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系统会崩溃吗?
北京协和医院 急诊科 于学忠* 徐腾达
随着急诊医学快速发展,社会对急诊医疗资源需求越来越大,急诊科拥挤已成为全球性问题。“急诊科拥挤病”像流行病爆发一样,在最初的发达国家大都市医学中心,迅速播散到发展中国家的一些基层医院。我们的急诊系统负荷已经过重,系统面临功能衰竭的危险。就笔者所在医疗机构而言,十年间年急诊病人流量由66,626人次(2000年),增加到100,504人次(2010年),增加了50.8%,作为应对措施,急诊科增加15张机动床、6张抢救室床位、6张EICU床位,但急诊科走廊里依然填满了临时加床,急诊主治医师频繁启动“救护车转向”机制(Ambulance Diversion,即让载有急诊病人的救护车转向去别的医疗机构)。
目前整个急诊系统虽然还在高效运行,但显然已得病了,临床表现是急诊过道、廊厅里到处挤满了病人和加床;病人等候时间和急诊滞留时间明显延长;当新重症病人到来时,没有开放的床位;当病人需要住院时,必须在急诊科长时间等候住院床位 [1]。“急诊科拥挤病”还伴有严重并发症[1, 2]: ①医疗质量下降:止痛药、抗生素等用药时间被延迟,用药差错率增加,急性冠脉综合征等时间窗疾病治疗被延误;②不良事件增加:某些疾病的死亡风险增加;③来诊病人利益受损:救护车被迫转向、病人未看医师离开急诊科(Left without being seen,LWBS)的可能增加。
为了治疗“急诊科拥挤病”,我们的国内外同行们进行了积极探索,成立了急诊临床决策单元(Emergency decision-making unit)、挤压其他空间改扩建急诊留观室(ED-attached observation unit)、建立急症病房(Acute medical unit,AMU),甚至少数医院组建了EICU[3]。最近又有急诊医师提出“候诊室医学(Waiting room medicine)”或“急诊廊厅医学(Hallway medicine)”概念[4],即部分病人诊治过程就在候诊室完成(甚至全程),从未跨进急诊科诊室或躺上急诊科病床。
问题是这些措施,真能缓解急诊科拥挤吗?“候诊室医学”等概念浮出水面,对我们急诊医师而言是个黑色的幽默。现在的急诊科有点像高速旋转的陀螺,一边在最大化发挥急诊科和急诊医师潜能,而另一方面却没有认识到自身面临的危险,在十年前我们都不敢设想让载有重症病人的救护车转向去别的医疗机构,现如今,救护车转向对大型医院急诊科来说已经很平常了。面对对这种“温水煮青蛙”式的危险如果没有一个清醒认识的话,那么我们的系统离崩溃不远了。
要治愈“急诊科拥挤病”,首先我们在战略思维上要跳出急诊空间的限制。在面临急诊科拥挤问题时,急诊科同事更多地是从医院的大局考虑,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来缓解急诊科拥挤问题,虽然现在我们还有潜能可以发掘,但这样不断地扩张自己触手,终有一天会碰到天花板,那时我们是否真的还能保护我们的病人呢?如果医院各个专科,甚至整个医疗系统能像我们急诊科那样运作,情况很可能会有所不同。
其次,我们要着手研究急诊系统自身病症的发病机制、发生发展规律,才能对症下药,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也是当前急诊医学界最热门课题之一。“急诊科拥挤问题成因机制和评估方法研究”、“分析急诊科拥挤对临床潜在影响”、“缓解急诊科拥挤策略”这几个方面专题讨论,有助于我们认识急诊科拥挤问题的研究现状及今后研究方向。
我们每天治病救人的同时,别忘了我们自身系统有时也会有不适,需要及时调理,甚至需要革新。
参考文献
1.Olshaker JS. Managing emergency department overcrowding [J]. Emerg Med Clin North Am. 2009; 27(4): 593-603.
2.Hoot NR, Aronsky D. Systematic review of emergency department crowding: causes, effects, and solutions [J]. Ann Emerg Med. 2008; 52(2): 126-136.
3.Scott I, Vaughan L, Bell D. Effectiveness of acute medical units in hospitals: a systematic review [J]. Int J Qual Health Care. 2009; 21(6): 397-407.
4.Kellermann AL. Waiting room medicine: has it really come to this [J]? Ann Emerg Med. 2010; 56(5): 468-471.