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是:首 页 >> 学术会议 > 培训信息
关键字:
培训信息

    字体: | |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
发布日期:2003-08-02
1983年在樊寻梅教授领导下创立,在国内儿科率先开展经鼻气管插管、动静脉与中心静脉置管、TPN、NO吸入及HFO等新技术。17年共抢救危重患儿9000余人次,治愈率96.5%。 中心设NICU、PICU、EICU共41张床,另有急诊抢救室与输液观察室,并附设危重症研究室,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一流急诊医疗体系。由樊寻梅教授主编的《实用儿科急诊医学》于1993年出版,该书为国内第一部儿科急诊专著。概况:急诊医学是一门新兴学科,直到1979年国际上多数国家才承认他是一个专门学科。1987年我国成立中华急诊医学会。1989年儿科急诊学组也相继成立。急诊医学历史虽然不长,但发展十分迅速。小儿疾病的特点是起病急、病情变化快,病死率高,因此急诊医学在儿科医学领域具有重要地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拥有全国规模较大的儿科ICU和危重病研究室, 在樊寻梅教授的指导下,其综合医疗、科研水平在国内居领先地位,有些项目己接近或达到国际水平。 医疗:北京儿童医院急诊室有抢救床3张,观察床53张,近5年,年均急诊64411人次,抢救4325例次,观察输液110178人次。急救中心创建于1983年,为我国最早成立的儿科监护中心,分两个专业病房,儿童监护病房(PICU)及新生儿监护病房(NICU)。床位38张。病人来自我国26个省,主要为本市及北方省市,并有少数港台及外宾患儿。在全科医护共同努力下,医疗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己成为我国一流的儿童急救中心。15年来共收治病儿6000余人次,近5年年均600-650人次,抢救成功率86.5%,机械通气1200余人,占危重病人的l/5。自成立后率先开展经鼻气管插管、机械通气;静、动脉短导管置入、中心静脉置管、周围静脉放置中心静脉长导管;肠内及胃肠外营养;经皮插管胸腔闭式引流;颅压监测;持续动静脉过滤、血液灌流、血浆置换等先进技术及新疗法。所开展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研究危重病儿脑血流变化;一氧化氮(N0)吸入治疗小儿呼吸衰竭及肺动脉高压等项目均居国内较为领先地位。此外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治愈率达72.5%,在国内也居领先水平。教学:本学科为博士后流动站,担任博士、硕士研究生指导和医学本科生教学工作;现有博士导师1人,硕士导师1人。先后培养研究生24人,其中博士3人,硕士21入,(己毕业硕士15人)。自北京儿童医院急救中心成立,即受卫生部、UNICEF委托,成为我国儿科急救专业人员的培训基地。科研:急救中心成立前十年主要作临床科研工作,多属推广新技术,开展新项目。1994年成立危重病研究室后开展实验研究,具备进行动物或离体脏器的急性肺损伤模型为主的各种呼吸支持疗法的实验设备和计算机自动连续储存装置。现己掌握用油酸、内毒素、支气管肺泡灌洗等方法制造急性肺损伤动物模型的方法,并开展了气管内肺通气,NO吸入、高频震荡通气、液体通气、羊ECMO时脑血流监测等动物实验研究。临床应用研究包括;利用TCD监测脑死亡和昏迷病人脑血流,N0吸入治疗呼吸衰竭、肺动脉高压,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RDS和胎粪吸入综合征、气管 内气体吹入,新生儿GBS感染调查研究等。上述研究均达国内先进水平,无死腔气管插管的设计和研制获国家专刊,所设计二氧化氮清除器填补了国内空白,其对N0的清除功能优于国外同类装置。本学科的发展方向是建立北京现代小儿急救医疗体系,既集中有限的人、财、物力,实现资源和技术共享,又发挥各自优势突出重点,组成统一强强联合体,在医疗、科研和培训三方面发挥全方位的先导作用,成为与北京这一国际大都市地位相适应的我国乃至世界一流的儿科急救中心。 主要医师: 樊寻梅 陈贤楠 李克华 魏新苗 张锡沛 刘 红 耿 荣 崔玉涛 吴冀川 钱素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