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是:首 页 >> 新闻中心 > 学术动态
关键字:
学术动态

    字体: | |

【特色基层医院重症医学科】宁德市闽东医院重症医学科
文章来源: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6年第6期 发布日期:2016-06-27

宁德市闽东医院重症医学科

福建省宁德市闽东医院重症医学科简介

福建省宁德市闽东医院(福建医科大学附属闽东医院)位于“中国中小电机之都”——福安市,始建于1937年,前身是宁德地区第一医院,是集医、教、研和预防保健于一体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也是宁德市最大的市级公立医院。医疗服务范围覆盖整个闽东区域并辐射闽北、浙南地区,服务人口400多万,先后荣获“全国模范职工之家”,“福建省文明单位”,“福建省级园林单位”等荣誉称号。
宁德市闽东医院重症医学科是闽东地区最早成立的重症疾病救治中心,是宁德市重症医学质量控制中心、宁德市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挂靠单位,系福建省六个“重症护理专科护士培训基地”之一,先后荣获“宁德市先进职工小家”、“宁德市工人先锋号”等荣誉称号。科室创建于2004年,于2008年乔迁至新病房大楼,为洁净病房,现有床位18张,核定床位10张,实际开放床位12-16张,每年收治病人数约850例,是目前闽东地区规模最大的综合性ICU,其学科队伍、硬件设备、技术水平、科教能力等均处于闽东领先地位。
科室现有医护人员40多人,平均年龄约28岁,包括主任医师1人、副主任医师1人、主治医师4人、主管护师3人,其中多数医生取得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专科3C资质证书,多位护士取得重症护理专科培训证书。10余位医护人员先后在北京、成都、杭州、南京、武汉等知名ICU进修学习。全科医护人员基础知识扎实,技术娴熟,有较强的解决各种疑难、复杂、重症疾病的能力,目前已成为宁德市闽东医院以及闽东北地区危重病人抢救的骨干力量。
重症医学科设备先进、齐全,每个床位均配备独立吊塔及多功能监护仪;拥有各种型号呼吸机近14台,其中包括哈美顿G5、PB840、西门子MAQUET servo-i、德尔格EvitaV3等高档多功能呼吸机,能满足各种类型机械通气的需求;此外,拥有美国GEM3000床边血气分析仪1台、连续性血液净化设备(CRRT机)2台、电除颤仪1台、心脏临时起搏器1台、纤维支气管镜3支、呼出二氧化碳监测仪1台、振肺排痰机2台等。同时,拥有PiCCO监测仪、有创颅内压监测仪、VIGILEO监测仪、UScom无创心输出量监测仪、物理增/降温仪等一批先进设备,为危重病人的综合抢救提供了有力的硬件支持。
科室全体医务人员思维活跃,团结进取,能娴熟开展动脉/静脉穿刺置管术、气管插管/切开术、纤支镜检查与治疗等,能通过监测血流动力学、呼吸功能、胃肠功能等指标,综合应用有创或无创机械通气技术、循环支持技术、血液净化技术、心肺脑复苏技术以及营养支持技术等对重症病人实施综合性抢救,已成功救治了一大批濒临死亡的急、危、重症病人。
自创建以来,科室始终保持迅速发展态势,多项技术处于闽东地区领先地位,部分技术处于福建省先进行列,如2005年,首次开展床边CRRT支持技术,采用综合治疗措施,成功救治一名重症胰腺炎并发MODS的患者。此后,不断拓展CRRT治疗领域,先后开展了CVVH、SCUF、TP以及血液灌流等模式,并成功应用百特ACURA开展浆吸附治疗。2015年1月,应用金宝PRISMA对一名5岁重症肺炎并MODS的患儿开展床边CVVH等综合性治疗,对体重小于15Kg的患者实施CRRT治疗,在福建省尚属首例。2006 年,应用肺动脉漂浮导管监测心功能,指导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患者的液体支持治疗。2007年起,开展血浆置换支持技术,抢救肝功能衰竭、狼疮性脑炎、格林-巴利综合征等患者,获得良好的疗效。2012年起,在感染性休克、心源性休克等病人中开展PiCCO监测技术以来,累计病例达100余例。2013年,先后开展了膈肌电位监测指导机械通气技术、膀胱内压监测技术等,这些先进技术的开展,为指导诊疗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大大提高了抢救成功率。在所收治病人中,多数病人均为极为危重病人,其APACHE-II评分大体保持在24-35分,而总体死亡率在4%-8%,获得同行及社会的高度评价。对各类休克、MODS、ARDS、DIC、严重创伤、神经重症、产科重症等有着极为丰富的抢救经验和较高的抢救成功率。
目前科室承担省级及市级课题多项,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篇,每年轮转培养各专业规培及进修医师20-30名,常年承担福建医科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理论及临床技能教学工作。近年来,共主办福建省继续医学教育项目---《重症血流动力学监测学习班》3期,举办“重症护理专科护士培训学习班”3期,主办及协办各种省级及市级学术会议5场次,取得较好的社会反响。
未来,科室将继续奉行“仁心仁术、求精求是”的院训精神,致力于重症医学事业的钻研,促进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为广大百姓的健康与卫生事业保驾护航!

文章来源:《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6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