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马拉松赛事全程42.195 km, 赛程长,是人体的极限运动。马拉松赛从07:30鸣枪开跑到14:00赛事结束,医疗保障线路长,时间长。根据近几年发生马拉松猝死事故统计,国内马拉松的猝死概率为1/50 000 [1]。绍兴从2017—2024年(其中2021年因疫情停办),共主办了七届绍兴马拉松比赛,由于赛事组织到位,医疗保障细致,均以零猝死率成功举办。本文对七届绍兴马拉松赛事医疗保障模式进行了总结和盘点分析。
1 赛事医疗保障模式当前,国内大型马拉松赛事的医疗急救保障体系主要由赛事保障通讯与指挥体系、医疗急救保障服务团队、医疗物资与运输,以及赛事保障运营等几个关键部分组成[2]。如太原马拉松医疗保障的组织体系分为医疗救治和医疗志愿服务2个系统[3];南京马拉松医疗保障体系中,医疗服务与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为最重要的两个部分[4];温州马拉松医疗保障工作方案大致分为救护车配置、医疗站配置、移动AED和救护员志愿者配置[5]。绍兴的七届马拉松赛医疗保障模式主要总结了6个作战单元(也称为六道防线),即医疗志愿者单元、赛道应急救援单元、医疗站单元、救护车单元、空中救援单元和定点医院组成。图 1为绍兴马拉松赛医疗保障模式图。
![]() |
图 1 绍兴马拉松赛医疗保障模式图 |
|
以“科学应对、反应快捷、处置有力、诊疗规范”为原则,全力以赴做好绍兴马拉松赛事医疗保障工作,建立“统一指挥、分工协作、各司其职、无缝对接”的工作机制,最大可能避免伤残死亡事件的发生,为历届绍兴马拉松赛提供优质高效的医疗保障服务。
1.2 成立组织机构成立历届绍兴马拉松赛现场医疗保障应急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赛事现场医疗保障工作的组织、协调、调度等工作。比赛当日设医疗救援现场指挥部,现场指挥部下设六道防线。
1.3 构建赛道六道防线 1.3.1 医疗志愿者防线赛道医疗志愿者共700人,全部由市红十字会从绍兴高校招募,以高年级医学生及已取得初级救护资质的学生优先,通过市红十字会培训并取得救护员证。分为赛道观察哨:600名,在赛道沿线按照每100 m/人(在起终点及赛道风险路段按照50 m/人)与赛道应急救援固定(骑行)岗交叉混编,要在第一时间发现赛道紧急情况及周边意外情况,在初步判断伤情的同时,第一时间呼叫,并协助做好现场秩序引导维护;喷雾志愿者:100名,在中后半程赛道共安排17组,每组3~5人,以相应医疗点后500 m为起点往后每50 m一人,主要为运动员提供喷雾服务,并兼顾赛道观察哨的职责。
1.3.2 赛道应急救援防线分为固定(骑行)岗,由290名取得AHA证书以及通过赛道救援认证的资深赛道救援志愿者或医务人员承担,按照1公里/台的数量(在起终点和赛道风险路段按照0.5 km/台)配置AED 80台,主要负责在赛道上来回骑行巡视,及时发现赛道上的突发医疗方面的情况,第一时间对伤病员开展及时处置,紧急情况下第一时间进行CPR或AED操作,为挽救生命争取时间;急救跑者(跑兔),根据历次马拉松赛特点配置移动急救跑者(跑兔)80名,负责赛道医疗瞭望、赛道医疗信息传递、遇紧急情况启动赛事生存链。紧急情况下,在赛道急救志愿者未到位前,为心脏骤停患者实施心肺复苏。
1.3.3 固定医疗站防线从起点开始,平均每2~2.5 km设置一个固定医疗站,每个固定医疗站安排6~8人,包括:负责人1名,中级以上职称的内科(有丰富急诊、心脑血管疾病救治经验)、外科(有丰富创伤外科、骨科救治经验)医师各1名,护士(有丰富急救护理经验)2名,志愿者2~3名。设置在全程、半程和迷你跑终点、半程处等危险点的固定医疗站,除上述基本人员配置外,再增加有丰富急诊救治经验的医师或麻醉科医师1名,高年资护师1名。每个医疗站由一个医院负责。主要职责:医疗站负责人:负责召集本站医疗队员按规定时间到岗,点名后按规定上报现场指挥部到岗情况;负责随时与附近救护车、赛道救援组、志愿者保持联系,一旦收到伤情信息,及时根据站点人员分工,全面组织、协调现场医疗救治工作,指导医护人员按医疗常规诊治伤患;负责与救护车团队做好患者交接;紧急情况第一时间报送现场指挥部。医疗站医生:注意观察场上运动员,及时发现潜在风险;服从站点负责人指挥,按工作流程开展现场医疗救治工作。医疗站护士:服从站点负责人指挥,按工作流程开展现场医疗救治工作;熟练掌握医疗急救护理知识和技术,有效完成医疗急救护理任务;负责赛时对运动员的观察,协助医师对伤患者进行救治。物资配备:必备的急救药品和器材、除颤仪、监护仪、简易呼吸器、便携式瓶装氧气(含氧气头、湿化瓶、吸氧管)、担架、轮椅、血压计、小夹板、绷带、棉垫、输液架、简易地垫、保温毯等。通讯设备:对讲机两套。
1.3.4 急救点(120救护车)防线几乎所有承办马拉松赛事的城市在执行医疗急救保障任务都把救护车等距布放,但事实上,猝死发生大多都在终点或靠近终点3~5 km以内,从提高利用率和保障率考虑,救护车应从起点到终点渐密布放才合乎情理;因此,在布局上考虑定点车辆任务完成后,逐步向终点推进,增加靠近终点区域保障车辆的密度[6]。从起点开始每2~2.5 km设置一辆救护车,位于两个相邻的固定医疗站的中间。每车的保障范围为相邻两个固定医疗站之间的赛道段,在特殊的赛道位置增加救护车的布点,共计26辆,救护车定点位置完成任务后,逐步向终点推进。配置:医生、护士、驾驶员各1人。在起终点、迷你跑终点和随运动员行进的救护车上再增加一名心内科医师或者麻醉师待命。物资配备:参与赛道救援的救护车全为监护型5G救护车,带监控视频、生命体征传输设备,标准装备配置齐全,并每车配担架及必备的医疗急救设备、药品和耗材。对讲机2套,一套为120院前急救系统所配对讲机,另一套为赛道应急通信系统。转运原则:急救车转运伤员一般按就近原则转运至定点医院,特殊情况报现场指挥部,并听从安排。制定比赛区域急救转送的相应定点医院及临时停机坪安排表。主要职责:救护车医护人员:保持通讯畅通,坚决服从现场指挥部的指挥;转运伤员时与现场其他医护人员做好患者交接;按院前急救工作常规对患者进行救治;轻症伤病员根据转运方案送往就近定点医院,重伤员或危重伤员根据现场指挥部指令送至具备相应救治能力的定点医院;保持与现场指挥部及120调度中心联系,以便现场指挥部及时通知收治医院做好急救准备或协调交警疏导交通;患者送达后返回原地继续待命。救护车司机:严格遵守交通法规,保证行车安全,赛道行驶注意避让运动员;提前熟悉赛道及各定点医院转运路线;服从领导,认真执行院前急救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熟练掌握驾驶技术及相关医疗急救知识,协助医师、护士完成伤患者转运任务;负责急救车保养、消毒、保洁,保证车辆整洁并正常运行。
1.3.5 空中救援防线选取起终点、两家定点医院、半程处和30 km处空旷地方,设置直升飞机临时起降点。由公安部门负责做好院外临时起降点的现场管理,院内临时停机坪由各相关医院负责。主要职责:负责做好现场部署工作及航空救治任务的空中航线申请工作;比赛当天直升飞机公司派遣1架医疗直升飞机及1组医疗保障人员待命,负责做好医疗保障,对比赛中发生的重大突发情况及时进行起降并救援。
1.3.6 定点医院防线安排10家定点医院,同时赛道沿线各基层医疗机构,要做好接收、处理轻症患者的准备。主要职责:所有定点医院和相关基层卫生院受现场指挥部统一协调,院内开辟绿色通道,预留部分床位,组建医疗救治小分队和救治专家组,承担危急重症伤员的院内医疗救治工作。
2 赛事医疗保障准备 2.1 开展马拉松赛救援技能培训有文献资料报道,缺乏马拉松赛医疗保障人员的赛前培训方案和课程,由于大赛医疗保障人员和志愿者的更替,每次大赛医疗保障中均会出现很多“新手”,缺乏马拉松赛医疗保障知识、技能和经验,不能很好保障大赛运动员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因此亟需探索和制定马拉松赛医疗保障人员的赛前培训方案和课程[7]。绍兴马拉松医疗保障培训主要由绍兴市急救中心负责,制定严密的培训方案、课程和考核要求。对所有赛道保障人员开展赛道急救技能培训,包括现场救护技能培训、赛道救援培训、AED专项培训和AHA的基础生命支持培训等,并通过考核认证。所有医疗站单元、救护车单元保障人员还应取得市急救中心院前急救培训合格证,确保院前急救操作流程熟练。
2.2 开展赛道救援应急演练按照赛道医疗保障模式,开展赛道救援综合应急演练,模拟赛道上发生运动员晕厥等突发情况开展赛道紧急救援、医疗站救治、急救车转运和定点医院抢救等一系列应急演练,使每一位参与医疗保障的工作人员进一步明确工作流程,提高应对赛道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促进相互之间的衔接和协同作战能力,最大程度地减少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
2.3 赛前召开马拉松医疗保障动员会组织所有参与马拉松赛现场医疗保障工作人员召开动员会,对保障工作的方案、保障环节、工作职责、工作要求等进行明确。将马拉松赛现场医疗保障及应急响应实施方案印发给每一个参与赛道救援的工作人员。组织所有医疗保障工作人员在赛前实地踩点,确保所有人员熟悉本届马拉松赛道,熟悉自己的工作地点、工作流程和岗位职责;实现定点、定岗、定人、定任务、定责任。
3 赛事当天现场保障 3.1 准时到岗根据赛事保障要求,所有人员需要在早上5点之前到达指定位置。各医疗站、急救点、各小组按照各自职责,由负责人清点人员、物资和设备,检查通信设施,确认后向各单元总负责人报告。各单元总负责人于05:10前将到岗情况报现场指挥部。现场指挥部于05:20左右对各单元人员进行再次点名。
3.2 随时待命所有人员到岗到位以后,必须在各自指定岗位待命。随运动员陆续进入管辖地段时后,随时观察周边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处理,紧急情况第一时间报告。
3.3 赛道救援比赛开始后,医疗保障人员必须严密观察赛道情况,及时发现突发情况,第一时间实施救援。原则上,赛道观察哨在初步判断伤情的同时,第一时间呼叫临近医务人员或赛道救援者,并做好现场秩序引导维护;附近医务人员或赛道救援人员从看到或听到呼救开始,于1 min内到达,开展救治。
具体绍兴马拉松医疗保障工作的全局示意图,见图 2。
![]() |
图 2 绍兴马拉松医疗保障工作的全局示意图 |
|
合理的预案及充分的准备是保障成功的前提[8],需根据赛事规模、参加人员的数量及特点进行相应的保障人员及物资准备[9]。医疗站点与救护车交叉分布形成呼应,相互支援。有文献资料记载,尽早识别并启动急救链、尽早启动高质量的CPR和尽早获得并使用AED是成功复苏SCA患者的关键因素 [10]。因此,我们周密制定历届绍兴马拉松医疗保障方案,每届马拉松结束后,进行伤员数据及药物回收统计分析,对保障各环节进行复盘(见图 2),使其布点更合理,应急物资配备更到位,特别是对配置AED及除颤仪的数量尤为关键,整个赛道共配置80台AED和56台除颤仪,对选手进行动态监控,保证AED及除颤仪使用无盲点,覆盖黄金抢救时间。若有昏厥、倒地、面色苍白、意识不清等情况,可第一时间处置,呼叫移动AED、医疗站或救护车。
4.2 调度指挥体系是绍兴马拉松赛医疗保障成功的关键绍兴历届马拉松医疗保障指挥系统运用5G指挥调度系统和赛道应急通信系统,配备对讲机2套,一套为120院前急救系统所配对讲机,另一套为赛道应急通信系统对讲机。每辆车上安装GPS卫星定位,视频监控系统,5G生命体征传输系统和远程会诊系统,指挥部指挥者通过GPS能够精准定位,全面掌握所有车辆的位置,并能通过视频监控和5G AR眼镜,了解到车辆周边的环境,医疗舱患者的情况,遇到呼救,能够快速准确的调派车辆以及远程视频会诊指导,大大提高了整个保障队伍的反应速度和应急救援的精准度。
4.3 赛道风险点管控是抑制马拉松赛事应急突发事件的源头 4.3.1 赛道主要风险点马拉松比赛中猝死是比较危险的事情,而目前大多数猝死以半程马拉松为主,且多发生在终点前5 000 m内,多数猝死选手没有训练基础和马拉松经历 [11]。同时有文献资料显示,马拉松赛终点区域的医疗保障和救援非常重要,马拉松赛事中应加强后半程医疗力量的配置。15~20 km赛段及全马最后的2 km赛段是心脏骤停和心源性猝死最高发的区域,其次为20~25 km赛段和最初10 km赛段。而绍兴马拉松赛道穿绍兴古城、公园等路线。梳理出绍兴马拉松赛主要风险点为:部分线路相对狭窄,人员密集,救护车通行困难;半程18 km至半程终点处,23 km~25 km处,35 km处,40 km至终点处心脏骤停高发赛段。
4.3.2 管控措施 4.3.2.1 增加赛道观察哨和固定岗的分布在所有的风险控制点前后1 km,赛道志愿者(观察哨)分布间距缩短到50 m,赛道固定(骑行)岗间距缩短到250 m,以下一岗可以看到上一岗为原则综合排布。
4.3.2.2 加强医疗点和救护车的配置在公园内设置1个医疗点,配置2辆救护车;在狭窄路段出入口各配置2辆救护车,增加赛道固定岗力量,协同医务人员使用担架车或轮椅转移到就近的医疗点或救护车。
4.3.2.3 在心脏骤停高发区域增加保障力量心脏骤停高发区域医疗站由三级医院承担,在起终点、迷你跑终点、半程处的医疗站增加有丰富急诊救治经验的医生或麻醉医生1名。在起终点、迷你跑终点和随运动员行进的救护车上增加一名心内科医生或麻醉医生,以应对心搏骤停患者。参与赛道保障的急救车在定点位置保障任务结束后,合理移动到心脏骤停高发赛段,以应对突发事件。
4.3.2.4 确保应畅通急通道与公安等部门沟通和配合,加强安保力量,由公安开辟应急通道并配合指挥运动员有序靠边,紧急情况下允许赛道逆向行驶。
4.4 危重患者预见性思维是预防马拉松赛事猝死的重要环节根据相关数据统计,31%的猝死发生前有胸闷、心绞痛、头痛、眩晕或晕厥等相关症状。猝死发生前患者往往有某些症状和表现,于是有针对性地确定选手的状况,筛选那些真正有猝死危险的急危重人员,便成了预防猝死的重要环节,因此,需要有预见性思维风险,提前防备。赛道急救层次有医疗志愿者、赛道应急救援人员、医疗点医护人员、救护车急救人员,不分先后,以全方位第一时间发现有急危重症情况的选手为目的。马拉松猝死事件常见心脏骤停及热射病,后者病死率可达50%。判断为心脏骤停者, 立即快速除颤,有效心脏按压。判断为热射病者,现场和转运途中快速降温。判断为失温者,给予保暖等措施。
4.5 赛前健康教育是引导马拉松赛选手科学参赛的理念引起猝死的原因主要是心脏方面的疾病,国外一项研究表明,运动性猝死最常见的原因是肥厚型心肌病(占30%),其次是冠脉畸形(占9%)和心肌炎(占9%)。因此,2017年以来,每届绍兴马拉松赛事赛前都在媒体、微信公众号等宣传“量力而行、科学参赛”的温馨提醒贴。引导选手科学参与马拉松赛事,提醒参赛选手出现不适时,及时停止运动,就近向赛道保障人员求救。同时,绍兴马拉松组委会高度重视赛前体检报告审核工作,针对无体检报告或不符合相关规定的运动员应坚决禁止参赛[4],在源头上降低马拉松赛事医疗保障工作的风险。
利益冲突 所有作者声明无利益冲突
[1] | 肖克凡, 董广新. 我国马拉松赛选手猝死事件调查研究[J]. 体育成人教育学刊, 2016, 32(5): 18-21. DOI:10.16419/j.cnki.42-1684/g8.20161027.001 |
[2] | 徐妍, 陆阿明, 王岑依. 马拉松赛事医疗保障服务的现状分析及优化策略研究[J]. 当代体育科技, 2025, 15(7): 75-79. |
[3] | 李谐. 马拉松赛事医疗保障服务体系现状分析和思考: 以太原国际马拉松赛为例[J]. 当代体育科技, 2020, 10(22): 247-249. DOI:10.16655/j.cnki.2095-2813.2004-1006-6741 |
[4] | 张青健, 高杨, 张建明. 南京马拉松医疗保障现状及对策分析[J]. 辽宁体育科技, 2020, 42(5): 44-48. DOI:10.13940/j.cnki.lntykj.2020.05.011 |
[5] | 张敬茹. 温州马拉松赛事医疗保障现状及改进策略研究[J]. 灌篮, 2020(5): 26-29. |
[6] | 王颐. 北京国际马拉松医疗保障模式的实践和思考[J]. 中国医学文摘(耳鼻咽喉科学), 2019, 34(1): 80-82. DOI:10.19617/j.issn1001-1307.2019.01.080 |
[7] | 郝俊杰, 孙贵新, 陈鹤扬, 等. 上海国际马拉松赛终点区域医疗保障的实践与思考[J]. 中华卫生应急电子杂志, 2019, 5(5): 304-306. DOI:10.3877/cma.j.issn.2095-9133.2019.05.011 |
[8] | 陈帅杰, 杨文革. 户外救援技术在我国马拉松赛事中的应用[J].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16, 11(5): 488-491. |
[9] | 张辉. 扬州国际马拉松(半程)赛伤及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J].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14, 9(6): 543-545. |
[10] | Drezner JA. Preparing for sudden cardiac arrest: the essential role of 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s in athletic medicine: a critical review[J]. Br J Sports Med, 2009, 43(9): 702-707. DOI:10.1136/bjsm.2008.054890 |
[11] | 吕万刚, 曾珍. 基于WSR的我国马拉松猝死风险防范模式及机制研究[J]. 体育学研究, 2020, 34(2): 1-8. DOI:10.15877/j.cnki.nsic.20200316.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