较高的急救知识和技能水平有助于提高公众急救实施意愿。此外,特殊行业从业人员,本人有循环系统疾病病史者的急救意愿相对较高,可能是上述人群由于工作或自身原因,接触意外事件频率相对较高,使其对急救知识保持了较高关注度,从而获得了更多知识和技能。

近年来,常有施救者反被推上“被告席”的报道,使公众不敢轻易施救。而在“有法律保障施救者权益”、“有目击者”或“伤病员是亲近者”的前提下,大部分调查对象的急救意愿会提升。可见,急救相关法律缺失是影响公众在“白金十分钟”内实施急救的重要因素。此外,面对陌生人,担心疾病传播也是影响急救实施的主要障碍[12]

我国急救培训起步晚,培训体系仍需进一步完善。根据2015美国心脏学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培训指南[13],笔者建议从以下角度入手进行改革。首先,简化培训内容,在社区教授单纯按压式CPR代替传统CPR。第二,创设多元学习途径,让培训更可及。通过录像自学CPR,可达到和教师主导课程类似的效果,而培训成本更低。因此,可充分利用互联网开展混合式学习,以解决我国人口多、培训资源少的“供求矛盾”。此外,医院针对心脏病患者及家属开展培训[14],采用同伴教育的方法培训学生[15],建立对公众开放的“急救体验厅”等手段,都能让急救更融入生活。第三,开展情景化培训,提升应急能力。Donohoe等[16]的研究显示,即使已接受培训并掌握急救技能,在面对真实急救场景时,公众仍会由于紧张而影响施救。可见,急救培训还应包含应急能力的训练。因此,在培训中应尽可能地创设仿真情境,从而更好地提升公众应急能力。

培训后,急救知识和技能会随着时间推移逐渐衰退,需要进行复训。AHA基础生命支持(Basic Life Support,BLS)课程的复训间隔是2年,有专门针对复训学员的更新课程。中国红十字会救护员培训的复训间隔是3年,未设专门的复训课程,采用初训课程开展复训。研究表明,2年的复训间隔过长,应对学员进行更频繁的复训[13]。由此可见,复训的间隔及复训课程都需要进一步统一和完善。

为免除施救者的后顾之忧,很多国家都通过法律对施救者的权益提供保障,如美国的“好撒玛利亚人法”。深圳、杭州等城市也陆续出台了相关法律法规[17-18],旨在鼓励更多人参与急救。此外,还应通过舆论等手段,倡导“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的举手公益,形成更好的社会氛围。

20世纪90年代,美国开始在公共场所安置自动体外除颤器(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AED),要求在步行10 min内即可获得AED,同时开展相关培训,大大提高了心搏骤停抢救成功率[19]。在我国,仅在部分城市的机场、车站等配备了AED[20],远不能满足现场急救需求。此外,还可在急救中心实施主动性调度策略,如利用通信技术召集附近急救志愿者和AED,从而更好地实现主动复苏[21]

院前急救成功率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因此,公众白金十分钟急救实施意愿也成了公民素质,社会文明的集中体现。加大院前急救普及力度,完善院前急救相关立法,从而提高公众施救意愿,具有重要而深远的社会意义。

参考文献
[1] 何忠杰. 再论急救白金十分钟[J]. 解放军医学杂志, 2012, 37(5): 391-393.
[2] 杨丽娟, 糜庆, 鲁玲玲. 珠海市院前急救反应时间影响因素的研究[J]. 中外医学研究, 2012, 10(5): 143-144. DOI:10.3969/j.issn.1674-6805.2012.05.113
[3] 胡苏珍. 社区居民自救互救体系的建立与实施[D]. 上海: 复旦大学: 2012. 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246-1013100797.htm
[4] Sarah A, Alkandari, Lolwa Alyahya, et al.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knowledge and attitude among general dentists in Kuwait[J]. World J Emerg Med, 2017, 8(1): 19-24. DOI:10.5847/wjem.j.1920-8642.2017.01.003
[5] 何忠杰, 姚卫海, 张志成, 等. "急救白金十分钟-全国自救互救日"部分地区大众急救现状横断面调查[J]. 解放军医学杂志, 2015, 40(10): 841-845. DOI:10.11855/j.issn.0577-7402.2015.10.14
[6] 夏哲远. 护理从业人员院外实施心肺复苏术行为意愿的调查研究[D]. 合肥: 安徽医科大学: 2014. 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366-1014320408.htm
[7] 周燕玲, 周立君, 倪兆云, 等. 普通民众实施心肺复苏术的意愿与障碍原因调查分析[J]. 中国全科医学, 2014, 17(2): 206-210. DOI:10.3969/j.issn.1007-9572.2014.02.024
[8] 刘延锦, 王静, 李福琴. 社区居民学习和实施心肺复苏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调查[J]. 护理学杂志, 2012, 27(5): 81-83. DOI:10.3870/hlxzz.2012.05.081
[9] 刘琼文, 吴瑛, 周春燕. 冠心病患者家属心肺复苏培训意愿及障碍的调查[J]. 护理研究, 2010, 24(6): 486-488. DOI:10.3969/j.issn.1009-6493.2010.06.007
[10] Enami M, Takei Y, Goto Y, et al. The effects of the new CPR guideline on attitude toward basic life support in Japan[J]. Resuscitation, 2010, 81(5): 562-567. DOI:10.1016/j.resuscitation.2009.12.012
[11] Lynch B, Einspruch EL. With or without an instructor, brief exposure to CPR training produces significant attitude change[J]. Resuscitation, 2010, 81(5): 568-575. DOI:10.1016/j.resuscitation.2009.12.022
[12] 葛向煜. 高职护生对不同人群实施现场心肺复苏态度的调查分析[J]. 护理学杂志, 2005, 20(10): 56-59. DOI:10.3969/j.issn.1001-4152.2005.10.030
[13] 美国心脏学会. 2015年美国心脏学会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更新版)[EB/OL]. (2015-01-16)[2016-04-20]. http://guide.medlive.cn/guideline/preview/1/9673?token=3e0449c50e85142dff7124ccd699dfd8.
[14] 金金花. 心脏病患者家属心肺复苏认知现状及培训需求的调查研究[D]. 杭州: 浙江大学: 2013. 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335-1013375037.htm
[15] Choi HS, Lee DH, Kim CW, et al. Peer-assisted learning to train high-school students to perform basic life-support[J]. World J Emerg Med, 2013, 6(3): 186-190. DOI:10.5847/wjem.j.1920-8642.2015.03.004
[16] Donohoe RT, Haefeli K, Moore F. Public perceptions and experiences of myocardial infraction, cardiac arrest and CPR in London[J]. Resuscitation, 2006, 71(1): 70-79. DOI:10.1016/j.resuscitation.2006.03.003
[17] 人民日报. 解读《深圳经济特区救助人权益保护规定》[EB/OL]. (2013-07-10)[2016-04-20]. http://www.wenming.cn/wmpl_pd/zlzs/201307/t20130710_1339591.shtml.
[18] 新华网浙江频道. 杭州通过立法明确"紧急现场救护行为受法律保护"[EB/OL]. (2014-06-29)[2016-04-20]. http://www.zj.xinhuanet.com/newscenter/focus/2014-06/29/c_1111364244.htm.
[19] 央视新闻. 中国医生美国救人引发我国除颤仪配置思考[EB/OL]. (2015-03-30) [2016-04-20]. http://www.cn-healthcare.com/article/20150330/content-472051.html.
[20] 郑康, 马青变, 王国兴, 等. 心脏骤停生存链实施现状及预后因素研究[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7, 26(1): 51-57.
[21] 余涛, 唐万春. 主动、强化的复苏策略———心肺复苏新趋势[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7, 26(1): 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