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评
现代灾害医疗救援五项技术
中国工程院院士 郑静晨
灾害医疗救援技术是灾害医疗救援医疗人员在灾害救援时限,在灾害救援现场,针对受灾遇险人员,实施的以拯救生命为目标的医疗技术。灾害医疗救援基本技术应具备围绕救命的基本目标,及现场简单易行,使用广泛,效果确凿等特点,方能称得上是基本技术。本文基于国内外大量灾害救援实践,首次将创伤急救、心肺复苏、紧急救治、检伤分类、医疗后送五项技术并列为现代灾害医疗救援的基本技术,以期为我国灾害救援医学培训、应用及研究起指导作用。现就灾害救援医疗五项技术形成与内在关系进行述评。
1、 现代灾害医疗救援五项技术的形成
1.1创伤急救 创伤急救是止血、包扎、固定、搬运四项技术。公元18世纪拿破仑“大军团”的医官巴伦•拉尔(Baron Larré)开创了战场创伤急救的先例。瑞士人亨利•杜南发起红十字运动,对志愿者进行急救技术培训,创伤急救技术进一步普及。除了战场急救外,创伤急救技术也成为各种灾害现场急救及常态院前急救援主要技术,创伤急救的四项技术经常被一起列入各类急救培训教材,并被冠名为“四大技术”。全球范围内的大量应用,创伤急救技要渐趋成熟:其中,止血方法分为指压法(头面部、肩部、上下肢)、加压包扎法、止血带法。常用包扎方法分为绷带(环形、螺旋形、螺旋反折、8字环形)包扎法、三角巾(头部、面部、胸部、肩部、侧下腹部、下腹部)包扎法、多头带包扎法、急救包包扎法及其他包扎法。现场骨折固定的方法分为:现场对可疑骨折者须作可靠的临时固定,可减轻伤员骨折端的疼痛及预防休克,并限制骨折端的异常活动以免发生新的损伤。固定范围应包括骨折上、下两个关节。对开放性骨折应先止血、包扎,后固定骨折肢体。常用器材有木夹板、绷带、三角巾、棉垫等,无上述物品时还可就地取材,用稍硬的物体代替。经上述处理后,要将伤员正确地搬运和转运到医院进行进一步治疗。此外,止血-包扎-固定-搬运,具有内在的逻辑顺序,四项步骤也成为创伤救护的基本步骤[1]。
1.2心肺复苏 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简称CPR)历史悠久,早在1700多年前的东汉时期,名医张仲景在《金匮要略》就已经提到复苏方法:“救自缢死…上下安被卧之,一人以手按据胸上,数动之…”。晋代葛洪所著的《肘后方》中写到:“塞两鼻孔,以芦管内其口中至咽,令人嘘之。”但美国匹兹堡大学国际复苏研究中心主任彼得•沙法教授(Peter Safar)被认为是当代心肺复苏的创始人之一。1966年美国国家科学院首次依据Safer 和 Kouwenhoven两位教授的研究成果制定了心肺复苏指南, 并建议所有参与心血管急救的医务人员均应接受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简称CPR)的培训,从此CPR以其简单的A、B、C三步法风靡全球,成功地抢救大量人员生命。在院前或灾害现场,徒手心肺复苏按DRABC顺序进行:D即检查现场是否安全(dangerous) ;R即检查伤员反应(Response) ;A即解除气道(airway)梗阻,保持气道通畅;B即口对口人工呼吸(breathing) ;C即胸外心脏(circulation)按压,建立有效的人工循环。美国心脏学会(AHA)2010国际心肺复苏(CPR)和心血管急救(ECC)指南标准强烈建议普通施救者仅做胸外按压的CPR,弱化人工呼吸的作用,对普通目击者要求对ABC改变为“CAB”即胸外按压、气道和呼吸。随着电除颤出现,心脏电除颤能使复苏成功率进一步提高,电除颤技术也被列为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急救手段,除颤当成一项基本生命支持的措施。
1.3紧急救治。由于创伤急救与心肺复苏都可以由经过急救训练的非医学专业人员从事,因此,将医学专业人员在灾害现场从事的急救用另外一个专有名词表示,这就是现场抢救(on-site critical care),或叫做紧急救治(emergency treatment)。紧急救治的基本技术包括:昏迷伤员救治、气胸伤员救治、眼球破裂伤、脑膨出、肠脱出伤员急救、离断肢保护、脊柱损伤伤员的急救、较大面积烧伤伤员的急救、创伤性休克救治、创伤性感染防治、放射性污染处理、化学中毒处理、海水浸泡伤处理技术、以及深筋膜切开减压术、留置导尿、耻骨上膀胱穿刺术。因此,由于专业医务人员在现场亲自实施,只要能够多、快、好、省地抢救伤员,紧争救治技术范围必将不断拓展,围绕救命,更多的紧急救命类手术将会在专业医疗救援队到达现场后依托先进的野战医疗平台即时开展:包括大血管损伤修补、吻合或结扎;呼吸道阻塞进行紧急气管切开术;对开放性气胸实行封闭缝合,张力性气胸行胸腔闭式引流;实施胸腹探查止血,对有脏器损伤者进行缝合、切除、修补、吻合、造口等手术;对有颅内压增高的伤员,行开颅减压术,清除血肿;同时可进行各种创伤控制性手术;12小时内比较清洁的伤口进行完善的清创手术;开展输血、输液、给氧等综合措施,防治休克;对海水浸泡伤伤员进行针对性治疗,给以复温处置;对冲击伤、挤压伤、复合伤等复杂性伤员进行确诊,并采取综合性治疗措施;继续抗感染治疗;补注破伤风抗毒素或抗毒血清;对核污染、化学染毒的伤员进行全身洗消和针对性治疗。
1.4检伤分类 检伤分类(Triage)是根据伤情的严重程度,确定优先治疗程序的过程。本义源自将咖啡豆的第三或最低质量剔除出去,将首字母大写作为一个固定的词条,特指对伤员进行检伤分类。对伤员进行检伤分类的根源同样可以追溯到发生在18世纪的因军事战争而受伤的伤员救治中,拿破仑“大军团”的医官巴伦•拉尔管理在战场上受伤的大量伤员,即开始实行现场检伤分类。用于军用和民用的大量伤亡情况的伤员检伤分类的分类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融合在一起,基本上使用相同的色卡:红色表示危重,绿色表示轻伤,黄色为介于以上两者之间,而黑色表示伤员死亡。军用的(例如: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O))和民用的(例如:颜色编码)伤员检伤分类系统具有相似的准确性和灵敏性,检伤分类确定系统的Trauma Sieve [2]和 START 分类方法[3],也同时用于民用EMS和英国军队士兵中。检伤分类可以用来决定优先治疗的顺序,也可以用来决定转送方式的顺序,还可以用来决定转送医院的顺序,分别叫叫救治分类、后送分类与医疗机构分类。
1.5医疗后送。医疗后送(medical evacuation)是将伤员运送至安全地带进一步救治的方法与过程,同样也被认为由拿破仑“大军团”的医官巴伦•拉尔(Baron Larré)开创,但是截止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才形成针对在战争中受伤的伤员的医疗救治的分级结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伤员从受伤到接受决定性的医疗救治的平均时间是12小时至18小时。截止到越南战争,经过改进的伤员检伤分类和空中救护车能够将伤员接受救治的平均时间减少2小时。早期的后送设备非常简陋,甚至没有医疗设备与人员,甚至仅是可以平躺的车。直至六十年代中期,很多需要紧急救护的患者仍是被灵柩车送到“急诊室”,因为当时还没有象现在这样配备医疗人员与医疗装备的救护车,灵柩车是唯一可以让患者平躺的运输工具,患者只有到达医院后才能获得治疗。很显然,连接急救网络的网线就是医疗后送,每个阶梯之间就需要后送。即使常态下急救只有院前与院内两级阶段,但救护车也起到了医疗后送的作用。随着运输、通讯工具及医疗装备的进一步改善,以及救治人员素质和技术的提高,在后送的途中同时提供良好的医疗监护,医疗后送成为名符其实的有医疗监护条件下的后送并广为人们接受,其理论支持是:医疗后送提高了整个系统的医疗救援效率。
2讨论
2.1 从急救到急诊医学,以及从急诊医学到救援医学分离,是学科发展的客观现象。
急救(First aid )由来已久,其基本含义是非医务人员,针对意外伤害或急病发生的人员,按照医学的常识,徒手或就地取材进行的初步救护措施和安全转移措施。1976年由国际一群著名的麻醉科和内外科医生在德国美茵茨(Minze)发起成立了世界急救与灾害医学俱乐部,随后不久即更名为世界急救医学与灾害医学学会(World Association on Emergency and disaster Medicine ,WAEDE),从此,急救医学(Emergency Medicine)和灾害医学(Disaster Medicine)以专业学科的身份正式诞生,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1979年急诊医学(Emergency Medicine)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受到国际上公认,成为医学的第二十三个专门学科。急诊医学或者叫急救医学独立门户后,灾害救援医学或者叫灾害医学(Disaster Medicine)需要寻找自已的发展道路。随着全球范围内天灾人祸此起彼伏,灾害医学不断完善起来。灾害救援时间、空间以及灾害事件性质决定了灾害救援医学研究内容的特异性,尽管常态下的急救医学与灾害救援医学内容是有交叉,但灾害的时、空及性质的特异性决定着灾害救援医学成为专门研究灾害环境下医疗救援规律的科学[4],灾害救援医学成为一门新的学科。灾害救援医学的学科定位,预示着灾害救援医学的基本技术必将进入学科研究的视野。
2.2 灾害医疗救援的五项技术是现代灾害救援医学发展的必然结果。
早在1948年,第一届世界卫生大会选定的世界卫生组织(WHO)的会徽,即由一条蛇盘绕的权杖所覆盖的联合国标志组成,背景一个六角星。六角星被誉为生命之星,每一个角各代表紧急医疗救护服务系统的一个功能,包括:伤病患检视(Detection)、报告(Reporting)、救护车出勤(Response)、现场处置(Response)、运送途中照料(Care in Transit)和运送至特定医疗单位(Transfer to Definitive Care)。因此,融合几种急救技术,相辅相成,成为灾害救援医学发展的重要思想。灾害现场医疗救援的基本技术源于灾害现场救援特点与需求:灾害现场以伤员为主,因此,创伤急救与心肺复苏自然而然列入灾害救援医学的基本技能。显然,创伤急救与初级心肺复苏是普通公众经过急救培训就可掌握的技术,不能满足专业医学救援人员现场救援需求,因此,由专业医护人员从事的现场抢救技术必然进入灾害救援医学的基本技行列,并迅速发展起来,但仍具有以救命为基本目标的特征。针对灾害现场经常是群体伤员集中出现,出于提高救治效率的需要,检伤分类应运而生,并必然列入灾害救援医学现场的内容[5]。连接现场与后方医疗机构需要医疗转送,而且经常由现场医疗人员承担,因引医疗后送也被列入灾害救援医学的基本技术。至此,创伤急救、心肺复苏、紧急救治、检伤分类、医疗后送五项技术,成为灾害救援医学的基本技术,纯属必然结果。
2.3推广灾害医疗救援的五项技术有助于提高灾害医疗救援队伍能力。1966年美国科学院发表了题为“意外伤害导致的伤亡是被现代社会忽视的痼疾”的纲领性文件,改变了人们对创伤的观念的认识,即从“创伤属于意料之外”转变成“创伤可防可救”,人们应该主动掌控,从而有效地推动现代创伤急救系统的发展,发达国家均已形成较完善的创伤急救网络,包括完善的培训体系。美国在1968年成立了急诊医生学会,为住院医生提供各职业阶段的培训,旨在教育和培训急诊医生,以确保各地的美国民众都可以获得高水平的急诊医疗服务。显然,成立教育机构,提供规范的培训,进行执业考试是一项技术走向规范的几步阶梯[6]。相对而言,灾害救援医学还不太成熟,对灾害救援医疗的基本技术一直缺乏系统的提炼与专门论述,救援医疗技术还没有进入多数医科院校培训课程。随着医疗救援工作的复杂化,只有规范化、标准化的培训才是保证技术质量的基础。本文将五项技术列为灾害医疗教学的基本技术,为全新的、正式的“规范化医疗救援医师培训”的时代即将来临作为准备。规范灾害救援医疗技术培训内容,并逐步扩大到研究生教育,培养称职的医疗救援医疗人才是提高灾害医疗救援队伍素质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