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急疹
发布日期:2005-03-08
幼儿急疹(exanthema subitum)又称婴儿玫瑰疹(roseola infantum)、野风痧、第六病、奶麻。是病毒传播导致的婴幼儿期发疹性热病,特点是持续高热3~5天,热退疹出。一度认为是埃可16型病毒,最近被鉴定命名为人类疱疹病毒6型。本病的传播方式可能是通过空气飞沫途径(少数学者认为也可能肠道传播)。胎儿可从母体通过胎盘得到抗体。好发年龄为2岁以下婴幼儿,多见于6~18月小儿。春秋雨季发病较多,无男女性别差异,几乎所有4-5岁以下儿童都曾受过感染,感染后可能获得永久性免疫。
临床表现:潜伏期8~15天,平均10天。无前驱症状,突然起病,体温高达39~40℃,持续3~5天,发热期间咽峡部充血,有时伴有咳嗽及呕吐、轻度腹泻,食欲不振,颈部、枕后表淋巴结可轻度肿大,但无压痛,不如风疹明显。病人虽有高热,但是全身症状轻,精神较好。偶有上眼睑浮肿及前囱膨隆。病程中也可出现惊厥,但脑病罕见。体温往往骤退,热退后9~12小时内出现皮疹为本病特征。皮损呈红色斑疹或斑丘疹,主要散布在躯干、颈部及上肢,皮疹间有3~5mm空隙,偶尔在皮疹周围可见晕圈。几小时内皮疹开始消退,一般2~3天消失,不留色素沉着,无脱屑。在流行时,少数病例亦可无皮疹出现。发热期周围血白细胞总数下降,淋巴细胞高达0.7-0.8。
诊断和鉴别诊断:本病发热期无特殊体征,但典型的热退疹出表现,结合年龄很容易作出诊断。不典型病例需依赖病毒分离。特异性抗体检查在急性期为阴性,恢复期转阳性,且效价升高4倍以上。
治疗:无特殊治疗,应着重一般处理,加强护理,对症用药,发热期间患儿宜卧床休息,除降低周围环境温度外,应积极补水,酌情给予退热镇静剂对症处理。无并发症时不必用抗生素。皮肤损害可外用炉甘石洗剂或撒布硼酸滑石粉。
预防:无特殊预防方法,防止本病传播的最好方法是,避免与发烧期患儿童直接接触。本病预后良好,很少有并发症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