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谈“非典”时期的心理问题
发布日期:2003-09-25
非典”时期的心理难关
“非典”是一种身体疾病,但在今天这个非常时刻,从某种角度讲它成为了某些人的一种心理疾病。随着国家卫生部门公布的非典病人人数的增加,一些出现疫情的大城市里一时人心惶惶,闻“非典”色变。主要表现为:一听到别人得了“非典”,就慌了神,不去认真了解“非典”是一种什么疾病,不知道怎样预防才是正确有效的,而只是凭着自己的理解,就开始瞎预防。比如,在马路上行走、骑车时都戴着口罩,不敢跟人说话,见人就躲开,道听途说地找一些药方来服用,当听说没有特效药可以治疗和预防的时候,就想到了偏方、秘方。在做完这些之后,仍然感到不放心,战战兢兢地去求神拜佛,以寻求心理上的安慰。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这样的恐慌是公众缺乏安全感所致。安全感是对可能出现的对身体或心理的危险或风险的预感,以及个体在应对处置时的有力/无力感,主要表现为确定感和可控制感。按照马斯洛的五个需求学说,安全感是人们最基本的社会需求。通常,人们总是试图通过各种手段来缓解心中的不安全感,获得安全感。在一个处于转型期的社会里,我们正在完善社会保障体制,人们还没有足够的应付灾难或疾病的信心。在这样的传染病突然袭来时,人的忧虑不仅包括了对疾病本身的恐惧还包含了对未来生活不确定性的忧虑:比如生病了怎么办?谁来支付医药费?会不会失去工作?会因此而被人歧视吗?传染给了家人怎么办?在这些因素的压力下,人容易变得脆弱,会在心理上形成更大的担忧,和更强烈的恐惧感。
这种恐惧源于对“非典”的不了解,导致出现“过度担心”、“过度控制”。
公众对于“非典”的恐慌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是一种传染病,如同当初人们对艾滋病的恐慌一样,一般人容易“闻传染色变”。 “非典”确实是一种具有较强传染性的呼吸系统疾病。世界卫生组织已经公布“冠状病毒”是“非典”的 病原体,暂时还没有针对该病毒的治疗药物。据新华社4月21日的报道,全国共累积报告病例2001例,治愈出院1201例,死亡92例。“非典”也并没有人们流传的那样恐怖,其病死率在4.2%左右,死亡者主要原因是发病急、发现不及时、医治较晚、伴有躯体其它疾病等,而一般的病例在现有医疗条件下都能得到良好的救治。
在面对危险的时候,出现一定程度的恐惧感是正常而自然的心理反应。但现在一些人出现了过度恐慌:他们在心理上过度夸大“非典”的实际危险性,认为“非典”时刻威胁着自己的生命,整日惶恐不安,忙于用各种不确切手段预防“非典”。就象那些每天都担心自己身体上得了某种疾病的人一样,这种心病或许真会导致某种疾病的发生。过分担心染上“非典”,每天忧心忡忡,心理负担加重,精神焦躁不安,会影响身体的健康,降低身体的抵抗力,反而不利于预防“非典”。
出现恐慌心理,究其根本,是对“非典”没有一个科学的认识,这会导致心理上出现不安全感,继而不信任自己,而宁愿相信他人。这就使得我们不去主动获得正确的预防知识,不采用有效的预防手段,而是乱抓乱挠,跟风从众,以讹传讹,看别人做自己也学着怎么做,且不细想这么做是否真正有效。“有病乱投医,无病也乱吃药”。这样的心理反应,即不能有效地预防“非典”,还浪费了国家的医药资源,也给自己的身体带来伤害,更减少了自己的生活乐趣,也给自己增加了许多不必要的心理负担和烦恼。
因此,我们建议,在当前全社会都在积极防治“非典”时候,我们要相信科学、相信自己,只要我们正确地认识“非典”,以良好的心态、科学的态度对待“非典”,以正确有效的方式预防“非典”,就能顺利平安地、心身健康地度过这段“非典”时期。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 丛中教授
以积极心态应对“非典”
――致广大公众的一封信
亲爱的广大市民朋友们:
当前,我们国家面临着非典型性肺炎的无情攻击,作为普通市民,任何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除了科学预防之外,心理医生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了解“非典”性质,掌握流行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要认真看电视节目和正规媒体关于“非典”的报道,不轻信传言。在“非典”的报道越来越多的情况下,不要因为报道的频繁就认为这个病有多么可怕。频繁的报道的目的是引起大家的重视,没有必要因此产生恐慌心理。
二、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
由于病毒是微小的,肉眼看不见,感染病毒者是谁,我们无法分辨。这使大家在如何躲避危险方面有很多担心,也使躲避“非典”感到困难,增加人们的恐惧感。我们的对策是,只要认真做好防护,就不必再有更多的担心。该上班就上班,该怎样生活就怎样生活,有的人因此不敢去超市,不敢进商店,在家泡方便面,紧张的睡不着觉,反而会因吃不好,睡不好,导致身体抵抗力下降,于防病不利。
三、有症状及时就医
只要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无论是否染上“非典”,都要积极到医院就医。有些人担心去了医院增加感染机会,讳疾忌医,不去看病,可能失去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的机会,更可能传染给身边的人,特别是家人。
四、若确定与“非典”病人有过接触,一定要注意隔离和防护
如果你身边的朋友和亲人已被确诊为“非典”,不管你现在是否确定已经染上“非典”,不要存侥幸心理,一定要先戴上口罩,注意与其他人隔离。一旦发现自己出现症状,应该及时到医院就诊。密切接触者要按照规定接受隔离。
五、接纳恐惧、紧张、焦虑情绪
面对“非典”,当出现恐惧、紧张、焦虑情绪的时候,我们经常会认为自己是软弱的、意志不坚强,认为这些情绪是不应该出现的,对自己的情绪进行克制和压抑,这样是不利于心理健康的。我们要学会接纳自己的这些情绪反应。
六、与他人多交流、获得心理支持
在“非典”流行的时期,我们经常感到自己孤立无援,当出现这些情绪反应时,要注意多与他人交流,把这些情绪表达出来,看别人是否也有同样的情绪反应,这样做能使这些情绪反应很快减弱下来。具体方法可以多与朋友交流,相互鼓励,沟通感情,增强心理上的相互支持。我们鼓励通过电话、互联网、手机短信等方式进行交流,这样可以避免一些可能的传播。
七、面对“非典”造成的心理压力,要特别注意不要采取否认、回避退缩、过分依赖他人、指责抱怨、转移情绪等不良应对方式。特别注意要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良好的饮食,保证睡眠,不要试图通过使用烟酒来缓解紧张情绪。更要注意不要出现发脾气、冲动伤人、自伤自杀等行为。
八、当恐惧紧张焦虑情绪难以承受并感到痛苦时,可以到医院找心理治疗师或心理咨询师获取帮助。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第六医院可以为大家提供心理支持与帮助。
中国疾病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第六医院
勇敢面对“非典”,守护健康心灵
――心理医生致 “非典”患者的一封信
亲爱的患者:
您好!
自从2002年11月,我国广州首次发现“非典”型非炎病例以来,迄今为止,我国已报告病例2000多名。这2000多名“非典”型肺炎患者经受着躯体痛苦的折磨,同时承担着巨大的心理压力。由于缺乏特异性的治疗手段,盛传中的高病死率,以及疾病自身的较强的传染性,“非典”患者不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死亡恐怖,而且还担心与自己接触过的家人、朋友的安危,陷入深深的自责之中。对每个患者来讲,这都是一场突如其来的人生危机。
您也许已经感到了紧张、焦虑、恐惧、悲伤、绝望……;您也许暗自哭泣,责怨命运无情;或者食不下咽,彻夜失眠,望着天花板,思念父母、孩子、爱人……,那么请您看看这封信,听听心理医生的建议,怎样在身体遭受疾病时,保持健康的心理,这有助您尽快从疾病中恢复。
当突然得知自己身患重病时,人们会出现什么样的心理和行为反应呢?首先是即刻反应,分为:
(1)心理休克期:突然高烧不退,被确诊患有“非典”,人们的第一反应往往茫然失措,不知该做什么;出现一些无目的、下意识的动作与行为。有时可出现与现实的分离感,觉得一切发生在梦中,自己是一个旁观者,此阶段持续数天或数周。
(2)心理冲突期:特点是思维混乱,无法集中注意力,出现丧失感,无助感,感到绝望,抑郁,焦虑。仍不知如何面对现实,如何有效地去解决或改善处境。病前对今后所作的生活计划(如婚姻、家庭、工作、学业,人际关系等)变得不确定;病人惶惶不可终日。这时候,病人多通过否认患病,如怀疑诊断来减轻心理反应。
(3)退让或重新适应期:在回避的基础上,患者不得不开始接受现实。改变原来的生活计划,开始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与行为来适应患病这一现实。
随着时间的推移,您接受了患病现实。这时,患者的情绪反应变得突出。一般表现为:
(1)依赖他人,要求别人关心自己,生活被动,行为幼稚,出现类似小孩的行为。
(2)主观感觉异常,对身体内部各器官的活动特别关注,有多种不适感觉。
(3)情绪易波动,容易发怒,容易伤感,常因小事发火,事后又懊悔不已。
(4)多有焦虑,恐怖反应及抑郁情绪。
(5)害怕孤独,患病后特别思念亲人,希望有人陪伴。
(6)猜疑心加重,对医护人员察言观色,推断病情变化是否被隐瞒。
(7)自卑感加重。
以上反应大部分人都会出现,属于人们面对重大疾病时的自然反应。当然,每个患者病后的心理反应不尽相同,这与病前不同的性格有关。一般开朗乐观的人反应程度轻,持续时间短;而悲观胆小的人反应较重。如果反应过于严重,就会干扰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失眠,食欲减退,懒动少语,甚至严重的抑郁,出现轻生观念等等;这时,应该采取措施进行干预。因为心理状态可以影响身体健康,健康的心理可以促进人体免疫力,调动机体功能,在同样的治疗下,康复较快。作为患者,我们需要调整心理状态,减少不良情绪和行为。
医务人员会提供常规的心理干预,但患者的积极“自助”也十分重要。我们每人面对危机时都有自己惯用的应付方法,其中有的是积极有效的,有的是消极的,暂时能帮助个体渡过难关,实际损害了心理健康,如一味逃避、抽烟酗酒、或干脆放弃,听天由命都是不可取的。作为患者,首先要做的是适应住院环境和治疗过程,信任医务人员,积极配合治疗。其次,努力控制负性情绪,如悲观,自责自怨,紧张;促进正性情感,如自信、乐观、勇敢等。我们具体可做的是:
(1)正确估价处境的严重性。因为“非典”是一种烈性传染病,患病后必须住院隔离,有一段时间远离家人,对此应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准备承受孤独。对于依赖性较重,年龄较小的患者尤为重要;
(2)积极获取有关疾病与治疗的信息,正确评价自己的病情与估计预后。既不低估病情、满不在乎;也不要盲目夸张,认为一旦患病,必死无疑。目前为止,大部分“非典”患者已经治愈,死亡者为极少数。学习相关医疗知识,学会自我医疗照顾,有不适及时向医护人员反映;
(3)学会表达内心的需要与感受,把无助、失望、不满等负性情绪及时发泄出来。不要闷在心里,担心别人嘲笑自己懦弱。可与病友沟通,交换情绪和看法,彼此间获得稳定的情感支持;或主动向医护人员咨询,获得专业指导;
(4)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具体的,有限的生活目标,如怎样配合医院,尽早消除症状,恢复健康,这是当前最重要的事;而不必过多考虑院外的事情,如家人的安排,这是力所不能及的;
(5)通过评价病情与估计预后,需要修改病前的生活目标,重建现实可行的未来生活目标。制定好的关于工作学习或人生安排可能因此改变,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最后,我们想说的是,面对疾病的侵袭,生命并非如人们所想脆弱不堪;生命力的坚韧与顽强往往在最危险的时刻表现出来――只要您有一颗足够坚强与健康的心灵。“非典”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丧失信心。
衷心祝愿大家早日康复!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第六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