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的深秋,我握着皱巴巴的杂志订阅单在邮局窗口前徘徊。红色封面的《中华急诊医学杂志》静静躺在展示架上,“心肺复苏专题”几个红字刺痛着记忆——三个月前在县医院急诊科,我正是面对骤停的心电图束手无策。当订阅章“咔嗒”盖下的瞬间,急诊室消毒水与印刷油墨的独特气息在记忆里奇妙重合。
1 急诊室里的无声导师在抢救室此起彼伏的监护仪警报声中,那抹红色总在护士站最醒目的位置。某个暴雨倾盆的夜班,连环车祸送来四位多发伤患者,翻到泛黄的2003年第7期,“创伤急救黄金流程”示意图成为我们分诊的作战地图。当实习医生举着CT片犹豫是否开颅时,2010年那篇《颅脑损伤急诊决策树》让他的手指稳稳指向手术室方向。
每月20日杂志送达时,急诊科会议室会自然形成环形座位。主任医师捧着保温杯逐字研读指南更新,护士长用荧光笔标记护理要点,规培生们传阅着病例讨论栏目——那些铅字在无影灯下化作静脉通路,将前沿知识输入我们的临床思维。
2 暗夜航行的灯塔甲流肆虐的冬夜,诊室走廊挤满高烧患儿。第21卷第9期的“儿科危重症早期识别”专题突然从资料架滑落,泛黄书页间竟夹着老主任的手写批注:“警惕无声缺氧”。这个细节让我们连夜给所有患儿加测血氧饱和度,果然在看似平稳的患儿中发现三例隐匿性呼吸衰竭。
在援鄂医疗队的方舱医院里,行李箱中的五本杂志成为特殊“防护装备”。新冠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发布当周,第29卷第2期恰好推出呼吸治疗专刊,指导着我们对新冠肺炎的最新治疗,挽救着一个个处在生死边缘的人。
3 纸上烽火台首次向杂志投稿被退时,审稿专家密密麻麻的批注比抢救记录还长。当修改后的《县域医院群体伤应对模式探讨》终于变成铅字时,我忽然读懂当年在杂志边页写满批注的深意——急诊医学的星火,正是在这样的传递中照亮更多生命通道。
如今在急诊医学年会的茶歇区,看着青年医生们用手机扫码阅读电子刊,那些曾在我们手中传递的纸质杂志,已化作数字时代的烽火台。当遇到复杂病例时,我仍会下意识地打开杂志官网,就像十年前伸手去取护士站那抹红色。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急诊世界里,《急诊医学杂志》于1990年创刊,2001年第1期,更名为《中华急诊医学杂志》,它始终如同24 h运转的生命体征监护仪,用学术心搏的频率,见证着一代代急诊人从青涩到从容的蜕变。那些在抢救间隙匆匆翻阅的深夜,在疑难病例前反复检索的黎明,最终都沉淀为急诊人特有的浪漫——我们守护生命,而它守护着我们的成长。
利益冲突 所有作者声明无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