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是:首 页 >> 新闻中心 > 文章推荐
关键字:
文章推荐

    字体: | |

七分救援在平时
文章来源: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发布日期:2011-10-26

七分救援在平时

白岩松 王立祥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0.01.002
作者单位:100859 北京,中央电视台(白岩松);武警总医院急救医学中心(王立祥)
通信作者:王立祥,Email:wjjjwlx@163.com
 

 

  以往谈及救援,多指灾难发生后实施的营救举措,但这种应急措施显然是不够的。因为这种狭义的救援仅局限于灾害发生后的现场,忽略了灾害发生前、灾害发生中和灾害发生后的广义救援范畴,从而使得救援的链条被割裂开来。事实上,救援是一个系统工程,是由救援前、救援中、救援后构成的一个环环相扣的救援链。它如同一场战争,从战斗开始前就应全盘部署、统筹谋划、制定方案、储备物质、习兵推演,正可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救援靠平素积累“援”的本领,当灾难临头时,迎战出击,顺利完成“救”的过程。如此看来,从某种意义上说,70的救援应在平时不急的时候做,而30的救援留给战时应急的时候做。故人们应该解放思想,将“救援是将来进行时”的固有救援观念转变为“救援是现在进行时”。

  在灾难发生时,人们更多地寄希望于专业救援人员来帮助自己和家人摆脱困境。但从目前国内外开展救援的实际来看,从事灾难现场应急救援的第一救助人往往是身临现场的非专业的普通民众,其能否于第一时间内开展自救与互救,直接关系到救援的效果。以我国汶川发生大地震时为例,前三日可谓天、地、水路均不通,几乎与外界隔绝,可想而知在救援的黄金72h内,专业救援队伍鞭长莫及,人们只能靠自己救自己。将灾难事故的第一目击者变成合格的第一救助人,这对在最短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减少人民生命和财产的损失,具有重要意义。所以,战时救援最贴近前沿或深陷其中的众多民众能否冲锋陷阵、克敌制胜,最大限度保存自己、解救他人,取决于平时掌握的救援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平时苦练救援本领多流汗,战时应急救援就能少流血,应该说普通民众是在救援第一时间内的主力军。

  要赢得救援的胜利,必须结合灾难现场的复杂性特殊性,平素开发研制相应的救援器械。从汶川地震中看到,面对现代钢筋水泥构成的房屋倒塌废墟,从唐山大地震时一直沿用至今的铁锹,与国外救援队所用的先进救援设备无法比拟。铁锹作为主要救援工具应成为历史,我们必须不断发掘出现代救援器械,医用救援器械的开发亦是迫在眉睫。比如,救援装备精良的日本救援队第一个救援日从废墟中救出的遇难人数就甚为可观。先进的救援器材存在一个研制、开发、试用的过程,只有日积月累才能十年磨一剑,在灾难发生时,才能亮剑斩妖魔。

  重大灾害的特点之一是波及范围广,受灾群众多,伤情复杂,对专业救援人员的要求高、需求量相对较大,但目前我国的专业救援队伍远不能满足这种需求。在汶川灾难现场,我们看到温家宝总理面对亟需援助的灾民,饱含深情的安慰大家,“乡亲们再坚持一下,我们国家级的专业救援队伍,他们马上就要到来了”。总理所说的这支专业队伍是由国家地震局、某部队工兵团、武警总医院组合而成的一支训练有素、多次参与国际救援的劲旅。但面对如此大的灾难,即使这支劲旅使出浑身解数,也难以应付如此巨大的救灾需求。结合我国各种灾害频发的现实,平时应组建省队、县队乃至乡队,并进行演练,真正贯穿70演练在平时不急时做,这样,灾难发生时,当地的救援队可以迅速有力出击,而且会呈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景象。

  救援的确是环环相扣的,当将灾难中的人解救出来,是不是救援就结束了,就此画上休止符了呢?救援还远远没有停止。灾难中被解救出来的幸存者虽然保住了命,但他们精神层面上依然承受着巨大的煎熬,汶川灾区一个县文化站长的自杀折射出灾难给人们造成的巨大精神心理伤害,他就是千万个笼罩在灾难阴影下的一个缩影。所以救援仍在继续,还需要人们伸出援助之手,抚慰他们受伤的心,帮助他们走出心灵的阴霾。总之,救援在灾害后仍在继续,需要人们去理性正视,科学救援——七分在平时,任重而道远。

  最后,在新年来临之际,祝大家新年快乐,万事如意!

文章来源:《中华急诊医学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