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6, Vol. 25 Issue (8): 1097-1088
留学生急诊实习教学模式实践与探索
吴彩军, 何新华, 李春盛     
100020 北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急诊科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teaching model of overseas student internship in emergency department
Wu Caijun, He Xinhua, Li Chunsheng     
Emergency department of Beijing Chaoyang Hospital,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Beijing,100020,China

近年来,我国医学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在华医学留学生日益增多;因此,留学生教学水平高低成为医学院校教育质量评估的又一重要指标[1]。首都医科大学国际学院于2007年招收国际学员,全程英语教学,开创了建校五十多年来全程英语教学的历史。医学是实践性科学,急诊医学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具有紧急、危重、复杂等特点[2]。同年开始,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急诊科牵头承担了留学生急诊医学的教学与实习任务,对比国内五年制、七年制医学生临床教学,这是一项全新的任务,富有挑战性。由于教学对象与教学大纲均有别于既往的急诊实习教学,因此,建立一个相对稳定的教学模式,达到留学生实习大纲的要求显得尤为重要。

经过三年留学生教学经历,我们初步建立了一套针对国际学院留学生的教学模式并进行了总结,希望能为留学生急诊临床实习教学提供范本,也为首都医科大学急诊医学教研室制定规范化实习教学模式提供参照依据。

1 优选带教老师

会做的不一定会说,会说的不一定敢用英语说。国际学院留学生的教育首要问题就是“语言障碍”。虽然国际学员历经4年汉语环境熏陶,但真正能用汉语与患者进行交流的学员凤毛麟角。而他们的母语——“英语”,由于学生来自不同国家,有着差异显著的口音,还有迥异的生活环境,都对语言的表达和理解造成障碍;如何用英语正确地表达专业术语,是教学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带教临床医生的选择标准首先必须“敢说”[3]。因此,教研室规定临床实习带教老师必须是主治医师和/或以上年资,具有较强的急、危重症处置能力,且常年在急诊一线工作,临床经验丰富。但是,部分优秀的临床医生往往存在英语口语交流障碍。为了解决这个矛盾,教研室充分利用我科抢救室医师配备的优势:高年主治医生加低年住院医生。抢救室里的住院医师年轻富有朝气,在大学中都通过英语四级或六级,有扎实的英语功底及较好的口语能力,可以用自己最熟悉的词汇、最能代表自己风格的句式、最能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言语来与留学生对话[4]。在抢救室工作的过程中,可以在陪高年主治医生查房、诊疗操作的时候进行即时翻译,并且能够对留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及时回答。所以,高年资带教老师加英语能力强的医生辅助留学生教学,这种带教方式,通过对留学生的回访,深受他们欢迎。

2 通过模拟教学强化急救技术

国际学院留学生实习大纲规定,急诊科实习总共3周,急诊内科2周、急诊外科1周。由于急诊实习期短暂,对心肺复苏术(基础生命支持);电除颤技术以及呼吸机支持技术应该进行重点强化培训。

随着医学伦理学的发展以及对诊疗安全性的强调,模拟教学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医学临床教学。而急诊工作最大的特点是患者病情急、时间紧、患者与家属的情绪不稳定,带教过程中任何失误和差错都可能会给患者造成危害,甚至危及生命。因此,模拟教学可规避由于操作不当而引发的对患者的伤害、甚至死亡;以及受训者因操作缺陷可能受到的伤害[5-7]。由于中西方医疗环境以及背景文化的差异,以及实习时间短暂,每一位来急诊实习的留学生不可能参与到每个病种救治和每项急救技能的使用。为此,利用高仿真模拟人学习心肺复苏技术、除颤技术和呼吸机辅助通气技术是进行急救技术培训和强化的有效方式。具体方法:(1)急诊实习期每周进行两次固定时间集中演示与培训;(2)保证“示教室”每天按时开放,供学生进行演练;(3)急救技术考核。具体考核进行“情景模拟”,模拟试题均来自急诊科真实病例,目前已经总结了10多个“情景模拟”考题,供学生随机抽取考核;(4)基础生命支持和除颤仪的使用必考,也是必须掌握的内容。

3 培养急诊临床思维

临床医师的培养是一个逐渐成长的过程。急诊临床医师的实习阶段可以看作是医师真正进入临床的“入学前教育”,所以临床思维的培养尤其是“综合性思维”的培养对今后的临床实践工作起到决定性的作用[8]。急诊医学又称为“症状”学,急诊医师需要学会从“症状”到“疾病”的思维转换,这一特点在其他各个专科往往是不突出的。所以国际学院学生在实习期间,带教老师进行“带教式”病史采集;即边向患者采集病史,边引导性提问实习学生。如:患者主诉是“胸痛”,带教老师则提问“胸痛可能由哪些急诊常见疾病引起?”等等,然后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判。通过病史采集,拓展思维,同时灌输基本和重要的临床思维原则。一是“有罪推论”,即每一个来急诊的患者首先认定他是有疾病的;二是“先救命,后治病”,即急诊患者生命的保障和生命体征的稳定优先于疾病原因的明确;三是“先重后轻”,一定要先考虑潜在危及生命的疾病。当然,这些拓展性思维还需结合特定前提和适用条件:如不同国度与地区间的不同疾病发病率、地方性传染病以及社会背景文化习惯差异等。

4 改进集中学习方法

急诊科每周四上午“病例讨论”,由于国际学院医学生的参与,科室对每次进行病例汇报的医师进行了要求,即一定要摒弃传统“灌输式”的讨论方法,采用PBL(problem-based learning) 教学法,即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让问题贯穿整个病例讨论始终[9]。首先,根据实际病例提出问题让留学生和大家一起讨论,以激发大家的兴趣,带着问题听课和讨论。其次,在讨论过程中随机穿插一些问题,营造讨论气氛。最后,布置思考题,这种互动式教学方法,因为留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分组讨论发言收到较好的效果,同时也带动了本科医师积极发言讨论,以及大胆说英语的积极性。

5 多媒体教学

由于留学生在急诊的实习时间较短,针对急诊医学专业特点,更应多配合图片影像学等多媒体进行教学[2]。如为了让医学留学生了解肺动脉栓塞疾病而阅读典型CT 片;在多媒体课件中插入影音文件,不仅增强教学的趣味性,也加深医学留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感官理解。在近两年的教学实践中,尝试让能力较强的留学生进行一些基本操作技术的视频录影并且进行英文解读配音,拟作为今后学系教学课件资料达到了双重的效果:丰富急诊医学系对留学生授课教学课件视频资料;培养了视频操作者扎实与标准的基础操作能力。

6 问题分析与讨论

结合急诊医学有别于其他专科的特点,带教老师刻意组织留学生实习小组就常见问题集中分析与讨论。由临床医生根据急诊患者特点,出示一个病例,按照急诊就诊的方式,与留学生进行互动。从病史采集、体格检查、辅助检查逐层设问,留学生们积极做答,到最终明确诊断并给予治疗。让每一位参加讨论的留学生对所讨论的疾病具有充分的了解,并能积极参与到讨论中。最后,带教老师进行汇总,并就该疾病拓展分析,提高到综述的高度。留学生回馈反响强烈,认为这种以病例切入分析和讨论的教学方式非常适合他们的学习。

首都医科大学国际学院留学生急诊临床实习刚刚起步,其模式和方法处于实践和探索之中。我们总结了近三年来的一些带教经验,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当然,急诊医学系参与教学与实习的各成员单位,还需在联合教研室的领导下多进行沟通与交流,以便不断探索、改进、提高。

参考文献
[1] 姜苏华, 孙鹏程, 孙韵珩, 等. 来华医学学历留学生教育发展趋势初探[J]. 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 , 2006, 5 (9) : 8-9
Jiang SH, Sun PC, Sun YH, et al.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who Pursue their Degree in Medicine[J]. Researches in Medical Education , 2006, 5 (9) : 8-9
[2] 徐腾达, 于学忠, 盖晓荣, 等. 急诊科拥挤现象系统性回顾研究[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 2014, 23 (4) : 406-410
Xu TD, Yu XZ, Gai XR, et al. Asystemic review of global emergency department crowding research[J]. Chin J Emerg Med , 2014, 23 (4) : 406-410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4.04.013
[3] 范熙, 吕嘉春. 加强医学留学生人文教育的途径探索[J]. 中国医学伦理学 , 2014, 27 (4) : 527-528
Fan X, Lv JC. Humanities education in overseas medical students: issues and solution[J]. Chinese Medical Ethics , 2014, 27 (4) : 527-528
[4] 于子倩. 高年级医学专业留学生的医学汉语教学初探[J]. 医学教育探索 , 2010, 9 (4) : 522-523
Yu ZJ. Research on medical Chinese teaching for medical students[J]. Researches in Medical Education , 2010, 9 (4) : 522-523
[5] Devita MA, Schaefer JJ, Iutz J, et al. Improving medical crisis team performance[J]. Crit Care Med , 2004, 32 (suppl) : S61-S65 DOI:10.1097/01.CCM.0000110872.86812.1C
[6] Leape LL, Berwick DM, Bates DW. What practice will most improve safety? Evidence-based medicine meets patient safety[J]. JAMA , 2002, 288 (4) : 501-507 DOI:10.1001/jama.288.4.501.
[7] Grenvik A, Schaefer JJ, DeVita MA, et al. New aspects on critical care medicine training[J]. Curr Opin Crit Care , 2004, 10 (4) : 233-237 DOI:10.1097/01.ccx.0000132654.52131.32
[8] Hampe IC, Faries SG. Practice variation in the emergency management of croup[J]. Pediatrics , 2002, 109 (3) : 505-508 DOI:10.1542/peds.109.3.505
[9] Riquelme I, Velasco O. Physiotherapy students' perceptions of competences obtained through PBL methodology[J]. Med Teach , 2011, 33 (6) : 506-507 DOI:10.3109/0142159X.2011.586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