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胺酮在内毒素血症大鼠中低温和浅低温时的抗炎作用
发布日期:2004-06-07
内毒素血症是危重病人的一个常见问题。先前的研究发现氯胺酮能抑制内毒素血症大鼠的低血压和代谢性酸中毒,增加血浆细胞因子浓度。虽然内毒素血症病人常发生体温下降,但是氯胺酮在低体温时能否保持抗炎作用仍未确定。日本学者Takumi Taniguchi等研究了氯胺酮对中低温和浅低温内毒素血症大鼠的作用。
雄性Wistar大鼠(n=100)用戊巴比妥钠腹腔内麻醉后,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中低温(30°C–32°C),而另一部分为浅低温(33°C–35°C)。每部分包括数量相同的5个小组:1) 正常体温埃希氏大肠杆菌内毒素(15 mg/kg IV)组;2)正常体温,在内毒素注射时和注射后再注射氯胺酮组(10 mg/kg.h ,IV);3)低温生理盐水组;4)低温下注射内毒素(15 mg/kg IV)组;5)低温下注射内毒素后注射氯胺酮(10 mg/kg. h IV)组。然后通过加温或降温使实验大鼠直肠温度保持上述温度6小时。测量血流动力学、酸碱状况、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介素-6的浓度。
研究结果显示,内毒素血症大鼠发生了低血压和代谢性酸中毒,血浆细胞因子浓度升高。在内毒素注射后6小时,盐水/正常体温/内毒素组的平均收缩压下降达71%,而氯胺酮/正常体温/内毒素组、盐水/中低温/内毒素组和氯胺酮/中等低温/内毒素组分别只下降6%、41%和29%。在中低温和浅低温时,内毒素血症大鼠注射氯胺酮均可减弱低血压、代谢性酸中毒和细胞因子的增加,但这些作用并不优于单独低体温的效应。
研究者总结认为,低温期间注射氯胺酮可能并没有发挥额外有益的抗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