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是:首 页 >> 急诊学科 >> 中毒 >> 推荐文章
关键字:
推荐文章

    字体: | |

医院感染流行或暴发事件的应急处理
发布日期:2003-09-30
医院感染流行或暴发事件的应急处理 一、报告登记 (一)法定报告单位 根据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规范》的有关规定,医院出现医院感染流行趋势时,医院感染管理科或医院感染管理专(兼)职人员应于24小时内报告主管院长和医务(处)科,并通报相关部门。经调查证实出现医院感染流行时,医院应于24小时内报告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全国医院感染监控网单位应同时报全国医院感染监控管理培训基地。 (二)卫生行政部门 1.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确定医院报告的情况为医院感染流行或暴发时,应于24小时内逐级上报至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接到医院感染流行或暴发的报告后,应于24小时内上报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 2.卫生监督执行机构接到医院感染事件报告后,应于24小时内逐级上报至省级卫生监督执行机构。确诊为传染病的医院感染,按《传染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进行报告。 二、常规准备工作 (一)成立应急处理工作小组。可结合当地情况,小组成员应包括医院感染管理专(兼)职人员和医院消毒管理工作者* 床医院感染专家、流行病学医师。微生物检验和理化检验等有关专业人员。 (二)配备个人防护用具。要根据医院感染的性质和传播途径,采用相应的隔离方法和防护用具,一般应备有隔离衣帽、口罩、护目镜、手套、鞋套等。 (三)准备调查所需的采样、检测用具 1.医院环境(空气、物体表面X医护人员手微生物检测所需设施、试剂; 2.医院消毒灭菌质量监测所需设施、试剂; 3.采样设备和工具; 4.病原体鉴定和同种同源性检测的设施与试剂。 (四)准备必要的执法文书和工具书 1.调查文书:应准备必要的执法文书,如现场检查笔录、采样记录、封条、卫生监督意见书等;调查需要的表格,如个案调查表、现场采样及结果记录表等(详见本节附录)。 2.常用的工具书: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医院消毒技术规范人GB15982《医院消毒卫生标准》、《疫源地消毒技术规范》、《传染病诊断标准》、医院感染学、医用微生物学、实用消毒学、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传染病学、相关法律法规和卫生标准、检验方法等。 (五)保证车辆能随时执行任务。 三、现场调查和处理 (一)职责与分工:发生医院感染流行,无死亡病例的,分别由市、县级负责调查处理,调查情况应于完成后5天内逐级报至省级卫生监督执行机构;出现医院感染暴发,发病集中,或有死亡病例发生,报省级卫生监督执行机构会同处理。 (二)应急处理:制定和组织落实有效控制措施,首先对病人和密切接触者分组隔离、分组治疗,及时进行正确的消毒处理。必要时,可关闭相应的病房、手术室,暂停接收新病人。 1.了解情况。接到医院感染事件报告后,应立即深入现场,听取有关医务人员的介绍,包括事件发生的时间(首发病例时间、续发病例时间等X地点(科室、病房)、涉及范围和频度等情况,对本次院感事件的性质、可能的感染来源、传播途径及感染危险因素等作出一个初步分析和判断。 2.隔离病人 (1)在病房中暴发医院感染时,一般可采取将病人分类隔离于不同的病室,或用相应的其他措施来控制感染的进一步扩展。如果病原微生物仍有继续传播的迹象,就需要对病人实行严格的分组护理。而且各组的护理人员必须固定,医护人员要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技术规范。 (2)分组护理仍不能有效地控制感染的扩散,感染病例急剧增多或出现死亡病例,则应暂时关闭病房,停止收治新病人,积极寻找真正的感染来源,确认主要传播途径,并且在集中力量护理和治疗现有病人的同时,加强消毒和隔离工作。 3.切断传播途径。按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医院消毒技术规范》和《疫源地消毒技术规范》等规范性文件的有关要求,做好科室的随时消毒和终末消毒。 4.对易感人群采取预防措施 (1)积极治疗原发疾病,采取有效措施改善患者免疫功能。加强综合治疗和护理,注意病人身心康复。 (2)对病人潜在病灶应积极予以治疗。 (3)严格掌握各种侵入性诊疗操作的指征,尽量减少局部免疫屏障损伤,减少正常菌群易位和移位定植造成感染。 (4)合理使用抗生素,减少或延缓耐药菌株出现的速度。 (5)对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布氏杆菌病、鼠疫、痢疾、结核病、百日咳、霍乱等密切接触的易感人群,及为预防风湿热复发、孕妇菌血症、感染性心内膜炎、新生儿眼炎等疾患可选用针对性强的抗菌药物预防。 (6)对外科系统科室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应开展围术期用药,术后预防用药一般不超过72小时。 (三)调查内容和方法 1.调查内容 (1)确定流行或暴发的范围、时间经过、涉及的病人群体,估计流行的严重程度。根据初步调查感染病例的临床表现和流行病学特征,明确“感染病例”的诊断标准,计算出罹患率。 (2)寻找传染源。 (3)确认传播途径及分析导致本次流行暴发的相关因素。 (4)主要的病原微生物及其主要特征的确认。 6)对原采取的常规防护措施重新评价,提出改进措施,控制暴发流行,并从中吸取教训,防患于未然。 2.调查方法和资料收集。 (1)调查病例的“三间”分布资料;绘制流行曲线,揭示传播方式。“三间”分布调查:包括已发病例数、首例及各个病例发生的时间顺序、所在病区的分布情况、患者的一般情况、基础疾病,发病前有关的医疗操作和处理等。调查范围应根据感染流行的具体情况来确定,如感染发生只限于一个病区,即可确定该病区为重点调查范围;如发生于手术病人,则应对手术室近一个时期接受手术的所有病人,列入调查对象;若感染波及全院各病区,则应调查全院,如感染流行于食流质病人或钡餐造影病人,则调查范围应波及全院,甚至门诊病人、出院病人,均应列入调查对象。感染者与对照的个案调查:可参照本节附录的“医院感染病例个案调查表”进行,逐项填写,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①病人的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入院时间、出现感染时间等;②病人的基础疾病和医院感染的诊断、感染部位、感 染的严重程度;③病原微生物检查结果、药敏试验情况;④病人在医院的位置及病人的密切接触者、活动范围;⑤侵入性操作情况:如泌尿道插管及冲洗、呼吸机的使用、动静脉置管、内窥镜的应用等;③与手术有关,还应调查手术问号、手术时间、手术者、麻醉师及消毒、灭菌等情况;①与消化道有关,应记录病人感染前所食用的食物、饮料、水,是否做过钡剂胃肠道造影以及所服用的口服药情况;③必要时对陪护者及密切接触的医护人员也要进行调查。 (2)寻找病原体的来源。主要依靠采样检测,如根据初步判定的感染性质、来源、途径,采集检测标本做目标菌的检测,如使用过的医疗器材;病人饮用的牛奶、共同使用的奶具、尿布;病人的排泄物、血液;环境中可疑染有病原菌的物体表面;疑为可能携带感染病原体的医护人员;呼吸道感染应考虑对空气进行微生物污染检测等。 (3)确定可疑病原微生物及其主要特征。将调查中病例与环境进行病原微生物调查检出的菌株,通过其抗生素的药敏港及生化、免疫等方法测试,有条件进行分子微生物学调查如质粒分析、限制性内切酶指纹图谱分析、DNA探针技术等来进行分析,常可显示主要流行菌株特性。 (4)调查评价与本次院感事件有关的消毒灭菌和隔离措施,如经常性消毒隔离措施及其落实情况、效果评价情况;诊疗器材的污染情况;医院消毒灭菌效果监测记录等。评价常规防护措施存在的缺陷及进一步整改措施等。 3.提出假设。 (1)根据病例的科室分布、人群分布和时间分布,流行病学调查情况,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和初步采取的控制措施的效果,对各种传播因素进行分析,推测可的感染源、感染途径或感染危险因素。如病例时间分布曲线为急陡的单峰型,可考虑有共同来源;长而平坦的曲线提示可能为人一人传播;若曲线急速上升,持续时间长,则可能为共同来源十人一人传播。 (2)流行病学谁论时:①不能期望每个病人都暴露在同一危险因素下,可能 同时存在其他感染环节。②相关的因素未必一定是病因,排除假关联和间接关 联。③分析与判断时,可参考统计学检验结果,并予客观分析。 4.采取控制措施,并进行评价。 (1)根据调查假设,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措施,并对采取控制措施后的效果进行评价,进一步论证假设的真实性。必要时应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控制措施。 (2)确定传播方式及有关因素;确定传染来源,明确医院感染事件的性质,判断聚集性发生、流行或暴发; (3)提出整改意见和落实整改措施,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完善和加强院感监控工作。 (四)调查总结与处理 1.调查总结应包括以下内容 (1)背景材料:医院概况及过去流行史等。 (2)调查方法 (3)临床资料:症状、体征、诊断及疾病的自然史等。 (4)流行病学资料:疾病的发生方式及“三间”分布、传播来源、途段、影响因素等。 (5)实验室资料:病原因子分离、鉴定及分型等。 (6)资料的解释,控制措施与评价。 2.调查总结应及时上报上级有关单位,并提出处理意见。根据院感事件的性质和造成的后果,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其《实施办法》和《消毒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根据事件的违法事实与情节制作相应的执法文书,提出行政处罚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