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部医政司司长王羽在第十一届全国急诊医学学术交流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发布日期:2006-05-20
在第十一届全国急诊医学学术交流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卫生部医政司司长 王羽
各位专家、各位朋友,同志们:
上午好!
“第十一届全国急诊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成立二十周年庆典”今天开幕了。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卫生部医政司向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的20岁生日表示热烈的祝贺!向战斗在急诊第一线的同志们表示亲切的问候!
急诊医学是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反映医疗服务体系综合服务和应急能力的重要指标,在抢救急危重症病人生命、应对灾害事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2003年“非典”疫情发生后,正是广大的医务工作者特别是广大的急诊医学工作者,勇敢地冲在第一线,为抗击“非典”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卫生部历来重视急诊医学的发展,先后下发了《关于加强城市急救工作的意见》、《医院急诊科(室)建设方案(试行)》、《灾害事故医疗救援工作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并将医疗急救网络建设纳入了卫生事业发展规划。
新中国急诊医学的发展有目共睹。20年前,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的成立,更标志着急诊医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开始正式踏上她走在救死扶伤最前沿的神圣使命历程。20年来,在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的指导下,在分会历届委员会和广大医务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急诊医学得到了迅速发展,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急诊医疗服务体系。急诊医学的学科建设不断加强,机构设置日趋完善,培养了一批急诊医学专业技术人员,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院前急救、急诊科与ICU建设均取得了较大发展。全国各城市普遍设立了“120”急救专线电话,建立了以急救中心(站)为主体的院前急救网络,急救设备、车辆、通讯设施等得到改善,从业人员技术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逐步缩短反应时间,提供及时、便捷的院前急救服务,有效地降低了各种急、慢性疾病以及意外伤害事故的死亡率和伤残率。特别是“非典”后加大了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加大了对急救中心的投入,一些发达城市还积极探索建立立体救援新模式。各级医院普遍设立了急诊科(室),加强了急诊科建设。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开通“绿色生命通道”,提高应急服务能力,为急危重症病人提供高效、快捷的医疗急救服务。ICU建设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大大提高了对危重症患者的综合救治能力。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与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20年的努力分不开的,凝结了广大会员的心血和汗水。
在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急诊医学的发展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较大差距。由于我国地域广阔,经济发展差异大,急诊医学的发展尚不平衡,部分地区急诊医疗网络不健全,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需求,这让我们认识到加强急诊急救工作规范化标准化建设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此次学术会议的召开正是适应了当前急诊医学发展形势的需要,针对我国急诊医学发展现状,通过与会专家的广泛交流,对适应我国国情的急诊医学发展方向、急诊医疗服务模式以及当前行业领域存在的各类问题进行深入地探讨。我相信,这次会议的召开对于我国急诊医学的发展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同时,本次会议将完成委员会的换届选举,形成新一届委员会。上一届委员会团结全国广大急诊医疗工作者,为推动我国急诊医学发展做了大量工作,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活动。希望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在新一届委员会的领导下,能够继续发挥行业学会的作用,成为政府和行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团结全国的急诊急救工作者共同努力,使我国的急诊医学事业能够再上一个新台阶。
各位专家、同志们,今年是“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急诊医学事业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任重道远。我们要抓住这个历史机遇,承担起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为保障人民健康、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做出应有的贡献。
最后,预祝大会圆满成功!祝愿我国急诊医学事业明天更加美好!
谢谢大家!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编辑部马岳峰按记录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