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是:首 页 >> 新闻中心 > 文章推荐
关键字:
文章推荐

    字体: | |

氢氟酸中毒的处置
原作者: 东元综合医院 急诊科尤雅正医师/徐德福医 发布日期:2004-01-29
  氢氟酸(Hydrofluoric acid, HF)自1931年量产以来,已广泛用于玻璃蚀刻、除锈、石油精炼、制革、洗染等工业及家庭中,而今日它已成为半导体工业,不可或缺的重要原料。氢氟酸可经由皮肤、呼吸道、黏膜、胃肠道等的接触产生严重的严重的灼伤及中毒,高穿透性的氟离子,可与体内钙、镁阳离子结合,导致电解质严重不平衡。皮肤曝露、吸入、或口服中毒的病患,有可能产生严重的低血钙及低血镁,严重者可快速致死。   对氢氟酸中毒病患的处置,可分为两个层面,其一是处理其氢离子所产生的酸性灼伤,其二是处理其氟离子所产生的伤害。虽然氢氟酸与其它酸类的化学性质不尽相同,但初期的处置原则,仍比照一般强酸灼伤处置。而氟离子所产生的伤害,如未予以妥善治疗,可能会有进行性的组织破坏,不可掉以轻心。有的病患初期可能没有症状,外表也无异常,疼痛可能延迟数小时,所以纵使病患没有症状,也应高度警觉。治疗主要以钙与镁为主,皮肤涂抹葡萄糖酸钙软膏一般认为较施予镁盐有效,是局部治疗的首选。至于全身性的治疗,近来的研究显示静脉注射含镁的盐类如硫酸镁,似乎比钙盐更有效。现场及到医院前之处置   处理氢氟酸暴露与一般化学物质暴露类似,基本上在现场及到医院前之处置非常重要,包括先除去污染的衣物、用大量的水冲洗患部至少30分钟,再尽速送医。此外对于皮肤接触者初步处理后,可使用氟离子结合剂:葡萄糖酸钙或氧化镁钙软膏可涂抹于患部,须至少涂抹30分钟以上,并继续直到疼痛消除15分钟以上才可停止。对于大面积的接触,在送医途中并可将患部浸泡在含钙或镁的溶液或乳胶中(文献上有报导可将乳胶灌入手套中,再将受伤害的手戴入手套,以促进灼伤部位与乳胶的接触)。对口服氢氟酸病患,不可以催吐,可给予牛奶、含钙溶液、钙片、含镁胃乳等,以结合氟离子。若不幸泼到眼睛时,应立即冲水30分钟以上,方法是自受伤眼的内侧眼角向外冲洗,以避开另一只好的眼睛。呼吸道吸入时,应先将病患移开污染源,防止继续吸入,并维持呼吸道及给予100%氧气。 到达医院后之处置    基本上是延续现场的治疗,确认并完成所有的初步处置,同时评估伤害的范围及深度及有无全身性中毒的现象。多数的轻度皮肤接触病患,只要现场初步处置得宜且及早,到院后仅需进一步观察和局部处置。但是严重的病患应给予心电图、血清钙、镁、钾离子监视(因可能在无预警之下,突发恶性心室心律不整导致心脏停止),并且施以氯化钙或硫酸镁静脉注射。深度的皮肤伤害除了明显的表皮变色及水泡或溃烂之外,顽固性的疼痛也要考虑是较严重的伤害。这些局部伤害,尚可使用局部浸润注射、动脉灌注、及静脉局部灌注等方法,将含钙或镁溶液灌注至局部组织中,以对抗氟离子所造成的毒性。以上特殊的治疗在东元综合医院都有能力和经验。局部浸润注射的方法,可先以10%葡萄糖酸钙加生理食盐水稀释至5%,再用现有最细的注射针头,注入疼痛的部位,注射量不可过多,一般建议,每平方公分的皮肤应不要超过0.5ml,以免引起患肢的坏死。   在某些动物实验的研究中,指出使用酸碱试纸可以用来判断清水冲洗是否完全,但是多数的专家建议:疼痛还是最重要的指针,因为有可能皮肤或黏膜表层的酸碱度已经是中性,可是深部的氟离子入侵并不能由酸碱试纸来判定。最近数年以来,六氟磷冲洗液开始被半导体业者所采用,但是目前为止所有相关的教科书并没有明确指出这种疗法比传统疗法更有效,更应该全面取代。同时,以实证医学的角度来看,也没有大量的证据,指出六氟磷的疗效是确立而且可以重复验证的,甚至于瑞典在2002年有对照性动物实验指出,使用六氟磷的动物其初始皮肤损害程度较大,并且在第二天及以后有较差的趋势。有鉴于此,临床医师应审慎,不应一味的盲目使用六氟磷,以免增加病人不必要的风险。 本文经由台北荣民总医院急诊部高伟峰医师阳明大学急诊医学科李建贤教授及台北荣民总医院临床毒物科主任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