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救护强调在伤病突发的第一现场,由第一目击者在第一时间作出迅速正确的反应,可简称为三个“一”。它是有效实施初步紧急救护措施的基础,其目的是挽救生命、控制病情恶化、减轻伤残和痛苦,争取进一步救治的机会,达到提高急救成功率的目标。现场救护是急诊医疗服务体系(EMSS)极为关键、不可替代的首要环节。因此,三个“一”就成为大众救护与培训时需把握的核心。
1 三个“一”的内涵 1.1 第一个“一”:伤病突发的第一现场80%以上心脏骤停发生在医院外;40%以上死于发病后15 min;抢救时间早1 min,成功率将上升10%。心搏骤停4 min内,抢救成功率约50%;心搏骤停6 min内,抢救成功率约10%;超过6 min后,成功率仅为4%;超过10 min以上,抢救成功率几乎为0[1]。美国每年心脏猝死占36%,其中80%发生在家中[2],抢救生存率26.3%[3];欧美国家,应用现场心肺复苏技术(CPR),每天约有100多人幸免于死;猝死人员有35%~40 % 如经现场及时进行心肺复苏,可以挽救生命[4]。我国每十秒钟就有一个人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每年54万人死于猝死,抢救成功率不足1%[5]。
全球每年因交通事故致伤约1 500万,致死约70万。在我国,每年各类伤害发生约2亿人次,占全年居民患病就诊总人次数的4.0%,死亡人数逾百万,占死亡总人数的9%左右,是继肿瘤、心、脑血管病之后第四位重要死因,最为常见的伤害主要有交通运输伤害、自杀、溺水、中毒、跌落等,占全部伤害死亡的70%左右,死亡及伤残人群75%是青壮年,最主要的原因是交通伤。
1.2 第二个“一”:具有现场救护能力的第一目击者“遇事都依赖专业人员”是当今的绝大多数人的强势理念,这种思维延伸到现场救护时,也使人们将抢救患者的希望完全寄托于医护人员,或是想方设法呼叫专业人员到现场急救,将患者尽快送到医院。这种传统的现场救护观念,往往使患者丧失了最佳的抢救时间。在发病、受伤的现场(如家庭、道路、工作和娱乐休闲场所等)最早几分钟、十几分钟对于抢救至关重要,医学上称之为“救命黄金时刻”,每推迟1 min抢救,患者及伤者的病死率就上升3%[6]。然而,绝大多数情况下,在发病、受伤的第一现场,“第一目击者”不会是急救专业人员,几乎都是没有掌握基本急救技能的普通人,不会在第一时间进行施救。恰恰这些人最需要进行培训,了解和掌握一定的急救知识和技能十分重要。因此,进行“第一目击者”急救知识培训,在“救命黄金时刻”对患者实施及时、先进、有效的初步救护,可挽救更多生命,这是现代救护的新理念。
“第一目击者”英文是“First Responder”,原意是心脏骤停发生后,现场第一个做出反应并采取急救行动的人。这不专指医生,可以是患者边的任何人。这个词起源于20世纪的西方欧美国家,它成为“志愿者”队伍中最重要的成员。主要是学习以救命为主的基本急救知识和技能,经过规范培训,通过考试后获得证书,就可以在现场对伤病患者进行救护工作,成为社区民众开展“自救互救与他救”的重要力量。任何一个社会人都可能成为“第一目击者”,在发达国家已经达到城镇人口的8: 1~15: 1,而我国真正训练有素的“第一目击者”不到1%。
1.3 第三个“一”:第一时间做出迅速正确的反应疾病急性发作和意外伤害的发生情况各种各样,具体的最佳救治时效也各不相同,救治时效的意义也不同,有的是决定生死的时效,有的是决定治疗效果的时效。研究认为,心跳呼吸骤停的黄金时间是4~6 min,严重创伤有铂金十分钟和黄金一小时的说法[6],许多交通事故致死均发生在伤后 30 min内[7]。因此,若能在伤后5 min内给予救命性措施,伤后30 min内给予医疗急救,则18%~25%患者的生命可因此而得到挽救[8-9]。脑卒中(中风)发生后的3~4.5 h是治疗的黄金时间,如果脑梗塞在3 min内给予溶解血栓治疗,可以恢复部分功能[10-13]。对于心肌梗死患者来说,时间就是生命,发病1~2 h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心肌未受到损伤,恢复后可以无任何后遗症,国外研究数据显示,延误时间每延长30 min,患者的病死率增加7.5%[14]。肺栓塞发病48 h内最危险,严重者可发生心脏和呼吸骤停[15]。早期大量补液已被证实是预防挤压综合征相关急性肾功能衰竭(ARF)的最有效方法,如果补液不充分足或延迟到受压6 h以后才开始补液,ARF几乎不可避免[16]。眼外伤得到确定性治疗的时间≤24 h的并发症较少,感染率较低,最好在伤后6~8 h内进行,才有可能不失明。食物中毒催吐的第一时间是1~2 h内,洗胃的第一时间为6 h内。
2 有效开展“现场救护——第一目击者行动”主题活动 2.1 倡导建立“现场救护——第一目击者行动”活动日第一目击者现场救护水平可以体现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和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鉴于上述三个“一”的重要性,我们倡导在全社会发起每年的1月11日作为开展“现场救护—第一目击者行动”活动日,强化三个“一”的社会认同,培育成为一个新的健康日。目的是向广大公众宣传现场救护的急救知识,开展了以“现场救护—第一目击者行动”为主题的系列现场救护,普及急救技能,使更多的大众掌握现场抢救技术。
2.2 建立“现场救护—第一目击者行动”联盟现场救护是一项需要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公益事业,是反映社会文明程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构建以急救专业部门为基础,来自于各方面的志愿者共同参与的“现场救护—第一目击者行动联盟”迫在眉睫,应当包括急诊、急救相关单位和科室、各级各专业医疗单位、红十字会、各相关媒体、教育部门、社会团体、政府部门和志愿者等,搭建一个广泛、持久的培训与教育平台。通过这个平台使人们心中根植“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的理念与方法,在遇到突发状况的危急时刻,每一个“第一目击者”都能够勇于和善于伸出援手、科学有效施救,让爱心与技能融会贯通,用行动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2.3 开展“现场救护—第一目击者行动”的效果湖南省人民医院于2016年1月11日组织实施了“现场救护—第一目击者行动”活动。邀请了省卫生计生委、红十字会、教育局及文明委的领导、长沙市区范围内的各大医院急救专家、各大媒体、部分大学和中小学老师、社区服务中心、公安交警、消防武警等单位共300多人参加,共同发起了湖南区域内的“现场救护—第一目击者行动”联盟。设计了行动会徽、会旗和第一目击者培训师资课程,出版了《现场急救——第一目击者指南》一书作为培训教材,制定了联盟章程和培训要求,经过培训考核合格后发放师资培训合格证书。
本次活动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果,得到了政府相关部门的高度认可,得到媒体的广泛宣传,得到许多单位的培训请求。先后开展了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的培训工作,医院内建立一个专门的急救小屋安排社会个人和团体培训。与“湖南急救网”合作建立专门的网站,并举办4个课时的志愿者班、8个课时初级志愿者救护员班以及16~24个课时中级志愿者救护员班,中级救护员经过两次以上的复训合格可成为初级师资。开通微信平台进行第一目击者调查和培训效果跟踪,分析社会的需求。联盟成立以来,开展普及讲座近百场,共培训民众近4 000余人,志愿者200多人。开展第一目击者现场急救培训15场,培训民众近1 500余人,志愿者100多人,包括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学生和党校的学员,有从建筑工地的农民工到IT公司的白领都积极热切地参与,各种主流媒体宣讲近30次。
[1] |
田建广, 陆峰, 郭永钦. 院外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成功病例回顾性分析[J].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 2012, 7 (1) : 45-48 Tian JG, Lu F, Guo YQ.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180 Successful case of Pre-hospital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J]. Chin J Emerg Resus Dis Med , 2012, 7 (1) : 45-48 DOI:10.3969/j.issn.1673-6966.2012.01.016. |
[2] | Lund-Kordahl I, Olasveengen TM, Lorem T, et al. Improving outcome after 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 by strengthening weak links of the local Chain of Survival; quality of advanced life support and post-resuscitation care[J]. Resuscitation , 2010, 81 (4) : 422-426 DOI:10.1016/j.resuscitation.2009.12.020.Epub2010Feb1 |
[3] | McNally B, Robb R, Mehta M, et al. 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 surveillance -Cardiac Arrest Registry to Enhance Survival (CARES),United States,October 1,2005-December 31,2010[J]. MMWR Surveill Summ , 2011, 60 (8) : 1-19 |
[4] | Sipsma K, Stubbs BA, Plorde M. Training rates and willingness to perform CPR in King County,Washington: a community survey[J]. Resuscitation , 2011, 82 (5) : 564-567 DOI:10.1016/j.resuscitation.2010.12.007. |
[5] |
聂雪琼, 李英华, 李莉, 等. 我国6省城乡居民安全知识与急救技能现状研究[J].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 2014, 9 (6) : 524-527 Nie XQ, Li YH, Li L, et al. Status of safety knowledge and emergency skills of the residents in 6 provinces in China[J]. Chi J Emerg Resus Disaster Med , 2014, 9 (6) : 524-527 DOI:10.3969/j.issn.1673-6966.2014.06.013. |
[6] | Gu XM, Li ZH, He ZJ, et al. A meta-analysis of the success rates of heartbeat restoration within the platinum 10 min among outpatients suffering from sudden cardiac arrest in China[J]. Mil Med Res , 2016, 3 (1) : 1-15 DOI:10.1186/s40779-016-0071-8. |
[7] |
祝益民, 韩小彤, 刘晓亮, 等.
现场急救--第一目击者指南 [M]. 长沙: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5 : 3 -10 .
Zhu YM, Han XT, Liu XL, et al. First Aid Guide for First Responder [M]. Changsha: Hunan Science &Technology Press, 2015 : 3 -10 . |
[8] | Fleet R, Poitras J. Have we killed the golden hour of trauma[J]. Ann Emerg Med , 2011, 57 (1) : 73-74 DOI:10.1016/j.annemergmed.2010.08.003 |
[9] | Shirley PJ. Transportation of the critically ill and injured patient[J]. Hosp Med , 2000, 61 (6) : 406-410 DOI:10.12968/hosp.2000.61.6.1356 |
[10] |
白祥军, 李占飞. 完善创伤急救医学体系建设的必要性[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 2010, 19 (5) : 125-129 Bai XJ, Li ZF. the necessity of refining trauma emergency treatment system construction[J]. Chin J Emerg Med , 2010, 19 (5) : 125-129 |
[11] |
徐敏, 金静芬, 陈金花, 等. 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时间窗实时追踪分析前后的比较[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 2012, 21 (11) : 1272-1274 Xu M, Jing JF, Chen JH, et al. Treatment effect analyze on Thrombolytic therapy for cerebral apoplexy patients based on different time window[J]. Chin J Emerg Med , 2012, 21 (11) : 1272-1274 |
[12] | Wahlgren N, Ahmed N, Dávalos A, et al. Thrombolysis with alteplase 3-4.5 h after acute ischaemic stroke (SITS-ISTR): An observational study[J]. Lancet , 2008, 372 (9646) : 1303-1309 DOI:10.1016/S0140-6736(08)61339-2. |
[13] | Lahr MM, Luijckx GJ, Vroomen PC, et al. The chain of care enabling tPA treatment in acute ischemic stroke: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organisational models[J]. J Neurol , 2013, 260 (4) : 960-968 DOI:10.1007/s00415-012-6647-7. |
[14] | Sorita A, Ahmed A, Starr SR, et al. Off-hour presentation and outcome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BMJ , 2014, 348 : f7393 DOI:10.1136/bmj.f7393 |
[15] | Yousuf T, Brinton T, Ahmed K, et al.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 Use in Cardiac Arrest Secondary to Fulminant Pulmonary Embolism[J]. J Clin Med Res , 2016, 8 (3) : 190-195 DOI:10.14740/jocmr2452w |
[16] | Vanholder R, Borniche D, Claus S, et al. When the earth trembles in the Americas: the experience of Haiti and Chile 2010[J]. Nephron Clin Pract , 2011, 117 (3) : c184-197 DOI:10.1159/0003202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